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 中医执医考试之中医基础理论

2020年 中医执医考试之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整体观念的内容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主观异常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体征。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

2.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祈、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精的基本概念有二:①一般泛指气。

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②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2.气的概念人体内很强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即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即阴阳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即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依据,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立着的另一方单独存在。

此外,还含有共同促进、共同衰退之意。

也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1.阴阳交感互藏阴阳交感指明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2.阴阳的消长阴阳消长指对立着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它们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3.阴阳的转化阴阳转化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重阴必阳指阴阳转化的机制。

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

谓阴气过甚,可以向对立面阳的方面转化。

重阳必阴指阴阳转化的机制。

重。

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比的条件。

谓阳气过甚,可以向对立面阴的方面转化。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

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而出现各种阳气个足的病证。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阳病治阴阴偏衰产生的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

阴病治阳阳偏衰产生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阴中求阳治疗阳虚证时,在补阳剂中,适当佐以补阴药。

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阳中求阴治疗阴虚证时,在补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阴损及阳当阴精亏损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无源。

导致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阳损及阴当阳气虑损到—定程度时。

就会累及阴精,使阴精化生不足.导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1.五行的含义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酸、苦、甘、辛、咸汗、涕、泪、涎、唾青、赤、黄、白、黑目、舌、口、鼻、耳筋、脉、肉、皮毛、骨怒、喜、思、忧、恐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

事物必须有克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

3.五行相乘与相侮相乘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4.五行的母子相及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类,皆属五行相生关系失常而出现的变化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温热、向上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闭藏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5.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滋水涵木即滋肾阴以养肝阴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益火补土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用于肾阳虚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培土生金补脾益气以补益肺气肺气虚弱或肺脾两虚之证金水相生补肺阴即可以滋肾阴抑木扶土疏肝健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培土制水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佐金平木是辅佐肺金以制肝木适用于肺虚无力制肝而肝旺者泻南补北泻心火滋肾水,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藏象即人体内在脏腑的形象及其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心主血脉指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生血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在体合脉心脏与脉管相连,心脉之气相通,在心气的推动下,二者相互配合以完成血液的正常运行。

心在液为汗①因心主神志,精神情志而引起的出汗与心直接相关;②汗为律液所化,津血同源,血汗同源,心主血,放称汗为心之液。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均由肺所主持,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肺主通调水道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远行和排泄具有疏通调节作用,又称“肺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使水液经肺气推动而下输于肾肺朝百脉即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会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布到全身。

脉主治节指肺通过治理调节气机而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

肺性清肃指肺具有肃清其本身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洁净、通畅的特性,是保证肺气宣降运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肺在体合皮肺开窍于鼻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脾主升清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逸于脉外的功能。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食物经过胃肠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必经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心,以输布营养全身脾主肌肉脾主四肢仓廪之官脾开窍于口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肝藏血肝调节血量肝为“血海”肝主生血肝主疏泄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肝为刚脏肝主升发将军之官罢极之本(即消除疲劳)肝开窍于目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肾藏精天癸是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三余即爪为筋之余,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

肾主水液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肾主纳气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使肺呼吸达到一定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为胃关关,关卡。

饮食之受纳在于胃,便溺之排泄关乎肾,如同胃之出口、关卡。

肾主骨因肾藏精,精生髓而养骨肾生髓肾开窍于耳和二阴5.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35.肺与脾的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6.肺与肝的关系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肝主筋,心主脉,脾主肉,肺主皮,肾主骨。

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怒为肝志喜为心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

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心-汗,肺-涕,肝-泪,脾-涎,肾-唾。

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之上口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会为阑门。

下极为魄门。

六腑以通为用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胆主决断中精之府即胆。

(胆贮藏精汁)3.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水谷之海即胃。

主通降和喜润恶燥4.小肠的生理功能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小肠主化物小肠主液5.大肠的生理功能大肠主津6.膀胱的生理功能7.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孤腑即三焦。

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其最大,无以匹配三焦气化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其对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如雾上焦心肺宣发水谷精气像雾露一样均匀地敷布营养全身。

中焦如沤中焦脾胃有消化饮食、吸收精微、蒸化律液的作用,下焦如渎下焦大小肠、肾和膀胱渗泄水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作用决渎之官即三焦。

因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奇恒之府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