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复习一柏拉图对美是如何谈论的?(1)柏拉图把美本身说成是理式,理式是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2)理式在希腊语中是由idea和eidos表示,有的哲学著作一般翻译为“理念”。
(3)柏拉图认为: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他物有所区别,因此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4)物的存在要求它是某种理式的载体,理式是对它名下所有个别物的无限概括。
(5)相对于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而言,柏拉图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审美观,相对于苏格拉底的美学观而言,柏拉图更进一步将“美”与“善”区分出来,并将对“美”的思考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二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1).这句话的意思是: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
也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
比如,兰亭这个地方,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到来,那么这些景色只能在山谷中自长自流而不为人所知。
(2).审美主体和客体在实际审美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客体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真正做到审美主体,主体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
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是在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造成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发现、照亮、彰显了自己发现的美。
(3)若建构人与物的审美关系,需要主体有一定的文艺修养,有一颗易感的灵心,有自由的个性与对事物的热爱之情;需要客体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客观环境具有适合人性自由发展的空间与体制,具有合适的气候与富裕的时间等条件。
三.请解释“距离说”的主要观点,并结合你所了解的一种艺术谈谈对距离的设置。
(1)“距离说”的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
他根本否认美的纯粹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美的客观因素的追究,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
他认为只有从这种角度去考察美,才不会造成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抹杀掉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
“距离”包括时间意义上的距离和空间意义上的距离,二者均可给人以美感。
诗人郭六芳曾写过一首《舟还长沙》:“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阳红。
近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说的就是由于空间距离而产生美的意思。
“距离”的真正要义在于人对事物的观照没有功利层面的考虑。
(2)举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如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会有意的使用一些词语设置距离,以营造美的效果,如李清照在其《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此中,李清照用到了“帘”字,塑造出一个忧郁的女子形象。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王勃诗云:“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宋人陈简斋《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光辉。
”陆放翁诗云:“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欧阳修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艺术一定要表现“美”的东西吗?请结合作品对此问题做一深入分析。
艺术并不一定表达“美”的东西,这里所说的“美”主要指形式层面的美,尤其对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而言更是如此,如毕加索的画《哭泣的女人》或者塞尚的油画《大浴女》、蒙克的《呐喊》等作品,并不遵照如毕达哥拉斯等美学家所总结出了和谐原则或黄金分割比例来进行创作,而是有意打破传统的束缚,表现一种现代社会人的异化感。
虽然从外在形式层面来说,艺术家塑造的形象是不美的,是和我们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但正是这些形象的塑造,使得我们从很多按照美的规则和比例制作出的人造物的包裹中突围出来,感受在灵魂深处隐在的力量。
五论述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答:⑴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
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⑵人类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基本的本能欲望,包括生存欲望和生殖欲望,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人类保存并发展了这两种本能欲望。
美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由动物的快感进化而来的。
就生存欲望来说,生存本能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人类不仅活着,而且能不断地创造着、欣赏着。
正因如此,人不仅具有与动物一样的适应环境的快感,而且具有欣赏周围世界的美感。
就生殖欲望来说,“性的选择”在人那里经过社会化的装饰和打扮,在形式上转化为有意识的对于形体美的追求,在内在含蕴上升化为爱情。
⑶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它是在人开始制造工具、把自己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后,对自己的生产和生殖活动所采取的观赏的态度。
正是由于这种观赏性的态度,使得美感超越了物质的生理的需要,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五对美的问题进行哲学探讨的必要性?答:一方面,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面对这样一种问题,更需要做哲学性的思悟和领会,尤其在当今这个高度技术化和市场化的社会,我们更应当努力维护人性的高贵的一面,而美正是人性高贵的一面的表现,因此,否定美的本质问题进行哲学探讨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
因此,美的本质问题不但无法否定,而且也是可以探讨的。
六审美中情感与想象的关系?答: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
它主要受着情感的影响。
第一,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
当一个人情感充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便借助于想象力,通过虚伪的状态使情感得到满足。
第二,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通过想象力来获得改变或夸大。
为了适应情感的需要,我们在审美欣赏的时候,常常把普通事物的形象加以改变或夸大。
第三,作为想象的特殊形式的幻想的作用。
幻想有两种,一是设身处地,以假当真。
二是情之所至,化无为有。
可见,推动着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创造。
七、为什么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答:因为,⑴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⑵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
⑶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
⑷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特定时代的艺术是这一时代审美观念的集中表现。
八、崇高与优美的特征1崇高的本质:答:崇高的形式和内容常常显得非常大,大到超过了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以至我们理解不了它,控制不了它,掌握不了它。
我们面对它,不是受震动,就是受惊骇,它始终高高地踞于我们之上。
这样,我们做为人的本质力量,不能不受到压抑,遭到阻遏。
但是,人不是自然的人,消极地匍匐在自然的面前,它有整个人类文化所蓄积起来的精神教养和人格理想,它以文化人的本质力量和外界粗野的自然力量相搏斗,它自己的本质力量有了舒展和用武的场合,感到自己提高了,胜利了。
这时,外在世界对它来说,不再是可怕的,而成了一个庄严的崇高世界了。
这个崇高世界,事实上也是人被提高了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掌握崇高的特点?答:崇高的对象常常体积巨大,力量雄伟和气势磅礴的;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了一种愉悦感。
3论优美的特征:答: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
⑴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
优美与崇高相反,它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
⑵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优美的对象在其内容上是政常发展规律和人们的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呈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渐次、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优美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
⑶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柔媚、安静、秀雅、圆润、舒缓、清新、渐次等品格。
例如:柔柔的春风,绵绵的春雨,萋萋的芳草等自然风光的优美。
九、艺术和科学的融合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21世纪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的两大创造性工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两种特殊的能力,是人类最高心智的产物。
艺术与科学结合,已成为新世纪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主流;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会弥补艺术与科学技术本身的缺陷,互为补充,最终造福于人类的生活和进步。
十、有意识味的形式说: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十一、为什么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答:(一)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
艺术家创造艺术品,首要是要创造意象,意象的生成,伴随艺术创造的全过程。
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特征是它来自实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
在作品的意象导引、暗示下,主体不断重构意象,趋向虚拟境界。
这是一个超功利的、审美的过程,艺术在其中实现的也主要是其审美功能。
(二)艺术的多元功能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艺术有许多非审美的功能,只有通过审美功能得以实现。
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
十二、净化功能:现存的、压抑精神世界的那些东西的释放。
什么是净化?第一,挖掘净化的伦理学涵义,认为净化作用在于改造人的不良习性,培养道德规范。
第二,从医学观点解释净化,主张悲剧净化和胃净化一样,排除和宣泄灵魂中不必要的积淀,净化对灵魂起治疗作用,就像药物对身体起作用一样。
第三,从宗教观点解释净化,“净涤”、“洗涤”不洁净的心灵是宗教活动的目的。
第四,把净化看作为一种审美快感。
各有可取之处和一定的片面性。
综合各家观点,我们认为:艺术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导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美学的诞生:1750年,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最早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研究的是18世纪的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