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 . .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目录第一章针刺疗法 (2)一电针疗法 (2)二穴位注射 (2)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 (3)四针刺护理 (3)第二章灸法 (4)一艾条灸 (4)二艾炷灸 (5)三温针灸 (5)四灯火灸 (6)第三章放血疗法 (6)第四章挑治疗法 (7)第五章拔罐疗法 (8)一拔火罐法 (9)二拔药罐法 (9)第六章发泡疗法 (10)第七章磁疗法 (11)第八章推拿疗法 (12)附:小儿推拿疗法 (14)第九章刮痧疗法 (15)第十章数码多功能治疗仪的使用 (16)第十一章换药法 (17)第十二章熏洗疗法 (20)第十三章溻渍法 (20)第十四章涂药法 (21)第十五章敷药法 (22)第十六章贴药法 (22)第十七章吹药法 (23)第十八章点眼药法 (23)第十九章药熨法 (24)第二十章导便法 (25)第二十一章坐药法 (27)第二十二章煎药法 (27)第二十三章服药法 (28)第二十四章口腔护理法 (30)第一章针刺疗法一、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 适应症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针仪。

(三) 操作方法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接于两根针的针柄或针体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以患者能忍耐为度。

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

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四) 注意事项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慢慢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2、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免发生意外。

3、经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不导电,应将输出线接在针体上。

4、如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可能是导线接触不良所致,应检修后再用。

二、穴位注射法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叫穴位注射法。

(一) 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疼痛以及软组织扭挫伤、高血压、胃病、胆绞痛、肝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等。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注射用药液、5~20毫升注射器和6~7号针头、75%酒精棉球、镊子、消毒干棉球。

(三) 操作方法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

2、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抽吸药液。

3、选好穴位(2~4个),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4、持注射器,针头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用直刺或斜刺方法推进至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得气后,若抽无回血,即将药物注入。

5、如用药量较多,可在推入部分药液后将针头退至皮下再改变方向刺入注药。

6、药液注完后快速拔针,用干棉球轻按针孔,以防出血(四) 注意事项1、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应慎用;凡引起过敏的药物(如青霉素等)须先作皮试。

2、推药速度根据刺激量而定,要求强刺激者宜快速推药,轻刺激者宜慢速推药。

3、每穴注入药量一般为1~2毫升,头面等表浅处为0.3~0.5毫升,四肢及肌肉丰厚处可达5~20毫升。

4、进针后如病人有触电感,应稍退针后再推药,以免损伤神经。

5、注意不要将药液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

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采用针或其它方法刺激耳穴,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叫耳针疗法。

(一) 适应症凡适应毫针治疗之疾病,均可用耳针治疗。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毫针或揿针、2%碘酒、75%酒精、消毒干棉球、镊子、胶布。

(三) 操作方法1、选准穴位,常规消毒皮肤。

2、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半寸短柄亳针对准穴位刺入,深度以刺穿软骨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病人感局部热胀或麻凉为得气,一般反应强烈者效果较好。

3、留针20~30分钟后起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

4、需留针时间长者,可选用揿针作耳部埋针。

5、其它还有用磁石、菜籽、绿豆等园形硬粒,按压在耳穴上,外用胶布固定的方法。

(四) 注意事项1、严格消毒,预防感染,若见针眼红肿,应及时涂擦2%碘酒或口服消炎药,防止软骨发炎。

2、耳廓冻伤部位禁止针刺。

3、耳针治疗时偶有晕针,须注意预防和处理。

四、针刺护理(一) 治疗室经常保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通风换气。

(二) 病人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时,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不宜刺激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三)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感。

针刺前应详细交待术中的感觉和注意事项。

术中应做好保温和体位固定工作。

(四) 为防止折针,术前要认真检查针体与针根部,对有硬弯、锈蚀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

在行针或留针时,不宜将针体全部刺入皮。

(五)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六) 病人的胸腹、腰背部不宜直刺和深刺,避免刺伤脏;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至阴等敏感穴位,不宜针刺,以防引起流产。

(七)起针时应核对所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留在病人身上。

(八) 针具用完后,先经高压消毒或煮沸消毒后再行选针和检针工作,选针时要用软布把针体擦亮,保持干燥,以防生锈,然后装入针盒消毒备用。

第二章灸法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烧灼熏烤的一种疗法。

借其温热性和药物的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艾条灸(一)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有防病保健作用。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

(三) 操作方法1、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约3厘米高进行熏烤。

以病人肩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一般每处灸5~15分钟。

2、雀啄灸:点燃艾条一瑞,对准施灸部位,如鸟雀啄食般地一上一下移动。

一般可灸2~5分钟。

3、回旋灸:点燃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来回旋转移动。

一般可灸20~30分钟。

(四) 注意事项1、施灸时要安排好病人体位,以防文火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2、注意观察施灸部位的情况,对感觉迟钝的病人尤应注意,防止烧伤。

