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3体育文化导刊26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苗治文 巩淑丽(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摘要:从群众体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出发,阐述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揭示现阶段群众体育发展所受到的政治经济外部环境与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分析现阶段群众体育发展基础存在的管理体制滞后等现实问题,提出加强管理等促进我国群众体育长远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群众体育;现实基础;发展规律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群众体育,应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群众体育在我国发展虽不像竞技体育那样辉煌,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来,从而带动群众体育的不断成长。
像任何其他事物成长过程一样,群众体育的成长也要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受自身条件的制约,在群众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一、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现状广义的群众体育是指与竞技体育并存的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指在社会成员余暇时间中广泛开展的,以身体运动作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健康水平、进行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在身心健全发展的阶梯上不断超越自我,促进社会物质、精神文明进步的社会实践。
可见体育的功能在当今社会已呈多样性,体育的价值也在群众生活中逐渐体现。
当然,体育的发展要以社会发展为依托,而群众体育必须与社会保持紧密的相关度。
(一)群众体育的社会环境1.政治环境体育与政治的结合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利用体育服务于道德教化、维护等级制度、开展军事训练和民族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利用体育宣扬人道主义、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等其他价值观念。
[1]在现代国际生活中,体育与国际政治、民族政治关系愈加密切,体育成为国际竞争、外交活动的一种工具,我国乒乓外交就是典型的体育交流。
许多国际运动会,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会被认为是政治的延伸,是政治较量的场合。
政治不仅能促进政府重视体育运动并推动体育的国际化,而且还能推动体育人口的增加,从而能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群众体育事业步入到一个全新时代。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将“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并强调“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不同时期政治对群众体育的要求不同,领导人及其所主张的政策方针也不尽相同。
1952 年,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掀起了群众体育的高潮,使中国的群众体育在薄弱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
邓小平同志指出: “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中国体育主要是群众体育,体育应该主要在这方面搞好。
”江泽民也指出:“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体育事业是群众的事业,广泛开展群众参与的体育活动,是我们体育工作的重点……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重要任务就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
”新一代领导者胡锦涛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可见群众体育是历届政府及其领导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备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后,群众体育将是国家政府关注的主体,因为体育的本质功能最终还是要被群众所接受吸收的。
加大群众体育的发展力度,普遍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仅能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社会的进步繁荣,更能促进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让中国以全新的面貌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
2.经济环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也符合辩证法中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辩证关系。
繁荣的经济可以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时间保证,而经济贫乏将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参加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个国家的体育体制必须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同样,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
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总产值、国民平均收入等基本指标是体育运动发展的前提指标。
经济不仅能为群众体育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更能影响人们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以什么方式进行运动,进行什么样的运动。
同样,体育对经济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且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基础与发展条件不尽相同,各地区资源差距较大,特别是城乡差别,在体育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
如体育人口比例、锻炼方法、运动项目、组织形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城乡间显示出巨大差异性。
导致这些差异的因素除了主要的经济因素外,还有社会生活方式的原因。
城镇居民一般属于工薪阶层,工作的时间与空闲时间较为固定,收入也比较稳定。
[2]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
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是与我国的经济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经济不仅制约着体育经费投入水平,而且还制约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水平,同时也制约着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群众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够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取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经济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3.文化教育环境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能力体现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同时也决定了职业的性质,职业又决定了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也就直接影响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体育参与的程度。
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对体育越是重视。
我国不同地区的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教育水平不同,对体育的理解与重视程度也不同。
体育属于文化范畴,是大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也不尽相同,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对群众体育文化进行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体育,了解体育的功能与价值,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来,参与到全民健身当中来。
对经济收入不同的地区,也应该分层次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
对体育文化的学习应该从小培养,并要正确地对待终身体育的价值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开展群众体育,不仅能够传播良好的思想道德,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播体育保健、康复、卫生等知识,还能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养,丰富人们的余暇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消遣方式和社会风气;开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人们在体育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人文精神、文化特征对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3]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体育已经远远超越了强身健体的功能范畴,而趋向了更广阔的范畴。
体育人文价值被逐渐认识和开发,进而成为人们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为群众体育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人文基础。
[4](二)群众体育自身发展的基础1.体育的发展规律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现有的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依托的体育体制需要大手术。
1992年全国体委主任在广东中山召开以学习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报告探讨体育改革主题的座谈会,被称为“中山会议”。
“中山会议”标志着我国体育改革进入了全面而深入的新阶段。
1993年4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提出体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改变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赖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
”中国的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使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把一部分权力和利益移交给社会,“小政府,大社会”正是这一趋势的形象描绘。
在国家总体结构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不能躺在计划经济的摇篮里高枕无忧。
2.群众体育运动形式多样化《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并产生了许多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龙舟、舞龙舞狮、风筝等项目都已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各地区各民族的运动项目不同,都带有地方特色,活动形式也灵活多样,都起到了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重要作用。
如东北地区特色的健身秧歌、土家族特色的巴山舞,不仅动作优美,而且健身效果非常好。
还有部分少数民族中开展并已列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正式项目的押加、陀螺、高脚竞速等,场地器材简单,趣味性强。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也逐渐高涨,其运动形式也趋于多样化,体育运动项目也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各种球类项目、对抗性项目、竞技性项目也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欢迎。
由于群众体育锻炼的内容十分丰富,只要条件允许,凡是能有效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调节身心的方法、手段都可作为锻炼内容。
现阶段群众体育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群众体育的自发性较强,活动内容丰富,活动空间广阔,运动项目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等等,吸引了不少群众参与其中。
同时,随着体育运动项目的不断增多,运动形式的多样化,群众体育将走进更多的家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3.群众的体育需求多元化群众体育的功能和作用不仅仅是强身健体,它所倡导的积极向上、团结合作、崇尚规则、公平竞争、人与自然共生的精神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要充分发挥群众体育的综合功能和作用,使体育锻炼不仅成为身体运动,更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的巨大动力,一个推动社会和谐、邻里和顺、家庭和睦的有效手段。
群众参与体育锻炼首先应该有充裕的余暇时间,并且27每个人参与目的性不一样,有的是为了进行锻炼、有的是为了消遣而练、有的是为了健美身体等等。
人的行为是由人的需求引起的,要使需求转化成行为,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观念、个人需求、个人条件,同时还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容纳程度及其所能提供的保障条件。
影响群众参与体育的因素包括推广锻炼方法、宣传体育知识、健全体育法规政策、建设群众体育指导员队伍、居民区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公共体育场馆等等。
二、群众体育基础存在的问题(一)政治功能突出,管理体制滞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模式也在发展变化。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体育事业运行机制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出钱,政府掌权”,政府是单一投资主体。
受计划经济惯性的影响,群众体育的政治色彩浓重。
而目前已经转变为国家、社会、个人多渠道投资、多层次管理、投资主体多元化,体育社会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