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茶干汪曾祺①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②连万顺的东家姓连。
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
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
③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④第一,信用好。
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
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
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
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
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
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
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
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⑤第二,连老板为人和气。
乡下的熟主顾来了,连老板必要起身招呼,小徒弟立刻倒了一杯热茶递了过来。
他家柜台上随时点了一架盘香,供人就火吸烟。
乡下人寄存一点东西,雨伞、扁担、箩筐、犁铧、坛坛罐罐,连老板必亲自看着小徒弟放好。
⑥连老板对孩子也很和气。
酱园和孩子是有缘的。
很多人家要打一点酱油,打一点醋,往往派一个半大孩子去。
买酱菜,这是孩子乐意做的事。
一到过年,孩子们就惦记上连万顺了。
连万顺每年预备一套锣鼓家伙,供本街的孩子来敲打。
家伙很齐全,大锣、小锣、鼓、水镲、碰钟,一样不缺。
到了元宵节,家家店铺都上灯。
连万顺家除了把四盏玻璃宫灯都点亮了,还有四盏雕镂得很讲究的走马灯。
孩子们都来看,他们牵着兔子灯,推着绣球灯,系着马灯,灯也都是点着了的。
灯里的蜡烛快点完了,连老板就会捧出一把新的蜡烛来,让孩子们点了,换上。
孩子们于是各人带着换了新蜡烛的纸灯,呼啸而去。
⑦预备锣鼓,点走马灯,给孩子们换蜡烛,这些,连老大都是当一回事的。
年年如此,从无疏忽忘记的时候。
这成了制度,而且简直有点宗教仪式的味道。
连老大为什么要这样郑重地对待这些事呢?这为了什么目的,出于什么心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⑧第三,连老板很勤快。
他是东家,但是不当“甩手掌柜的”。
大小事他都要过过目,有时还动动手。
切萝卜干、盖酱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
到了出茶干的时候,酱园上上下下一齐动手,连老大也算一个。
⑨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
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
要煮很长时间。
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
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
⑩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
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
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
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
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
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
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
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⑪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
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⑫如今,连万顺已经没有了。
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
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⑬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
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
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⑭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
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段介绍了连老大在东街经营的酱园连万顺,描述了店铺生意红火的场面。
B. 本文刻画了连万顺老板连老大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意人的形象。
C. 本文在质朴平淡的叙事中,娓娓道来,如拉家常一样,却能揭示生活的哲理。
D. “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这也是在侧面描写连老板。
(2)连万顺茶干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一到过年,孩子们就惦记上连万顺了。
(赏析划线词)②连老大为什么要这样郑重地对待这些事呢?这为了什么目的,出于什么心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赏析句子)(4)文中说“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连老大?请简要分析。
(5)文末说“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1)A(2)工序考究(或复杂或不马虎);使用药料多;成品精致好看(或外皮呈深紫黑色里面是浅褐色);结实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
(3)①“一”“就”连用,突出了元宵节时连万顺对孩子们的巨大吸引力。
从侧面突显了连老大的为人和气。
②运用设问的句式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了作者对连老大年年如是、为孩子们郑重地做这些事的态度的赞美。
(4)虽然连老大只是一个普通的生意人,没有曲折动人的生活经历。
但是他的诚实守信、为人和气、勤劳朴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写连老大是为了颂扬他的这些可贵品质。
