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问题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问题

试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摘要:低碳经济的基础是低排放、低污染和低能耗,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大进步,西方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已经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

在今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能源缺乏、环境污染等问题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国家应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本文针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必要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技术转让引言:低碳经济就是以低排放、低污染和低能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就是高效、清洁利用能源和积极开发无碳、低碳能源。

低碳经济的理念是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被首次提出,自从它诞生以来就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热点问题。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以此来应对环境恶化、气候危机和拉动经济复苏,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

我国是一个碳排放大国,每年都需要面临来自国际社会对我国碳排放量的施压,以及在国内经济发展中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转变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努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这些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而长远的选择。

这就需要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依据这些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必要的应对措施。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1.不断增长的温室气体排放、能源需求我国当前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伴随人口的大量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方式也在转变,以及大量投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了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温室气体排放量迅速增长。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超过36亿吨标准煤,较上一年相比增长了3.9%,这一年原煤产量为36.5亿吨,同比增长3.8%,是近六年来增幅最低的一次,同时用电量也有明显的降低,较往年增幅有所回落。

我国每年的节能减排目标都因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而难以实现,对于控制总量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具体目标,但是在经济保增长的环境下,想要控制住能源消费需求总量难度相当大。

2.我国还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实现低碳排放我国缺油、少气、富煤的矿产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在世界能源结构分布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基本都占到百分之三十左右,反观我国是绝对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我国探测的能源储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煤炭,而石油、天然气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正因这种缺油、少气、富煤的能源分布结构,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依赖于煤炭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

截至目前为止,因我国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比最大,所以我国的用电量中火力发电将近80%。

与天然气相比煤炭燃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要高出1倍,所以我国的能源结构造就了高碳排放。

而这种高排放带来的不仅仅是气候的变化,还包括pm2.5数值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人民身体健康,煤炭排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巨大。

3.能源的使用效率偏低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导致严重依赖能源、资源,主要产品和单位gdp的耗能都高出世界能源消费的平均水平。

据相关数据表明,在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我国约为37%,世界平均水平是约为50%,连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和印度都比我国要高(巴西为62%、印度约为40%)。

可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虽然得到高速发展,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但在传统工业的带动下,是以高排放、高污染和高能耗为牺牲代价的。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问题1.受到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制约我国是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工业又主要以重化工业为主,而低碳产业所占比重极低,这就导致了我国产生了大量的资源消耗,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现实。

我国当前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这就为重化工产品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场,从而导致对能源需求的急剧增加。

近些年,我国呈现出了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形势,在这些能源消费递增中,煤炭占到了将近70%的比重。

煤炭消费越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越高,环境污染就越严重,pm2.5数值就越高,就造成了高碳经济始终陪伴经济发展,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国际先进技术转让受阻国际社会公认的是积极发挥技术转让、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是治理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

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低碳经济技术,如何将这些先进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这是如今我们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近些年国际社会曾召开会议,谈到应有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去治理气候变化,这就需要发达国家积极进行技术推动,促进能源技术进步和技术合作。

但是因出于垄断地位的考虑,有的发达国家、技术公司局限于市场上现有的障碍条件,使低碳技术的转让和扩散应用受到阻碍,尤其是跨国的一些障碍,例如市场占有额、知识产权等问题。

有不少发达国家顾虑的是将技术提供给发展中国家,会给自己在市场上增加新的竞争对手。

从接受技术的一方来看,一些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阻碍了国际技术转让,如高昂的技术转让费、人才不足、分散的产业结构、不完善的法规政策等;从提高技术的一方来看,企业缺少全球战略视野,害怕自身的垄断地位不保、经济驱动力匮乏等。

3.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低碳技术偏低发展低碳经济的突破口就在于进行技术创新,但诸多困难都依附于我国低碳技术的科研开发上。

一是缺乏有效、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

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部分跟低碳技术科研开发相关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我国体制正在不断深入改革中,不完善的政策规定和管理部门发生了变化,使得有些鼓励政策荒诞废弃,有的因难以执行到位而停滞执行。

二是关于我国一些大规模的低碳技术项目的投资,其主要是依赖于政策贷款、政府临时性拨款以及国际相关机构的贷款、捐款,政府还没有形成一套稳定合理的投入机制。

与此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太支持低碳技术项目,许多银行对低碳技术项目根本不考虑为其提供融资支持,银行即使提供了融资贷款,那也是非常有限的贷款数量,低碳技术发展难以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1.加快结构调整,促进清洁生产我国要加快有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有助于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发展,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低效率及不协调和难循环等。

经济结构问题可以直接反映出经济增长质量,通过各国经济增长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在不同的增长阶段,其具有不同的经济结构。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是,在世界经济结构发展的行列中其自身的经济结构所处的地位以及战略调整的步伐快慢。

所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保障经济发展质量,让区域分布和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就需要把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降低、促进清洁生产、防范工业污染视为工作重心。

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使工业行业内部和产业结构都能得到合理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为了让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度都能得到大幅降低,对工业内部的低耗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受到重视。

我国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应更注重对第三产业的大力支持。

我国的第三产业正处在发展阶段,特别要对科教文卫、咨询业、信息业以及会计和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大力扶持。

提高第三产业服务水平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其知识含量。

需要大力推动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如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加快推广高新技术在咨询、文化、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应用,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实力。

第二,加强调整高耗能结构,将陈旧的设备淘汰,清除分散、工艺落后和小型化的污染源,对高新技术要大力推广,提高经济效益和能源使用效率,使能源消费总量得到控制。

2.建立健全国际公约,促进先进技术转让从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的角度看,有部分拥有先进技术的公司和西方发达国家出于垄断技术的考虑,发展中国家又欠缺购买技术的实力等原因的存在,产生了很多技术转让障碍。

这就需要清除这些技术转让障碍,把为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要的先进技术转让看成全球公共事务去做,为解决全球难题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国际公约,积极推动拥有先进技术的公司、西方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须的技术支持和指导,让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质量得到不断改进,推动技术革新,探索出一条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要想让各国早日实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推动制度创新,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创新是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也是解决我国高碳创新的重要保障措施。

近几年各类低碳经济法案在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欧美各国相继推出,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基础。

相继引入了气候变化协议和变化税、能源和碳税制度等多种经济政策,对排放二氧化碳的有关燃料开设国家碳税。

就我国而言,目前应加大推动能源立法相关工作,完善能源法律体系,积极实施能源发展战略,对能源开发的中长期规划确立法律地位。

需要采取的措施有:尽快制定有助于温室气体降低排放的相关能源法规,逐步加强低碳、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针对可再生能源法要制定出配套的法规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多种措施来指引各种经济主体共同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我国能源体制深化改革的步伐,创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结构实现调整的价格体系。

四、结论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倡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的制度和技术创新是核心。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场涵盖消费观念、生产模式和价值观的全球性变革。

当今环境问题备受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热点话题,发展低碳经济是今后整个世界经济的趋势,也是现实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1]张坤民.《低碳经济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陈永昌.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j].黑龙江日报,2009.7.[3]尹华广.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j].未来与发展,201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