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商丽09财政学2009020203016一、引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GDP每年都以较高的增速运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出口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处在快速发展中,并且还将在今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这种快速的增长。

30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不但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走向了真正意义的“买方市场”,而且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除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玻璃产量均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目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

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

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对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增加对进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存度。

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也使得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如果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得不到缓和,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的“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高。

全国企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

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亟待形成新的优势。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理论文献综述在各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理论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和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赫尔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几乎的不可能的,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此即不平衡增长。

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认为:可以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分为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进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

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便于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迅速地提高利润率;生产率上升基准要求积累投向生产率(指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由于生产率上升快,单位成本下降最快,在工资一定的条件下,该行业或部门的利润也必然上升最快。

张俊伟提到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将由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过渡,产业升级将呈现如下趋势:产业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转型,环保型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步伐加快,国际分工地位显著改善。

蒋选的研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核心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掌握自主技术,且要有国家战略。

蒋洪亮的研究提出要从以低成本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体系,向以高附加值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型。

以往我国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注重第一、二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地方政府对产业结构的布局和调整升级过分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并过分追求产业对本地GDP贡献,相关企业过分的追逐高回报和高利润使得投资过于集中一些产业,导致了产业布局和调整时有很多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研究大多遵循以上这些理论。

以往的研究并未把低碳经济作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依据,本文在全面分析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其作为助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新途径,弥补了以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方式的不足。

三、低碳经济的提出的背景(一)低碳经济的提出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

同时,气候变化已经迫在眉睫。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泰国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

“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还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目前,低碳经济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

低碳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即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

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低碳化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比重不断下降,即能源结构清洁化二是单位产出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即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低碳化进程也是碳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且已经把科学发展观写进了党章,作为我党和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

发展低碳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和必然要求。

(二)低碳经济世界中的中国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再提以煤炭为主。

2008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

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

”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

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00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

他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他建议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研究。

2008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从长远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走低碳化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把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政策导向上有利于引导各级政府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体系。

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与金融危机的主流观点。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解决常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同时有助于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瓶颈、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中国能够避免走西方国家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转向更为高效的制造业和低碳产业结构,这有利于中国保持国际贸易领域的持久竞争力。

也可以避免国外的边境调节税和碳关税,有利于外向型的出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碳排放和社会经济发展IPCC的报告表明(2007),从1970年到2004年间,根据Kaya恒等式中四个要素年均变化的结果:人口增长1.6%,人均GDP增长1.8%,能源强度降低1.2%,碳强度降低0.2%,全球平均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增长率是1.9%。

研究表明,20世纪的后30年间,人口和人均GDP的增长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因为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的降低不能够抑制收入的影响和人口的增长,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上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