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参考文档)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参考文档)

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⑴联系脏腑、沟通内外⑵运行气血、营养全身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手太阴肺经11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阴脾经21穴、足厥阴肝经1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第三部分针灸临床治疗一、头面躯体痛证1、头痛①外感头痛:【外感太池列会】阳明攒谷印、太阳天溪申、少阳率外足、厥阴冲四关、风寒风门热椎池、湿阴陵。

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主穴:百会列缺太阳风池配穴风寒头痛:风门风热头痛:大椎曲池风湿头痛:阴陵泉②阳明经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③太阳经痛:天柱后溪申脉④少阳经痛:率谷外关足临泣⑤厥阴经痛:四神聪太冲内关⑵、内伤头痛:【(实)维池会】阳亢冲太侠、痰浊陵太丰、瘀血内关膈。

【(虚)风三百】血虚三肝脾、肾虚肾太悬。

①实证:选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配穴阳亢:太冲太溪侠溪痰浊:阴陵泉丰隆太阳瘀血: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②虚证:选经: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配穴血虚: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肾俞太溪悬钟2、面痛:【四白下地攒谷池】眼白丝关上香颧、下翳风承车、寒列热池泽、瘀血冲三阴。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配穴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风寒证者,加列缺;风热证者,曲池、尺泽;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

3、落枕:【肩溪悬外劳】寒谷池、瘀内关、肩痛髃关背天宗。

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主穴:阿是穴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配穴风寒袭络:风池合谷气血瘀滞:内关阿是穴肩痛:肩髃外关背痛:肩外俞天宗4、漏肩风:【髃贞前髎】太阳后、阳明谷、少阳外、邪谷池、瘀关膈、虚里海。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主穴: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手太阳经证:后溪手少阳经证:外关外邪内侵:合谷风池气滞血瘀:内关膈俞气血两虚:足三里气海5、肘劳治法:疏筋通络。

以局部阿是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配穴:肘关节外上方: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三里髎谷池』肘关节内下方:阳谷、小海『小阳』肘关节外部:外关、天井『天外』6、腰痛【腰痛阿委大】寒腰瘀膈督后太阳申选经:阿是穴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配穴:寒湿:腰阳关瘀血:膈俞督脉病:后溪足太阳经:申脉7、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椎池选经:局部穴为主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配穴:行痹:膈俞血海痛痹:肾俞关元着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大椎曲池二、内科病1、中风⑴中经络【中经络关泉水、交委尺】阳亢冲溪、痰阻丰谷、痰热曲内丰、气虚三里海、阴虚太溪风、囗歪颊地仓、上肢髃三谷、下肢跳阴阳市、头晕完天风、足内翻丘照海、便秘归水丰支、复视球风天睛、尿留中曲关。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太溪、太冲;风痰阻络:丰隆、合谷;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太溪、风池;口角歪斜: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阳陵泉、风市;头晕: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丘墟透照海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⑵中脏腑:【中脏腑关水沟】闭证督脉十二井、水沟太冲与丰隆;脱证关元神阙气海灸选经:手厥阴经,督脉主穴:内关水沟配穴:闭证:十二井穴太冲水沟丰隆脱证:关元气海神阙2、眩晕⑴实证:【百池冲关】肝行二溪、痰陵丰中维。

选经: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督脉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配穴肝阳上亢: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⑵虚证:【百池三肝肾】虚脾胃气、精钟太阴。

选经:足少阳经,背俞穴,督脉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配穴:气血两虚: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太溪悬钟三阴交高血压(1)曲尺、足三里。

(2)风池、太冲。

头痛配印堂、太阳。

失眠配安眠、神门。

心悸配郄门、内关。

3、面瘫:【昆仑车颧鱼阳白攒谷仓】寒风热曲复三里选经: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主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配穴:风寒:风池风热:曲池恢复期:足三里人中沟歪斜:水沟鼻唇沟浅者:迎香4、痿证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颈髃曲谷』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腰髀伏兔三足』配穴:肺热津伤:尺泽、肺俞、二间『肺二泽』湿热浸淫:阴陵泉、大椎、内庭『椎庭泉』脾胃虚弱:太白、中脘、关元『白中关』肝肾亏虚:太溪、肝俞、肾俞『肝肾溪』上肢萎缩: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萎缩:足阳明经排刺5、痫病⑴发作期:【百泉溪关水】治法:醒脑开窍。

以手厥阴、督脉及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百会、后溪、涌泉⑵间歇期:【太丰鸠使印】痰门池内、风谷阴池、心脾三里、肝肾太阴瘀膈内。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定痫。

以督脉、任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配穴:痰火扰神者,加曲池、神门、内庭;风痰闭阻者,加合谷、阴陵泉、风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瘀阻脑络者,加膈俞、内关6、不寐:【申海堂四神门安眠】痰内丰池火间溪、心脾足三里、胆墟心内、肾水太心脾、脾胃白孙三关。

选经: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督脉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配穴:肝火扰心:行间侠溪痰热内扰: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胆气虚:丘墟心俞内关心肾不交:太溪水泉心俞脾俞脾胃不和: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7、郁证:【关水神太】肝中泉门、火行关溪、痰丰阴天廉、神通交心太、虚心脾两三、肝肾交太。

治法:调神理气,疏肝解郁。

以督脉、手厥阴、手少阴和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神门太冲配穴肝气郁结者,加曲泉、膻中、期门;气郁化火者,加行间、侠溪、外关;痰气郁结者,加丰隆、阴陵泉、天突、廉泉;心神惑乱者,加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亏虚者,加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

8、心悸:【神门郄关阴厥】心脾虚脾足三里、阴虚肾俞与太溪、凌中海、瘀膻膈,惊陵汗膏烦劳宫、耳鸣渚溪肿水中。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配穴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9、感冒:【谷池缺大阳】寒肺门、热鱼曲尺塞迎香、虚三喉商酸身柱、湿阴陵、暑委中。

选经:手太阴,手阳明,督脉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配穴:风寒:风门肺俞风热: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迎香体虚:足三里咽喉疼痛:少商全身酸楚:身柱夹湿者:阴陵泉夹暑者:委中10、咳嗽⑴外感咳嗽:【肺谷缺】寒风热椎咽少商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肺俞配穴: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

⑵内伤咳嗽:【肺太阴】痰阴丰、肝行间、阴膏血孔最治法:肃肺理气,止咳化痰。

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