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

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

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
引言
中国是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国与消费国,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地、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如煤矸石山压占土地、土地沉陷、地貌景观改变、有毒气体排放和土壤污染。

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系统在采矿活动存在不可避免的生态损伤。

因此,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问题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点之一。

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曾经开采、正在开采或准备开采的矿山及其邻近地区的岩石圈表层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分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这个系统是以岩石圈为依托,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不断改变着地球表面岩石圈自然环境平衡的地质环境(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产生和加剧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其类型、表现形式、严重程度等,与开发的矿产资源种类(石油天然气、煤矿、金属矿产、石材类、水泥灰岩类、卤水盐矿类等)、开发方式1/ 14
(露天、井工开采)、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山地型、黄土高原型、戈壁沙漠型、平原盆地型)、开采规模等因素密切相关(徐友宁,2008)。

在此背景下,出现了“矿山环境地质”这样一门切题的学科,主要研究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同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以及由此产生、引发和加剧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其研究目的旨在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减轻和减少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负面影响,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

实质上,矿山地质环境与矿山环境地质互有区别又大有联系,在两者混用问题上,不乏学者认为矿山地质环境应专指原生地质环境,而矿山环境地质应特指矿业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

关于两者差异在此不再详细阐述,可详见文献(徐友宁,2005a,2005b;徐友宁等,2003)。

本书仅在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生态修复层面做特定语境的讨论,书中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或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并不做区分,仅表示为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生态修复问题中的地质类问题,作为与常见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在实践中的区别一同出现。

在这种层面上,作者仍然希望沿用矿山环境地质研究中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概念,为与本书定义更为匹配,后文统一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说法做论述。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按照不同分类原则与分类目的,存在不同的分类体系。

由于产生源是采矿活动,其特点鲜明,发生发展均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时间上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频发的,如不加修复,2/ 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