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
有理数的乘法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小节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法后学习的,它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一样,也是建立在小学算术的基础上。
因此,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在确定“积”的符号后,实质上是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
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奠定基础。
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增强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通过教学,渗透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这是因为:
(1)要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
(2)学好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对将要学习的有理数的除法以及其他的运算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节课的难点是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
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义理解不深,因此,与小学算术数的乘法比较,学生对含有负数特别是两个负数相乘的意义的理解,思维角度变化较大,思维强度也增大。
二、教法分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义理解不深,因此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讲练结合法为辅展开教学.
三、学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考虑到这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发现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分析,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遵循“教学、学习、研究”同步协调的原则,依据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研究的过程。
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展示思维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主要设计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将对每一教学环节分别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问题,3+3+3=9;(-3)+(-3)=-6;(-3)+(-3)+(-3)=-9,可以用其他方法表示吗?学生根据教师交给的问题,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为今后讨论做准备。
提供这一组问题,目的在于前两个学段学过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沿用这个规定,就可以得到3+3+3=3×3;(-3)+(-3)=(-3)×2;(-3)+(-3)+(-3)=(-3)×3,……于是就得到我们前两个学段没有学过的负数与正数相乘的乘法,从而引入新课,使学生思路清晰。
(二)观察——猜想
这一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观察算式感知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情况,再以如下问题使学生初步感悟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最后猜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5×(-3)=-15;
(2)(-3)×3=-9;
(3)(-2)×(-7)=14;
意图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为基础,由一系列算式,猜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 探究——验证
教师启发学生“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蜗牛爬行的例子结合问题(1)——(4)
(1)如果蜗牛现在在O点,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从O点向右爬行,
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如果蜗牛现在在O点,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从O点向左爬行,
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3)如果蜗牛现在在O点,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从O点向右爬行,
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4)如果蜗牛现在在O点,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从O点向左爬行,
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激发灵感,并得出算式。
(+2)×(+3)=(+6)①(-2)×(+3)=(-6)②
(+2)×(-3)=(-6) ③ (-2)×( -3)=(+6) ④
意图是利用数轴通过蜗牛运动的例子验证有理数乘法法则学生容易接受,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从而充分验证了学生的猜想。
(四)比较——提炼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结合得出的算式。
让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正数乘以正数积为 数
负数乘以正数积为 数
正数乘以负数积为 数
负数乘以负数积为 数
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规律,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提炼出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五)应用—— 巩固:
例1 计算 ① -3×9 ②- ×(-2)
例2 用正负数表示温度的变化,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km 气温的变化量为-6℃,攀登3km 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例1和例2的教学通过学生板演来完成,再由师生共同评价与完善。
例1是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运算的基本题,而且一举两得,不仅让学生练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而且得出了有理数范围内倒数的定义;例2是说明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即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解决问题。
通过课堂练习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由可以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
(六)小结——反思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何收获?3、你还有什么疑问?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反思回顾总结梳理课堂所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七)作业——延展
(1)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
(2)课本P57 习题2.9 第1、2题(必做);
(3)课本P55 练习 第1题 (选做);
(4)预习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为了满足不同的学生需要本节课后作业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通过作业不仅巩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而且也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几个不等于零的数乘法和有理数的乘方做铺垫设下伏笔。
进一步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教学设计说明
1、在教学素材的选用上,做到了合理选用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2、在引导问题的启发性上,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其充分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3、在数学思想的应用上,注重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21
4、在知识的拓展与创新上,对知识的迁移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使每位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