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喜欢的古筝
摘要:我很喜欢古筝,王昌元老师的战台风让我印象最深刻。
特别是看老师演奏的视频可以感受到其演奏风格刚健有力、稳重端庄,音色醇美,韵味浓郁,气魄雄浑,技术功底造诣很高。
这篇论文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古筝以及战台风理解。
关键词:战台风古筝诗词王昌元
我很喜欢古筝这一乐器,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学习如何弹奏,但是在安静的环境下,我总是会听古筝曲;在心情烦躁时,我总是会听古筝曲;在我对民族音乐,民族乐器充满好奇时,我总是会听古筝曲······所以当我看到“民族器乐鉴赏”这门课时,我就选了这门课做公共选修课。
上这门课,不仅上课可以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还可以学习有关的民族器乐及知识,我非常高兴!
其实,我喜欢古筝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古筝被称为“民族乐器之王”,有“东方钢琴”的美誉,是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民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代表,堪称“国魂”。
在民族乐器中,以古筝最受关注、最为普及,雅俗共赏。
第二,我觉得弹奏古筝的人会很有气质,我自己没能去学,是一个遗憾,或许以后我自己工作经济允许了,我能弥补这个遗憾吧。
第三,现代人多多少少都会浮躁,我自己也难免,但我觉得自己需要沉淀一下的时候,我就会听古筝曲(因为我喜欢很多首,所以用古筝曲概括地说)。
第四,听古筝曲让我觉得回味无穷,百听不厌,有余音
绕梁之感。
第五,我对古代的历史很感兴趣(当然,我还是喜欢现代的生活),特别是一些古代宫廷剧的播出,可以既不枯燥又一定程度上满足我的好奇心,当看到美女弹着古筝时,我觉得在美女前还可以加上“气质”二字。
接着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说一下我喜欢的古筝吧
古筝又名"秦筝"。
弦乐器,木制长形。
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
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
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
在广东,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乐种——潮州音乐,随着潮汕人的足迹,潮州筝和潮州音乐的流传范围相当广,由中国内地以至海外许多地区,我们都可以听到这一富有南国情调和色彩的音乐。
在广东,筝乐还有一个著名的流派:即客家筝,或曰汉调筝。
送上一首描写古筝的诗词:摘于[紫竹雅韵]
托千金,沉音震空寂,
挑轻铉,清朗存美玉,
剔嘈杂,铿锵摧逸豫,
勾往事,伊人还相忆?
劈山郎,源心难圆迹,
打风尘,红颜无知己,
摘醉花,粉黛去征衣,
抹峨冠,绝音唱晚溪
(注:托,挑,剔,勾,劈,打,摘,抹,为古筝指法)
我国著名的古筝十大名曲分别是《渔舟唱晚》《出水莲》《高山流水》《林冲夜奔》《侗族舞曲》《汉宫秋月》《寒鸦戏水》《东海渔歌》《香山射鼓》《战台风》。
听过了很多遍这十首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战台风》。
那下面就说说我对《战台风》的一些感受吧。
《战台风》这个题目的来源:王昌元作于1965年,当时她还是上
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
风搏斗而作的一首筝独奏曲。
此曲是继赵玉斋《庆丰年》之后的
又一划时代力作。
刚开始的时候王昌元女士把作品命名为《抢险》,在后来一次音乐审查的时候改为《战台风》,作者认为命名为《抢险》显得被动,改为《战台风》后变被动为主动。
王昌元觉得这
样一改的确不同,非常高兴,曲名由此改为《战台风》。
《战台风》中的“扫摇四点”、“扫弦双食点”、“装饰密摇”、
“扣摇”、“柱外刮奏”等,都是以前古筝曲目中所没有的,实属一种弹奏技巧上的创新。
此曲给古筝园地增添了一枝不可多得的芬芳花朵。
《战台风》自从1965年问世以来,深受古筝弹奏者和广大听众的喜爱。
《战台风》(对战台风)曲调气势磅礴,音乐形象鲜明,快速段落紧张激烈,慢速段落优美抒情。
全曲成功地塑造了码头工人大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由5个段落组成。
第一段(1——33小节):乐曲一开始就表现出繁忙的码头景象。
第二段,台风袭击(散板部分):台风阵阵袭来,威胁着码头上货物的安全。
第三段(34——156小节):这是全曲的中心段落,篇幅最长。
前4节是引子,38——44小节是主题。
主题不断地出现,每次都有变化,表现了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精神。
第二次主题的出现(从第44小节开始),与第一次主题的结尾叠置在一起,同时节奏比主题的第一次出现密集了一些,表现了工人与台风搏斗的紧张气氛。
从51小节的第二拍开始,是一个过渡段。
66小节,主题再一次出现,节奏更加密集,气氛更加紧张。
第二个过渡段后,主题在93小节又开始出现。
到109小节,音区转高,工人在勇猛地与台风奋战。
从93小节开始,主题的反复中没有再出现过渡段。
直到154小节,一气呵成,码头工人在与台风的搏斗中,愈战愈猛。
第四段,雨过天晴(157——179小节):台风过去了,码头工人为自己战胜了这场自然灾害,保护了国家财产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第四段的结尾又于第五段的开头叠置。
第五段(179——最后一小节):欢腾的码头。
乐曲在现了第一段的旋律,但气氛比第一段更加热烈、紧张,工人们又投入到繁忙的劳动之中。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无论你懂音乐不懂音乐都好,这个都不关重要。
最重要的是,你是用心地去听,去欣赏,去享受。
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没有急躁不安的心,不要带着这些。
试着放下所有的这些,放下自己的包袱,真真正正地,平心静气地,用你的心,去慢慢地聆听着,欣赏着,享受着,你会发觉,原来音乐真的很美的,原来音乐真的很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