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实验一、鸟喙与取食一、实验题目:鸟喙与取食。

二、实验要求:不同的鸟是怎样取食的。

三、实验器材:米粒、葵花子、橡皮虫、泡沫塑料颗粒、硬纸剪的小动物、钳子、汤匙、镊子、起钉器。

四、操作步骤:1、按下列方式准备“食物”;木棍洞中的米粒、葵花子;藏在纸屑中的橡皮虫;漂在水中的泡沫塑料颗粒;硬纸剪的小动物。

2、四人一组,每人从钳子、汤匙、镊子、起钉器四种工具中选择一种。

3、用自己选择的工具在1分钟内按要求拾取准备好的“食物”。

在一个人拾取“食物”时,其他三人分工负责观察、报时和记录。

4、将每人用不同的工具分别拾取各种“食物”的数量记录在表中。

姓名使用工具1分钟内拾取“食物”的数量米粒葵花子橡皮虫泡沫塑料颗粒小动物钳子汤匙镊子起钉器实验二、做酸奶一、实验题目:做酸奶二、实验要求:做酸奶三、实验器材:新鲜酸奶1杯,鲜牛奶2袋(每袋约250ml),带盖的杯子或瓶子4个(约150ml),金属小勺1把,竹筷1根,温度计。

四、操作步骤:1、将所用容器和工具用沸水消毒。

2、将两袋鲜牛奶煮开后,凉至30℃左右,平均分装在已消毒的4个杯(或瓶)中。

3、分别向4个盛有等量鲜牛奶的杯中加入1勺等量的鲜牛奶,搅拌均匀后盖上盖子。

4、将其中两杯放在温暖环境中,另两杯放在阴凉环境中,24小时后进行观察。

实验三、制作风动小装置一、实验题目:制作风动小装置二、实验要求:制作风动小装置三、实验器材:卡纸、风车轴、高粱秆、小金属片、支架、鼓体、橡胶膜、鼓膜卡圈、鼓槌、橡皮筋、串珠、轴卡圈等。

四、操作步骤:1、用卡纸设计制作一个纸风车,并将风车用卡圈固定在细轴上。

2、将支架插接成型,再将风车轴、串珠、高粱秆穿在一起,固定在支架上,最后把两块金属片对应地插在高粱秆上。

3、把橡胶膜套在鼓体上,做成小鼓,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

4、用鼓槌缠绕橡皮筋,使鼓槌一端与鼓面相接,另一端与金属片部分相触。

5、把风车放在有风的地方,让风车转起来,使小鼓发出声音。

实验四、制作电磁铁一、实验题目:制作电磁铁。

二、实验要求:学习制作电磁铁的简单方法。

三、实验器材:铁钉、长500毫米导线、小铁钉、电池。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导线轻轻捋直。

3、按一个方向,在铁钉上整齐地绕成线圈。

圈少按左图,圈多按右图固定。

4、反复接通和切断电流,用小铁钉试试电磁铁磁性如何。

1、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为了更好地说明电磁铁的特点,应将铁钉在火上烧红,然后慢慢冷却。

这样处理后,剩余磁性就小多了,对实验很有益处。

B、线圈两个接头要留长些,圈数要在15圈左右,不要过多或过少。

C、断电后,铁芯常留有剩余磁性,这是正常现象。

实验五、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一)一、实验题目: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关系实验。

二、实验要求:验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匝数多,磁力大;匝数少,磁力小。

三、实验器材:500毫米长和2000毫米长导线各一根、铁钉、电池、小铁垫圈、小铁刀。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用500毫米长和2000毫米长导线各做一个电磁铁。

3、接通电源,比较不同匝数的电磁铁磁力大小是否相同。

4、分析不同匝数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同的原因。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为提高效果,应加大匝数多少的差别。

(少的可在12圈左右,多的可在100圈左右。

)B、实验磁力大小时,除小铁垫圈外,也可使用大头针、小铁钉。

实验六、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二)一、实验题目:磁力大小与电流强弱关系实验。

二、实验要求:验证电流越强磁力越大。

三、实验器材:电磁铁、电池两节、弹簧秤。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分两次组装电路,第一次电磁铁接通一节电池,实验观察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第二次电磁铁接通两节电池,实验观察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3、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电磁铁匝数要多些。

电池电要充足。

要一节与三节对比实验。

实验七、制作太阳炉一、实验题目:制作太阳炉二、实验要求:制作太阳炉三、实验器材:铝箔、厚纸板、直尺、塑料布、一杯水(50ml)、温度计、胶带、剪刀等。

四、操作步骤:1、在纸板上划线,并用刀背或剪刀背沿线再划一次。

2、将铝箔亮面朝外,平铺在纸板上并抹平。

3、将纸板的三边折起来,用胶带粘好,做成纸盒。

4、选择不同的材料从外面将纸盒包起来。

5、用温度计测定烧杯中水的温度,然后将烧杯放入纸盒内,用塑料布盖在纸盒口上。

6、将纸盒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过一会儿,取出水杯,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八、建立太阳系模型一、实验题目:建立太阳系模型二、实验要求:建立太阳系模型三、实验器材:白纸、铅笔、绳子、尺子、橡皮泥等。

四、操作步骤:1、把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5亿千米作为一个天文单位(用AU表示),用这个天文单位表示各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并记录下来。

2、用2cm(或其他长度,如5cm、10cm)代表一个天文单位,按比例换算出模型中各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

