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改革中的识字写字教学及优秀课例

课程改革中的识字写字教学及优秀课例

课程改革中的识字写字教学(一)转变观念1.由“认写同步”,拖长识字时间,变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识字提速,降低难度”。

以往从教学大纲到教材,片面强调识字的“实”,生字不识便罢,一识就要求“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

由于要求“四会”,要求“认写同步”,每册识字数量必须加以控制。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前四册的识字量分别是160个、280个、380个、360个,共计1180个。

每册本来不大的识字量,由于认写等要求一步到位,师生负担很重。

语文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这不仅是识字教学要求的变化,而且是识字教学观念的变化。

即由“认写同步”、全面要求,调整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识字提速”,以便小学生及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的阶段。

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材,前四册的认字量分别是400个、550个、450个、400个,共计1800个。

小学生认识1800个常用字,便可覆盖书报刊物用字的90%以上。

也就是说,使用实验教材的二年级学生,阅读书报刊物基本上无生字障碍。

“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识字策略,使小学生直接利用汉字阅读,差不多提前了一年。

这无论对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其他课程,对于视野的开阔,智力的开发,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写字要加强指导,提高质量。

前面谈到的“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既是识字的策略,也是识字、写字教学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写字教学,一写字量比识字量要少;二写字与识字不同步。

写字量少多少?拿人教版实验教材来说,一年级上册要求认400个字,要求写100个字;一年级下册要求认550个字,要求写250个字。

一年级上册每课只要求写3~4个字;一年级下册每课要求写5~6个字。

写得少,更容易写得认真,写得好。

写字与识字的安排怎么个不同步?识字,把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放在前面学,基本上不考虑字形的繁简难易;写字,则严格按照书写的规律在编排上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笔画少到笔画多、由独体到合体。

如,一年级上册要求写的字基本上是独体字,每课学写的3~4个字,相对集中练写一两种基本笔画,“一二三”着重练写横画,“八入大天”着重练写“撇、捺”,“口日中”着重练写“横折”。

由最基本的练起,有规律地练习,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写字质量。

3.重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提出教学目标,在识字方面也有体现。

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课程改革中的识字教学,要落实上述目标。

识字要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在教师指导下认识教科书中要求识的字;一条腿是学生自己利用各种资源,在生活中自主认字。

实验证明,在小学生之中蕴藏着极大的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只要老师有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只要老师经常拿出点时间、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交流、展示自主识字的成果,学生就会用出人意料的表现给老师一个个惊喜。

(二)改进策略1.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包括阅读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

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在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认记写等方面予以保证,特别是在阅读课上要防止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的情况出现。

另一方面要相信儿童的认字能力,调动小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在自信的心态下,识字、写字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2.要求认的字,要明确要求,努力做到当堂认记,及时巩固。

教科书中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教材中认识,挪个地方还认识,没有其他要求。

在教学中不要拔高要求。

有的老师认为,对要求认识的字,引导学生逐字进行字形分析,达到每个部件、笔画的精确记忆,能提高认字质量。

这样,花费的时间很多,又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效果不一定好。

其实,认字和认人是一个道理。

认人,不必记住五官特征、穿着打扮,记个大体轮廓即可,见面次数多了,便认识了。

要想取得理想的认字效果,一要第一次见面力求给学生以强刺激,使学生对要认的字第一印象强烈。

如,利用音像、动作、情境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鼓励学生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记字,以加深对生字的第一印象。

有的老师在教蔬菜、水果用字时,让学生对照实物看标牌,看看、摸摸、读读、认认,甚至尝尝,调动多种感官认字记字。

有的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有的学生用猜谜的方法记“秋”字,用会意的方法记“闪”“笔”,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们”(门+亻),用减一减的方法记“几”(机-木),学生兴趣浓,记得牢。

二要当堂采取多种方式复现,力求做到要认的字当堂大多数学生都认得。

这就需要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全体参与。

如,分组玩字词卡,玩魔方(每一面写有本课要认的生字词),做摘苹果、找朋友、夺红旗的游戏,读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句子、儿歌,让每个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在合作学习中,多次见面,“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见面就成了好朋友”。

关键是教师要把时间、精力用在刀刃上──多种形式,特别是在语言环境中整体识记本课生字。

三要及时复习巩固。

根据儿童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刚刚认识的字一定要在以后的两三天中及时复习。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巩固识字的办法,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在口头组词中,在生活中的各种场合,留意生字的变化,做巩固认字的有心人。

3.重视对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引导与交流,不断扩大识字成果。

一方面可以联系教科书中的识字内容,引导学生增识字词。

如,学习《操场上》一课,结合认识“打球、拔河、拍皮球”等字词,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认识一些体育机械,增识一些汉字。

