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师表诸葛亮

出师表诸葛亮

1.這篇是諸葛亮出師北伐前寫給後劉禪的奏章。

2.出師:指率領軍隊出征。

3.表:又稱「疏」、「奏疏」、「奏議」,是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時所用的一種
文體。

4.表的用途:是用來陳情的,主要是陳述衷情;此外,如舉薦、謝恩、祝賀,也
可用表這種文體。

1.因為北伐是國家大事,關乎蜀漢興亡,故必須向後主交代此行的目的。

2.他身為丞相,出師北伐前,須對朝中事情,作出妥善安排。

3.由於後主年紀尚輕,少不更事,寵信小人,諸葛亮恐怕在北伐期間,朝事受他
們把弄,於是上表後主,對他加以叮囑和規勸,以解除北伐後顧之憂。

內容分析:
1.不利因素:
i.劉備未完成大業便逝世,國家失去了英明的領袖來帶領。

( ) ii.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蜀漢在地理環境上只佔有益州,三國之中蜀的勢力最弱。

( ) iii.國家經過了連年征戰已是民困力弱。

( )
因此諸葛亮總結蜀國當前的形勢:
( )。

2.有利因素:
i.朝廷內各大臣為報先帝恩德都盡忠國事,毫不鬆懈;
( )
ii.朝廷外的將士亦因先帝恩德而捨生忘死,保衛國土。

( )
1.____________ :
諸葛亮勸諫後主應該多方面聽取臣子的意見,發揚先帝遺德,激勵士氣。

另一方面,他又提醒後主身為君主不應該看輕自己,不要說一些違反義理的話,以致阻塞臣子的進諫,反之應向群臣諮詢意見。

2.____________ :
諸葛亮提醒後主對宮中,府中的臣子應該一視同仁,賞罰分明;任何大臣如有違
犯法紀或盡忠行事的,應交給有關部門按照實情察辦,論刑定賞,秉公行事,不可偏私。

3.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
以前漢因( )所以興隆起來,以後漢因( )所以傾頹敗亡的歷史事實,勸勉後主要親近賢臣,遠離小人,不要重蹈( )、( )二帝亡國的覆轍。

甲、自述身世:
1.個人出身:
他本是平民,在南陽務農為生,原來的志向但求在亂世中平淡過活,根本無意於功名。

出山原因:
因劉備三顧草廬,紆尊降貴來力邀自己出山相助,因感激先帝的盛意而出山。

臨危受命:
適逢蜀軍兵敗,自己在這危難的時刻接受了軍事重任,到現在已有二十一年了。

乙、盡忠表現:
1.早晚勤政:
日夜憂心於職務,常恐未能辦理好先帝的託,因而傷害了先帝的名聲。

平南除患:
在五月時,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征伐南蠻,消除後顧之憂。

北伐討賊:
南方後患既已平定,加上軍備充足,正是獎勵士氣,揮軍北伐征討曹賊,恢復漢
室,以完成先帝遺願的好時候。

#諸葛亮自表心蹟的原因﹕
諸葛亮自剖心蹟,為表明自己是為報先帝恩德,而早夜憂歎盡忠國事,盼後主能顧念自己的忠心和辛勞,因而受感動接受諫言(動之以情)。

1.感激帝恩:
諸葛亮因感先帝厚恩,自然會在表中流露出來,因而多次提及先帝,以表示自己對先帝的感激。

2.感動後主:
諸葛亮多次提及先帝,希望以父子之情來打動後主,期望後主念及父恩,接受勸諫。

同時希望後主明白先帝創業不易,期望他能謹慎自守,發憤圖強。

3.學習榜樣:
多次提及先帝在生時的言行,希望後主能夠遵照學習來帶領蜀國,繼續發揚先帝遺德。

乙.諸葛亮的為人及才幹:
1.為人:
i.感恩圖報--
他本來「躬耕於南陽」,只因劉備三顧草蘆,為了報答他的知遇之恩,二十一年來為國奔馳,鞠躬盡粹。

ii.忠貞為國--
✧諸葛亮「夙夜憂歎」的來盡心國事,仍深恐不能勝任,以傷先帝知人之明。

✧為達成劉備興復漢室之志,積極籌謀北伐,平定南方,更準備出師伐魏,
常常以完成先帝遺志為念。

✧輔助後主,盡心盡力而思慮周全。

出師之前,妥善安排內外政事,殷殷勸
諫,可見他忠君愛國。

2.才幹:
i.有政治及軍事識見--
✧他準確把握當時天下三分的形勢,能客勸地分析蜀漢當時的情況。

✧他在北伐前預先安排好宮中事務,並叮囑後主廣開言語,嚴明法度、親賢
遠佞等,可見他深懂治國之道。

✧他能洞悉蜀國不能死守一角,必須「以攻為守」方有圖存機會,故先平定
南方,以除後患;然後揮軍北上,全力滅賊;可見他眼光遠大,部署得宜,
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

ii.有知人之明--
能辨別朝中的賢臣和奸臣,且能掌握軍、政賢臣之德行和能力。

作法重點
1.借前、後漢不同的歷史結局作正反對照;使後主明白「親賢臣」和「親小人」
的不同的結果,一則以興,一則以亡。

2.正反互相對照,可以加強表達的效果,從而令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為加說服力,作者須用實際的例子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從而令讀者心悅誠服,接
受自己的觀點。

2.諸葛亮為令後主接受親賢臣,遠小人的道理,他以漢室的歷史史實作例子來作說
明,他鋪陳史實,真理自然彰顯,既可令後主留下深刻的印象,亦令他能具體地明白這道理。

1.說之以理:(詳見內容一、二部份)
✧分析蜀漢形勢,剖陳利害。

✧分析親賢遠佞的重要。

2.動之以情:
✧常提及先帝以作激勵、感動。

(詳見五.內容補充部份)
✧自剖心蹟,表明自己為報先帝恩德,故盡忠國事,早夜憂歎,盼後主受感
接受諫言。

(詳見內容三部份)
✧抒發臨別時的叮嚀及自己鞠躬盡粹之情。

諸葛亮透過不同的語氣來向後主表達意見,陳述衷情,包括:
1.表中有些說話語調恭謹,尊卑分明,是臣子向君主進言的語調,可謂「君臣語」,
如:
✧「侍中、侍郎郭攸之....可計日而待也」舉薦臣良將,供後主任用。

✧「先帝創業未半.....欲報之於陛下也」向後主分析當前形勢。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向後
主立下志願,以完成先帝遺願。

2.表中有些說話帶有叮嚀、指示甚至是告誡的語氣,既包含情感亦具威嚴,似是
父輩向子輩說話的語調,這可謂「父子語」:
✧「誠宜開張聖聽....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

......不宜偏私,使內
外異法也。

」諄諄告誡,深具長輩風範。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不知所言」言詞坦率摰誠,有如父子。

-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