(5)①对茶干失传的惋惜(或无奈);②对传统中美好的事物,我们有责任去抢救保护;③连老大身上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大力弘扬传承。
【解析】【分析】(1)A项,错误,连老大在东街经营的酱园连万顺,人们在背后称普普通通开酱园的连老板为“连老大”,这不仅说明他会做生意,更能体现出人们对他的人品的敬仰。
故选A。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根据“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
要煮很长时间。
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
”“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
”可知其工序复杂;“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
”可以看出制作出来的茶干精致好看;“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
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
”可以看出茶干结实有咬劲的特点。
连老大的儿子都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可见制作茶干是使用很多的药料。
(3)①句“一到过年,孩子们就惦记上连万顺了。
”中“一……就……”连用,再加上“惦记”写出到了过年时,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想吃茶干,一是强调茶干的好吃,对孩子的吸引力巨大,二是侧面衬托出连老板的和气,人缘好。
②句连用三个问句,表达作者对连老板年年预备锣鼓,点走马灯,给孩子们换蜡烛,这些,连老大都是当一回事的好奇,引发读者思考和注意。
(4)根据文中对连老大的描述,连老大的生意经是信用好,为人和气,很勤快。
就是靠这些普通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制作出优质茶干。
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颂扬连老大的诚信、善良和勤劳的美好可贵的品质。
(5)“这种东西”主要指茶干,也指像茶干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消失的一些事物,表达对像茶干这样传统东西失传的惋惜之情(或无奈);“没有了”也就是消失了,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事物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再也不会出现,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然而这些消失的事物,有落后的,也有需要保护的;像本文所写的“茶干”是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土产,无论制作的工艺还是成品的影响都是令人赞叹的,我们应该有责任抢救保护。
故答案为:⑴ A⑵工序考究(或复杂或不马虎);使用药料多;成品精致好看(或外皮呈深紫黑色里面是浅褐色);结实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
⑶ ①“一”“就”连用,突出了元宵节时连万顺对孩子们的巨大吸引力。
从侧面突显了连老大的为人和气。
②运用设问的句式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了作者对连老大年年如是、为孩子们郑重地做这些事的态度的赞美。
⑷虽然连老大只是一个普通的生意人,没有曲折动人的生活经历。
但是他的诚实守信、为人和气、勤劳朴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写连老大是为了颂扬他的这些可贵品质。
⑸①对茶干失传的惋惜(或无奈);②对传统中美好的事物,我们有责任去抢救保护;③连老大身上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大力弘扬传承。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概述。
类概括内容的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然后根据题意确定要概括的内容所在的范围,再仔细阅读原文相关内容,然后逐条概括,注意写清序号答题,使之有条理。
⑶①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注意明确划线词语所表现的内容。
②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句子所用修辞,分析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类题目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明确文章主旨,揣摩写连老大的原因。
⑸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基本能力。
这是一道探究题,借用文本中的一句话来探究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解读所给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全文找到论据,必须有理有据。
2.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佐纪【日】北野武①小学六年级生日那天,母亲要去买东西,突然叫住我:“小武,快去穿衣服!”那是除了远足以外,我第一次坐电车,而且还是要去买东西,这令我兴奋不已。
一路上,我盘算着是买棒球手套好呢,还是电动火车好呢。
最后,我们在神田站下了车,我被带进一家大书店,才刚嘟囔一句“买书啊”,后脑勺立刻挨了一巴掌。
如果是《世界名著》全集,也就罢了。
当母亲买下算术以及什么什么的总共十本《自由自在》系列儿童专用参考书时,我头都昏了。
哪有什么自由自在?明明是不自由不自在的日子。
那天晚上,一回到家,母亲立刻要我翻开“自由自在”,我稍微偷懒就一巴掌打过来,或者用扫把柄戳我,逼我读书。
小学时,母亲是如何逼我读书,而我又是如何不肯读书、老想着打棒球,一直是我最深的记忆,也是我们母子之间的较量。
后来,我考上明治大学工学院。
对母亲来说,这是个小小的胜利。
不过,我却以退学这个最坏的结果,来结束母子俩在读书领域的较量。
但是,我们母子的较量,并非只限于读书这个领域。
母亲还有更大的目标,简言之,就是要我出人头地,至少和哥哥姐姐一样。
这也是这场战争的主要矛盾点。
因此,对于总算考上大学的儿子,母亲的干涉并未停止。
另一方面,我认为考上大学是凭自己的实力,毫无感谢母亲的心情,反而有点厌烦她。
没办法,不仅如此,我甚至认为,母亲可能会是毁掉我人生的、我最亲的人。
我开始打工,自信可以赚到房租和零用钱,于是决定搬出来住。
那是大学二年级的春天。
趁着母亲外出在附近工作的时候,我开着向家具店朋友借来的货车,把行李搬出来。
真不凑巧,只见母亲拐过前面的街角,迎面而来。
“小武,你干什么?”“我要搬出去。
”我别过脸去,听见雷鸣般的怒吼:“想走就走,都读大学了,又不是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