3、以“太阳”为圆心,分别以换算后各“行星”到“太阳”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画出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图(可以画成扇形图),形成太阳系的模型图。

4、选择适当的材料做“行星”,将它们放置在模型图中各自的运行轨道上,佬成一个太阳系模型。

实验九、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一、实验题目: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二、实验要求: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三、实验器材:台灯、绳子、橡皮泥、地球仪。

四、操作步骤:在桌上用绳子做一个圆圈,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把台灯放在圆圈的中央,模拟太阳。

2、把地球仪放在绳圈上,用橡皮泥在地球仪上做个记号代表自己的位置。

3、如图所示,把地球仪放在“夏至”的位置上,并让地轴指向正确的方向。

4、按照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移动地球仪,观察在不同季节里,“太阳”直射“地球”位置的变化。

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

5、重复第4步,再模拟地球公转3次,试用观察到的现象解释地球公转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实验十、留住群星的美丽一、实验题目:留住群星的美丽二、实验要求:留住群星的美丽三、实验器材:圆柱形的空纸筒、黑色纸、胶水或橡皮筋、手电筒、剪刀。

四、操作步骤:1、将一只空圆筒的底部剪去。

2、用黑纸另做一个圆筒盖,用胶水或橡皮筋将它固定在圆筒上。

3、到野外观察星空,把观察到的星星或星座用针“记录”在黑纸盖上(在黑纸圆盖上戳洞,表示出星星在星空中的位置),用针来回旋转使洞扩大。

4、回到房间,将一支手电筒放进纸筒中,朝向天花板,关掉室内电灯,打开手电,于是野外观察到的星座就呈现在天花板上了。

5、多做几个盖子,“记录”更多的星星和星座。

实验十一、模拟月相的变化一、实验题目:模拟月相的变化二、实验要求:模拟月相的变化三、实验器材:一个直径5cm――10cm的白色塑料球,黑墨水。

四、操作步骤:1、用塑料球代表月球,用黑墨水将它的一半涂黑。

2、在地面上画直径1米和5米的两个同心圆。

小圆代表地球,大圆代表月球的公转轨道。

3、小组同学集中在场地中央的小圆中,观察绕地球旋转的“月球”。

4、一名同学手举塑料球,分别站在图中标出的四个位置上(在不同的位置上,应使白半球始终朝向一个固定的方向),站在中央的同学观察白半球的外形。

5、从图中一点开始,让“月球”沿逆时针轨道绕“地球”公转一周,站在中央的同学观察月相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实验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一、实验题目: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二、实验要求:说明植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三、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载玻片、针、盖玻片、吸水纸、纱布。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3、用滴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4、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5、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针将其展开。

6、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缘再慢慢把盖玻片放平,制成临时切片。

7、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调好后组织学生顺序观察。

8、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要尽力选薄一些的洋葱表皮,制成临时切片。

B、为了看得清楚,可用红墨水染色。

方法是:将一滴红墨水滴到盖玻片的边上。

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水。

红墨水就被吸了过去,表皮就被染色了。

实验二、观察口腔粘膜细胞一、实验题目:观察口腔粘膜细胞。

二、实验要求:说明动物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三、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食盐水溶液、滴管、牙签、高锰酸钾溶液、镊子、纱布。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擦净载玻片、盖玻片,在载玻片上滴一滴食盐水溶液。

3、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的牙签,在口腔壁上轻轻刮几下(牙签上就附着一些口腔粘膜细胞)。

4、把牙签上附的口腔细胞在载玻片食盐水中涂一下,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口腔粘膜切片。

5、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好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6、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实验三、测定食物营养成分一、实验题目:测定食物营养成分。

二、实验要求:认识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三、实验器材:米饭、瘦肉、肥肉等多种食品。

纸、镊子、小刀、火柴、酒精灯、污物桶、稀释的碘酒。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某食品用小刀分割成三小块。

3、第一块滴上碘酒;第二块放在纸上,用小刀用力向下碾压;第三块放在火上烧。

观察分析该食物主要含有什么营养?根据是什么。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测定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脂肪时,要在垫纸上用力碾压。

B、测定含不含较多淀粉时,要将碘酒加水进行稀释。

实验四、检验唾液消化作用实验一、实验题目:检验唾液消化作用实验。

二、实验要求: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三、实验器材:烧杯(500毫升)、冷水、热水、百度计、试管①、试管②、试管③、淀粉、烧杯(50毫升)、试管架、稀释的碘酒、滴管。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烧杯(500毫升)中倒入冷水,再倒入热水,用温度计测量调至42℃备用。

3、取试管③,装入少许淀粉,倒入适量冷水摇匀。

稍加沉淀后,分别等量倒入试管①、试管②,放入备好的热水中。

4、取烧杯(50毫升),收集一些学生的唾液。

倒入试管②中、摇匀。

5、将试管①、试管②,放入备好的热水中。

6、约几分钟后,用滴管在试管①、试管②中,各滴入1至2滴稀释了的碘酒。

7、稍加摇动后,即可清楚地看到实验效果。

8、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烧杯(500毫升)可改用保温杯,效果会更好。

B、热水温度要调至稍高于40℃的温度。

C、试管①、试管②加入的淀粉量要少。

D、碘酒要稀释。

E、向试管①、试管②中加入稀释的碘酒时,应在2滴左右,不可多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