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bai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那么,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及研究,笔者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

为此,幼儿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及孩子们,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

因此,教师对待孩子不能因为他们年龄小,不懂事而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和承受力。

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教师要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1.从晨间接待开始为孩子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每天早晨我都会站在活动室门口迎接家长送来孩子,主动向孩子们问好,用温暖、亲切、关爱的态度接待他们。

有的孩子来园后会主动给我一个拥抱,我也会高兴地拥抱他们,给孩子们以安全感和亲近感。

通过和家长简短的交流了解孩子早晨在家的状况。

当孩子情绪不太好时,我就会微笑着从家长手中接过孩子,抱抱他,与他说说悄悄话鼓励他。

孩子则会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感和被接纳感,心情很快由阴转晴。

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孩子们才会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活动情绪。

2.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

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

譬如:在健康活动中,个别孩子不敢走独木桥,我并没有训斥他们,而是鼓励他们,让他们先放松心情,然后交给他们方法:眼睛向前看,双臂伸开,一步跟着一步走。

同时老师在旁边做好保护他们的准备,孩子们知道了方法,而且看到有老师在旁边,就敢大胆地走过去了。

总之,要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幼儿会有我很棒、我能行的感觉,自型心也会逐渐增强,同时也会养成各种健康行为。

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会碰到一些冲突和矛盾,这时教师不要轻易介入,要让幼儿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

在遇到心理冲突时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稳定,积极地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增强家长在家园配合中的主体地位,我们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在园的各项活动常规及生活习惯,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管理的要求,培养幼儿生活习惯的要求,以及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要求等内容;通过家访还增进了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在家、在园的了解,从而不断调整教育方法。

这些做法使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大大加强,同时,也有机会让家长观察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状态。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心理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我们要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把一批又一批幼儿培养成为积极向上、自信心强、品质优良的宝贝,为他们拥有快乐、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下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幼儿是心理发展的形成关键时期,个性和心理品质在这一时期形成。

幼儿的可塑性较大,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环境和不良因素的影响。

因此,加强这一阶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一、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的心理学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幼儿的心理状况,做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大部分儿童都普遍存在孤僻、焦虑、任性、社交困难等众多心理问题,经总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品行问题当下大多幼儿处于溺爱家庭当中成长,加上一味满足子女的要求,长期过程当中,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随着年龄增长个,劣迹在生活当中展现出来,这也常常令众多家长后悔莫及。

(二) 情绪问题情绪是主观性认知经验的一种统称,是由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所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和生态生理状态,在幼儿时期幼儿的情绪问题,容易受到家长的忽视,如果对幼儿从小所存在的情绪问题不加以纠正培养可能会对幼儿以后的成长,造成重大问题。

(三) 性格问题性格是人对稳定的生活状态和习惯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在幼儿阶段幼儿普遍胆小害羞很难做出或完成家长所要求的事情,他们不能够与别人进行比赛,主动地与其他玩伴分享,这都是幼儿所恐惧的事情,如果不加以引导,反而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一) 遺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1. 遗传素质遗传是父母将自身的生活特征遗传给后代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成长的前提。

幼儿在这种生物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素质。

遗传的差别性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个体性差异,每个幼儿都具有自己的遗传特征,这将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

2. 来自社会的影响当下社会,人们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冲突和压力与焦虑的不断地增生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给幼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幼儿与各类社交媒体的直接性接触,直接会影响幼儿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

(二) 父母及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在众多家长的认知当中,家长要让幼儿吃好,穿好健康成长。

家长对于幼儿的衣食住行等舍得投资。

却容易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的过分溺爱已经成为普遍性问题。

这种家庭对于孩子的发展处处代为包办,使得孩子依赖性过强,缺乏独立性和较为懦弱,使得幼儿较为任性,不会与同伴友好合作,也缺乏自制能力,很难融入到集体当中去。

其次,部分家长对学生过于严厉。

幼儿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的环境当中会产生自闭,胆怯和畏缩等不良心理状况。

再者,众多家长都会忙于自己的事情。

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幼儿的发展,缺少父母陪伴和关爱,成为幼儿心理健康不良因素诱发的重要因素。

最终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巨大,对幼儿的心理伤害非常巨大,年龄较小的幼儿会出现攻击性,在遇见困难出现退缩,出现害怕孤独和拒绝等严重心理问题。

(三) 教师教育方法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过程当中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

在幼儿教育过程当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幼儿的亲人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还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幼儿心理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在处理任何问题都应该体现个性特点和教育方法对幼儿心理产生的影响因素。

因而符合幼儿发展状况,方便幼儿接受的教育形式将会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采取的应对措施(一) 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心理发育不完全。

因此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能一个不经意的失误会对幼儿造成巨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幼儿人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当中对自己的做法和教学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免对幼儿产生心灵创伤。

(二) 幼儿教师应当合理的安排好幼儿的日常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增强幼儿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健康的幼儿既能够自信、主动也能够在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惧怕困难。

教师在集体教育过程当中,可以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活动当中。

充分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的将幼儿的兴趣与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在培养幼儿的过程中,要学会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理智的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三) 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家庭是幼儿园里进行幼儿教育的重要合作对象,应该努力的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并协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家长与学校达成一定共识,协调教育形式,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

因此,可以通过家长园地学校讲座等,家校合作的形式帮助家长提高认知这样家校就能够通力合作,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身让幼儿从小学会做人成为具有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四、结语总而言之,幼儿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应该将幼儿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这也是幼儿教育者所的重大责任,应当从幼儿的心理表现状况入手,引导幼儿的行为,疏导幼儿的心理状况,让幼儿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仪表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

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

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

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

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

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

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

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

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

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