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学研究进展
一、概论
生态水利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对生态水利学的认识和了解
生态环境是指除人口种群以外的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生
物所组成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的好坏对某一地区不同层次的生物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我国修建了很多大坝,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大坝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但是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和速度越来越高,大坝建设在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各种不利影响。
由于认识到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在修建大坝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这些影响,我们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使这种影响降到最小,这样大坝的建设才是成功的。
如果大坝的建设是建立在严重的生态破坏上,我想这是不可取的。
现在社会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应该在建设大坝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小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只有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我们的发展模式才是健康的,可取的。
新的历史时期赋子水利工程新的含义,只有下决心改变观念,树立生态水利工程的理念,以平等、公止的态度来善待那些滋养、哺育了人类的河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
1、水利工程会引起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及生存环境的变化,生物会表现出迫迁、阻隔、增值、伤害、分布变化和病原生物扩散等。
2、大坝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大坝,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天然河流上需、修建大坝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
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
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的气候。
首先,大坝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
因为水库具有水而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丙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
当水库蓄水以后,山于水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而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而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小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
其次,大坝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定的影响。
大坝的建设会导致该地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从而,降低了水、气界而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
另方而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
最后,大坝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
大坝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地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
同时大坝的建设也叫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四、生态水利的新机遇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以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这样三个进程来划分水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话,生态水利意味着,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面临着生态保护的挑战,水利工作要同时肩负起水利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重担。
水域生态环境是流域生态环境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易
发生变化、易受影响、易遭受破坏的特点。
作为一种人工构筑物,水利设施对水域生态环境将产生明显影响。
为更好发挥水利设施的效益,将水利设施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点,研究和分析水利设施
对淮河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五、生态生态水利学启示与建议
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以科学发展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突出水土保持的综合性。
要重视水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生态修复,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推动生态修复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