3、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如灸后局部起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

二、艾炷灸(一) 直接灸1、适应症:同艾条灸,瘢痕灸常用于哮喘、肺痨(阳虚型)、瘰疬等。

2、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炷(取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捏成圆锥状。

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一厘米,炷底: 直径约0.8厘米)、火柴、蒜汁或凡士林、膏药等。

3、操作方法:(1)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置艾炷于上点撚,当艾炷烧剩2/5左右,病人感灼痛时,即取下换炷再灸。

一般可灸3~7壮。

(2)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少许蒜汁,再置艾炷于上点燃,直至艾炷燃尽为一壮,除去艾灰,加炷再灸,一般可灸3~7壮。

灸毕,贴上膏药。

化脓期间,每日换膏药一次。

4、注意事项:(1)同艾条灸。

(2)瘢痕灸中因造成烧伤而致剧烈疼痛,事先应取得病人同意与合作,灸时可用手在灸处四周轻拍,以缓解疼痛。

(二) 间接灸1、适应症:隔灸用于外感表证,虚寒性呕吐、泄泻、腹痛及风寒湿痹;隔蒜灸用于肿疡初起、肺痨(阳虚型)、瘰疬、毒虫咬伤等;隔盐灸用于虚寒性腹痛、吐泻、虚脱等。

2、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片或蒜片或细盐。

3、操作方法:(1)隔灸:取鲜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

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换炷再灸,达到灸处皮肤红润为度。

(2)隔蒜灸:同隔灸,以蒜片代片。

(3)隔盐灸:取细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点燃,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换炷再灸。

一般可灸3~5壮。

4、注意事项:同艾条灸。

三、温针灸(一) 适应症适用于宜留针又须施灸的疾患,如痹证、痿证等。

(二) 物品准备同毫针刺法,另加艾绒、火柴。

(三) 操作方法1、针刺得气后留针。

2、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用小段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使热力沿针体传至穴。

3、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取下,换炷再灸,每次可灸2~5壮。

4、灸毕,除去艾灰,退出毫针。

(四)注意事项1、同艾条灸。

2、针柄上的艾绒须捻紧,并在针上套一厚纸片,平放在皮肤上,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

四、灯火灸(一) 适应症常用于痄腮、脐风、小儿高烧抽筋等。

(二) 物品准备灯草、麻油、火柴。

(三) 操作方法1、取灯草一根,将一端捻细,蘸麻油。

2、右手拇食指持灯草,露出二分长点燃,迅速对准穴位点灸一下,即离开。

3、再燃再点灸,直至灸完需灸穴位。

(四) 注意事项1、同艾条灸。

2、蘸油量不宜太多,以免油珠落下烫伤皮肤。

第三章放血疗法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身体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使蕴热毒随血外泄,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具有开窍泄热、活血消肿、通经活络、镇吐止泻等作用。

一、适应症与放血部位适用于实证和热证。

(一) 高热刺大椎、十宣。

(二) 头痛刺太阳。

(三) 中暑、中风闭症刺十宣。

(四) 急性胃肠炎刺曲池、委中。

(五)急性结膜炎、麦粒肿刺太阳或耳背静脉放血。

(六)咽喉肿痛刺少商。

(七)小儿疳积刺四缝。

(八) 外伤性淤血、痈疖、丹毒在病灶相应部位散刺放血。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盛消毒三棱针或粗毫针或小尖刀、75%酒精棉球、消毒敷料、弯盘、胶布。

三、操作方法(一) 点刺:又称速刺,多用于穴位放血。

1、选好穴位,常规消毒皮肤。

2、术者右手持针,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约0.3厘米,立即出针。

3、轻轻按压针孔,挤出少量血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以止血。

(二) 挑刺:多用于胸背、腰骶部或耳后等部位放血。

1、选好部位,常规消毒皮肤。

2、用三棱针或小尖刀挑破细小静脉,挤出少量血液。

3、用消毒棉球按压止血。

(三) 缓刺:多用于窝部的浅静脉放血。

1 、在刺血部位的上部用手压迫或用止血带扎紧,使其充血。

2、常规消毒皮肤。

3、用粗毫针或三棱针缓慢刺入选好部位的浅表静脉约0.3厘米深,随即缓慢退针。

4、松开压迫刺血部位上部的手或解开止血带。

5、用消毒棉球按压止血。

(四) 散刺:又称围刺,多用于病灶周围点刺放血。

1、常规消毒皮肤。

2、用三棱针在病灶周围或沿病灶边缘顺序点刺出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