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典藏中华建筑史的武汉大学

最新典藏中华建筑史的武汉大学

典藏中华建筑史的武汉大学武汉大学资料图片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的武汉大学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其校舍建筑华丽,远看如仙山琼阁,近看似楼台宫殿,校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2001年国务院确定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疑,武汉大学的魅力和秘密,都写在那一座座历尽沧桑的建筑之上,探寻这些“凝固的音乐”正是解读武汉大学文脉厚重的关键词。

堪称大学校园建筑的典范之作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由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亲自选址与规划,聘请美国建筑师凯尔斯设计,从1929年3月破土动建,到1936年竣工,这座占地面积200多公顷(3000余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是中国高校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

主要建筑包括文、法、理、工学院大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华中水工试验所、一区十八栋教授住宅、半山庐,以及街道口牌楼和后来建设的六一纪念亭、李达故居共15处26栋早期建筑。

在3条南北轴线与2条东西轴线相交会的网络上,形成以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为主体的三个建筑群组,三条南北轴线为:中心花园(小操场)至图书馆;理学院至工学院和水工试验所;理工二院至大礼堂(今为人文科学馆)和办公厅(今为电讯学院楼)。

二条东西轴线为:学生俱乐部至图书馆和理学院;体育馆至中心花园和大操场、大礼堂。

构成轴线分明、变化有序的整体之美。

在建筑整体上,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引入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

在建筑单体造型上,更是形式各异,互不雷同。

是我国近现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于1913年11月2日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8年7月,国民政府改组武昌中山大学,10月31日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原校址在武昌东厂口,1932年迁珞珈山,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

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聘任李四光、王星拱、张难先、石瑛、叶雅各等人成立建筑设备委员会,李四光任委员长。

经全体委员实地考察后,确定以武昌城外东湖之滨罗家山(又名落驾山,后闻一多将其改名为“珞珈山”)、狮子山一带为新校址。

1929年5月教育部任命王世杰为武大首任校长。

同时聘请著名的美国建筑师凯尔斯进行设计,另聘缪恩创为校方总体建设监督工程师,分别由汉协盛、袁瑞泰、永茂隆等营造厂及上海六合公司承建。

1929年3月动工兴建,一期工程(1930年3月-1932年1月)兴建了文学院、理学院、男生寄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教工第一、二住宅区、运动场、国立武汉大学牌楼;二期工程(1932年2月-1937年7月)兴建了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实验所、珞珈山水塔、实习工厂、电厂、部分生活用房、法学院、理学院(扩建)、工学院、农学院(未竣工),建筑面积逾7万多平方米。

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

1946年10月迁回武昌珞珈山。

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

1952年成为直属教育部的重点文理综合大学。

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今学校占地面积5168亩,建筑面积249万平方米,是国家教委直属重点综合大学。

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一览主要是1930年至1936年间,在珞珈山校园一次性规划设计并连续建成的校舍建筑群,共30项工程68栋,建筑面积78596平方米。

此外还包括部分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建筑。

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5处26栋,建筑面积54054.52平方米。

这些建筑有:男生寄宿舍(今樱园一舍至四舍1931年四栋)学生饭厅及俱乐部(今樱园食堂及大学生活动中心1931年)文学院(今数学与统计学院1931年)理学院(1931年-1936年五栋)周恩来旧居(1931年)郭沫若旧居(1931年)国立武汉大学牌楼(1933年)半山庐(今人事部1933年)图书馆(今图书馆典藏部1935年)法学院(今外国语言文学学院1936年)工学院(今行政楼1936年五栋)体育馆(今老体育馆1936年)华中水工实验所(今档案馆1936年)六一纪念亭(1948年)李达故居(1952年)国立武汉大学牌楼今武大正门处的牌楼,是在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照老牌楼,由武大海内外校友集资建造的。

原牌楼位于武昌街道口,建于1931年初,木质,仿北方牌坊样式,古朴大方,惜于次年毁于龙卷风。

1933年,学校在原址(今街道口附近)修建钢筋水泥冲天式牌坊,背面用小篆刻书:“文”、“法”、“理”、“工”、“农”、“医”六字,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博平所写。

