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2014——2015学年度(上)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以前的课堂教学耗时多、效率差,而且是内容分析多、语言训练少;老师灌输多、启发自学少;应考练习多、知识积累少。

所以学生所学的知识少至甚少,非常有限。

如今就是要运用现代媒体来优化课堂教学了。

现代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功能,表现如下:1、形象感知,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很多事物都是抽象的,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运用现代各种媒体组合,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让学生更能感受其中的奥秘。

可以做到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化远为近,弥补感知的不足;化静为动,唤起审美的感受。

如苏教版第一册《我叫“神州”号》一课,学生对于宇宙飞船不是很了解,我就利用录象放映我国自行研制的飞船种类和形状,让学生能形象的感知,同时我还运用电脑技术把课文中的宇宙飞船“神州”号送上天,并且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嫦娥仙子进行对话,把课文搬上了银幕。

就这样,一节比较枯燥的语文课就可以在轻松中度过,学生获取的知识既多又记得牢。

2、训练语言,促进思维、想象力的培养。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口头表达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低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诚实无暇,他们心中怎样想,口中就怎么说,眼中看到什么,嘴中就说什么。

因为年龄小,知识有限,说出来的话不完整,不通顺,不够好,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媒体训练语言。

例如苏教版第一册《北风和小鱼》,我在教学时,放了一段西北风呼啸的声音,让学生跟着声音来学一学,同时想象:你认为“北风”的话应该怎样来读?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角色。

同时问:如果你是“小鱼”,听到“北风”的咆哮声,你会说什么?通过我的提问,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回答中,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因而现代的媒体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3、陶冶情操,促进身心素质的发展。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录音可以以声传情,渲染课堂气氛;投影可以以形传情,做到形象感知;录象可以以境传情,体现图文并茂。

如苏教版《看菊花》一课,我就利用录音放的《一同去郊游》这首歌带着学生去“看菊花”,利用投影“看”到了哪些菊花?这多种媒体可以真正把朗读性、语言性、音调情、故事情熔为一体。

现代媒体的组合运用,可以真正做到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学生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意境,以景激情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

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

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

(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

(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

(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

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

(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

(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

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又如《四个太阳》一文中所描绘的一年四季景物变化。

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春、夏、秋、冬等季节的景物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

像这样运用录像资料来展现其真实画面,学生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激发学生对四季,大自然的热爱。

二、激发情感,以情促思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爱,我很喜欢它。

”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

”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

”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达到“乐中学知”“以情促思”的目的。

《荷花》的课文内容与配套插图的画面完全一致。

用浅显、明快、形象、生动的文字全面反映了图中的景物,蕴含着发自作者内心的喜爱赞美之情。

我按照边走边看边想的观察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对画面的认识初步读懂课文,做到心领神会。

在领会美景的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

三、启发想像,静中思动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

《荷花》这篇看图学文,是文坛巨匠叶圣陶先生的杰作。

从个体看,荷花色香俱全,姿态各不相同;从整体看,满池荷花挨挨挤挤,无风静态极美,有风动态更美。

上飞蜻蜓,下游小鱼,意境如诗,犹如一大幅活的画,令人赏心悦目。

根据本课教学要求,为了达到激发兴趣,深化认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种媒体的组合使用:导入重插图,学文用投影,朗读用录音,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制作flash,体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感,待到最后一教时播放荷花录像,这样循序渐进,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辅之以学生看听说想读练的训练,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录像最大的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

为了突出课文重点,我有目的地进行二次定格:第一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了“一池荷花”的静态美;第二次定格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拨,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作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跟着一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人人明白的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攻自破。

教《惊弓之鸟》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更羸‘射’鸟”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了,就说明已拉过弦了。

”有的说:“大王在摸摸胡须,好象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过弦了。

”我又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我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

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演更羸的同学很自信,很老练,有点射箭能力的样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骄傲了点,课文中的更羸比较谦虚,书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可以试试。

’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

’说明更羸有了本领不得意,不骄傲。

”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四、多感参与,以动悟知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直重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而情感的激发必须靠创设情境来实现,因为学生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才会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

运用电教手段,就可以创设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情境。

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具体的事物进行形象思维,需要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思维才会随之展开。

如实验教材语文第三册《狐狸和乌鸦》这一课,老师为了讲明狐狸和乌鸦分别在哪里,就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动手“操作”,把狐狸和乌鸦分别“送”回自己的家里。

如果送错了位置,计算机就会说“我不是住在这里的,你再送我一次好吗?”如果送对了位置,计算机会说:“你真聪明!”学生亲自“操作”,使学生尝到了亲自“操作”的乐趣,有效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再如前段时间刘娇平老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为了使学生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她利用自制课件进行范讲。

让学生清楚得看到漓江水平得像一面镜子,由眼前一直伸向远方。

近处,小船荡游漓江上,水流无浪,倒影不曲,真可谓是静啊!接着指导学生继续看投影,让学生说出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水底的沙石清楚可见,到映的树木像在镜子里一般........水真清啊!漓江的水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又从投影的色彩中理解,“犹如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样通过投影的演示,使学生对桂林水“静、清、绿”的特点有了正确形象的认识,犹如身临漓江。

在学生关上了桂林水之后,接着引导学生游览桂林的山。

为了有利于学生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她分别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观赏桂林山的多姿多态,学生不由地说:“一座座沙拔地而起......形态万千”刘老师又引导学生用一个“奇”字概括这个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