又如,学习《自选商场》一课,结合认识食品、日用品、文具用字,引导学生到自选商场看一看,由集一些商品包装袋,认认上面的字。

另一方面,借助教材中的有关提示,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如,人教版教材在“语文园地”中,陆续出现了认班上同学的姓氏字,认广告、路牌上的字,认电视屏幕上的字,认书报杂志上的字的提示。

教师可据此进行课外识字的引导与交流。

再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在生活中识字,经常提供交流、展示自主识字的机会。

如,指导学生把课外认的字,制成卡片装进识字袋,或剪贴成册,定期在班上交流。

又如,在班上开辟“识字园地”,鼓励学生在园地中展示课外识字的成果,与大家分享,把一个人认的字,变成全班认的字。

又如,定期围绕一个专题(动物、植物、玩具、文具、生活用品……)或开展的活动(春游、秋游、种植、养殖、开动动会、搞竞赛……)组织自主识字的交流与展示。

只要老师有意识,有措施,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学生,在这方面都会有令老师、家长吃惊的表现。

此外,对识字的评价要跟得上。

要转变观念,课内、课外认的字都能帮助阅读、都应计入学生的识字量;课内识字丢几个,课外认字拣一些,这样的学生认字成绩仍应视为优秀;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暂时遗忘,要相信学生能在今后的阅读中把暂时忘掉的字找回来。

4.写字指导要到位,要加强板书示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如果说学生认字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有时可以“无师自通”,而小学生写字,入学儿童大多是零起点,一定要“有师指导”。

在课改实验中,有的老师对指导写字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这是软任务,教学时间不够,往往就是把指导写字和学生练字的环节省掉了;有的老师虽进行指导,但指导不利,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用展示写字的课件代替教师的板书。

写字是小学,特别是低年级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

学生的字写不好,就没有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老师的板书字不好,就不是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

从修订大纲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写字。

强调打好基础,包括“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体现了加强写字、提高写字质量的指导思想。

加强写字,一要从思想上重视。

电脑时代仍需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美观,这不仅是交流的需要,还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民族素质的需要。

二要以身作则。

语文教师一定要练习就一手规范、美观的板书字。

三要加强写字指导。

对低年级学生,写字指导一定要到位。

每次写字,一定要提醒写字、执笔姿势,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

每写一个字,一笔一画的起笔、止笔,一笔一画的占格、占位,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每个部件的高矮肥瘦,部件、笔画之间的穿插挪让……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并且要边讲解边示范。

而后让学生先描后临,发现问题,在评议中指导。

随着学生写字能力的提高,要鼓励学生说出写每个字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提高书写水平。

四要保证写字时间。

低年级每节课都应安排写字,由写字渐渐过渡到写词,每节课三五分钟,细水长流。

还要利用每用一节的写字课,按写字教材的要求,练写硬笔字、毛笔字(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练习用毛笔描红),力求使每个学生不仅把字写对,而且书写规范、端正,进而达到整洁、美观。

《识字2》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用多种方法认识“棋、弹、钢、琴、胡、戏、喂、鸽、养、航、模”11个字。

2.正确地书写“戏、观”2个字。

3.正确地朗读课文,并读出词语节奏,体会词语的美感。

《识字2》教学设计群组备课3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用多种方法认识“棋、弹、钢、琴、胡、戏、喂、鸽、养、航、模”11个字。

2.正确地书写“戏、观”2个字。

3.正确地朗读课文,并读出词语节奏,体会词语的美感。

个人说课群组点评对于周老师的说课,大家心里一定有许多话想说。

下面呢,我们就点评一下周老师的课,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一、导入和初读环节1.黄学慧周老师的说课,总得来讲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比较条理,注意到了多种识字方法的运用。

我认为,导入环节的设计就非常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平时课间所做的一些活动,能很快把孩子带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中。

不过,学生第一次自读课文后,用“找朋友”的游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不够理想。

因为这种游戏形式非常活泼,估计会有许多孩子想上台展示,但是周老师只让三个同学上台找对应的词语,多数同学没有表现机会,学生参与面太窄,可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如果让12个同学上台展示的话,又很浪费时间。

再者,既然课本中有现成的插图,教师就没必要逐幅图贴到黑板上,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

因此,我建议: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与图相对应的词,连一连或者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出来。

对于没有图片对应的词,则发放词卡到小组中,让小组长带领着读读认认。

这样,既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又使学生手脑并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进来。

2.毕英春黄老师的这个办法非常好。

如果再充分利用课件,将图片和词卡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上半部分是图片,下半部分是12个词。

学生找到哪个与图对应的词,教师一点击词语就让词语跑到图片下方,对应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