文革期间,“国立武汉大学”六字被“武汉大学”四字所取代。

1983年又代之以书法家曹立庵所写的“国立武汉大学”六字。

目前已破败不堪。

六一纪念亭为纪念六一惨案死难烈士而建于1947年11月。

六角飞檐,碧瓦熠熠,六根朱红圆柱支撑,都蕴含六月之意,亭四周植有冬青和绿草。

亭高约7米,上部攒尖顶为木质结构,下部红圆柱用水泥注成。

亭中立有一块石制纪念碑,碑身高1.46米,宽约0.58米。

体育馆又名宋卿(黎元洪字宋卿)体育馆。

1936年7月竣工,馆长约35.05米,宽约21.34米。

屋顶覆绿色琉璃瓦,侧墙框架结构,山墙取巴洛克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

男生寄宿舍又名老斋舍,是一座仿布达拉宫琉璃瓦建筑。

1931年9月竣工。

斋舍分为四个单元,共设十六个出入口,四栋宿舍一字排开,加上三个圆形拱门配以门楼,各层宿舍分别以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其中,“辰”字误作“晨”字)命名。

单个房间尺寸为3.3米宽、4.5米长,使用面积为13平方米,内有壁柜,共有300多间房。

两单元宿舍依山设有95级阶梯(原为108级,但底层已被提升的路基淹没)作为自校前路上图书馆的径道,又是宿舍的主要楼梯。

“民国19年落成碑”传为燕树棠书。

图书馆位于狮子山顶的皇冠形仿故宫建筑,也是珞珈山麓最高的建筑。

1935年8月竣工。

图书馆平面呈“工”字形,由目录厅、检索厅、阅览厅、书库和辅助服务厅五部分组成,其中书库使用面积约1186平方米,能藏书近200万册。

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法学院西边是学生食堂,下层是饭厅。

上层为俱乐部(临时礼堂),内部装饰极富民俗特色。

文、法学院位于图书馆的左右两翼。

两院相对矗立,是一对姊妹楼,平面为方形四合院,立面有4层,宫殿式屋顶。

文学院竣工于1931年9月,这里曾是国立武大历任校长办公的地方。

理学院位于在图书馆级东(左)侧,整体建筑分两期建造。

主楼和前排配楼为第一期工程,1931年11月竣工;后排配楼为第二期工程,于1936年竣工。

主楼采用八角面墙体和拜占庭式的钢筋混凝土穹隆屋顶(直径20米),体现出天圆(北)地方(南)的建筑理念。

中部主体为科学会堂,首层有三个阶梯教室(也是中国最早的阶梯教室),二层为理、工学院的教室,三层为生物系的标本室和数学系的模型室。

两侧配楼为化学楼和物理楼(实验室),楼高4层,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

会堂与配楼有连廊相通构成整体。

工学院1936年1月竣工。

主楼坐南朝北,为教学用房,平面呈正方形,楼内中部有5层共享大厅。

楼下地下层为科技成果大厅。

4栋群楼为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和矿冶系以及研究所、实验室等系、所办公用地,与外围的四座中国传统配楼和正前方的两座罗马式碉楼相组配,是典型的中西融合式建筑。

半山庐位于珞珈山腰西北,高达7米,由两个阳台将三栋两层的楼房连缀而成,1937年-1938年,“武汉抗战”期间,蒋介石和宋美龄曾寓居与此。

十八栋位于珞珈山腰东南的教工住宅群。

周恩来旧居与郭沫若旧居即在其中(分别为一区19栋27号、12栋20号)。

1938年,周恩来、郭沫若曾在此领导全国抗战宣传工作。

华中水工实验所位于武汉大学文理学部梅园二路。

资料链接武汉大学简史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

1902年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改名为方言学堂。

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1913年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四部。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192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国立武昌大学、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以及私立文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改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下设文、理、工、法四个学院。

1932年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6年成立农学院,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1938年学校西迁四川乐山,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

1946年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

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

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同济医科大学)。

1952年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

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

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

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理工大学)。

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现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1956年恢复哲学系。

1958年恢复外文系。

1966年在鄂西北襄阳隆中建立襄阳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荆州地区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襄阳分校、沙洋分校停办。

1978年从理科中分出三个新系,即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

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

1986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成立法学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

1990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992年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