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灯:元宵节是传统的灯节。
每到这时,各式花灯高悬街头。
廊坊胜芳花灯多以亭台禽鱼虫花卉的题材制做。
雄县以染色纸缀以各色华丽细条制成,鲜艳夺目。
2.评剧起源于我省冀东,流布在东北、华北各省。
在冀东民间演唱艺术——莲花落的基础上,吸收了辽宁西部“二人转”的“拉场”形式和“平调”的唱法,将莲花落“单口”、“对口”形式,变成了分场彩唱的“拆出”形式,取名“平腔”;1909年孟夏庆春班到唐山演出,成兆才与任善庆、余钰波、张化文、月明珠等,在梆子、京剧鼓师的帮助下,吸收了梆子、京剧、皮影的鼓经、唱腔,及戏曲、秧歌等表演程式与动作,又将“拆出”变成了较为全面的戏曲形式,从而诞生了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的崭新剧种——“平腔梆子”。
它以通谷易懂的语言、音乐、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冀东乡土生活气息,受到了下层观众的欢迎。
此后,又经过“唐山落子”与“奉天落子”两个发展、补充阶段,于1924年定名为评剧,并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与北方的乡镇山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评剧演出过的剧目有500余出,它的传统剧目也有200出左右,如《杜十娘》、《开店》、《花为媒》、《占花魁》、《劝爱保》、《安安送米》等。
这些剧目多为成兆才所作。
起初,评剧以“三小”行当的剧目为主,多表现低层群众的生活愿望。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前后,因受民主革命思想与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又产生了许多表现当代生活与同时代人的现代戏,如《杨三姐告状》、《爱国娇》、《枪毙驼龙》、《安重根刺伊滕博文》、《冤怨缘》等。
评剧音乐为板腔体,属于梆子系统。
其板式有慢板、二六、快板、散板四类,其伴奏乐器,除主奏的梆子板胡外,还有二胡、中胡、低胡、三弦、琵琶、竹笛、笙等。
其唱腔朴素、生动、健康、细腻,并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强烈的表现力。
3.保定老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声腔剧种,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的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
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
老调曾先后四次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家的好评。
中央的领导同志曾鼓励说:“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老调迄今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调,后来便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确袍带戏。
早期有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中期的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立志改革,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新人辈出,老调艺术无论在表演上还是在声腔上,都获得了全新的发展。
《潘杨讼》、《忠烈千秋》拍成电影后,老调的影响扩展到了全国。
4.印染织土花布自明清至今,高阳、蠡县一带流传着自染自织,以花条图案为特色的技艺。
邢台、邯郸一带流行着自染自织,以方格图案为特色的技艺,并有各式套色印染的包袱和蓝印花布。
5.河北梆子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之间。
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
到1880年左右,北至海参威(原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原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南至广州、福州、东至上海,西至乌鲁木齐,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动,是一个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的大剧种。
1920年后,河北梆子出现衰势;1930年后急剧衰落,濒临灭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河北梆子才莸得新生。
河北梆子有适合广大人民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剧目。
在它的500多个传统剧目里,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有的反映阶级压迫,有的歌颂抗击侵略战争的英雄人物,有的赞美妇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有的反映农村生活的风趣......。
在反映当代生活方面,自1890到1937年,河北梆子编演了150多个时装戏。
它是最早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
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
正调二六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
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
河北梆子的演员中有一批全国知名的杰出的人士,如田际云、魏连升、侯俊山、何景山,赵佩云(筱香水)、王莹仙(金刚钻)都以唱腔高亢优美、变化多端而为广大观众所热爱。
这批演员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明珠,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使观众更加喜爱河北梆子这个剧种。
由于名演员辈出,他们的创造成果大大丰富了河北梆子的表演技巧。
生旦净丑各有自己的表演程式和特长。
特别是旦行中的“花旦”行当,在清代末叶以其表演丰富多彩而独步剧坛。
6.磁州陶瓷艺术它以刻划花、铁锈花、红绿彩、窑变黑釉为主要工艺,以图案和绘画的结合为主要特色。
它源于隋,盛于唐宁,以产磁得州名。
明《格古要论》中记载:“古磁器出河南彰德府磁州(今河北磁县)......”清《磁州志》中说:“磁器出彭城镇......只供肆店庄农之用。
”可见磁县彭城陶瓷,自古以民窑著称,并形成了中国北方的“磁州窑系”。
其传统技艺,正在得到继承和发展。
7.曲阳石雕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下部展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画卷的八幅浮雕,就是河北省曲阳县石雕艺人的杰作。
曲阳石雕艺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曲阳盛产质地优良的各色大理石,早在汉代,曲阳一带的石雕艺人就用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石果、碑文、龙凤、雄狮、观音、佛像等各种工艺品。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北京),召集各地能工巧匠。
曲阳石雕艺人杨琼因雕技精湛,被任命为总管。
据记载,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就是由杨琼设计监造的。
清代,曲阳石雕曾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展出,荣获世界石雕艺术第二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派慰问团到革命老区慰问,曲阳石雕艺人把他们精心雕制的各种石果,赠送给慰问团。
后来,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的兴建,天安门的修复,毛主席纪念堂的建造,赵州大石桥的重修等重大工程,都有曲阳石雕艺人参加。
他们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现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中的历史名人浮雕,也是由他们完成的。
曲阳石雕艺术除各种建筑物的雕刻外,还有各种石雕装饰品、工艺品,如人物、山水、花草、鸟、兽、鱼、虫等应有尽有。
现在,曲阳石雕艺术有300多个品种。
他们的作品不仅国内人民喜爱,而且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
8.乐亭大鼓又名“乐亭调”,因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而得名。
乐亭大鼓是河北省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种之一,流行范围甚广,除冀东各县普遍流行以外,在华北地区和东北各省也有相当影响。
它具有比较完备且富于变化的板式和刻板各种人物及不同情趣的曲牌。
常见的曲牌有:四大口、南城腔、四平调、流水板等十余个,即所谓“九腔十八调”。
这些曲牌,或委婉清秀、或优美动听,或庄重严肃、高亢激昂,刚柔相裨,雅俗共赏。
其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等。
从光绪末年的陈活埋、齐真、商小安,到解放后的靳文然、韩香圃、戚文峰等,不断发展、创新,曲板逐渐增至30多个。
其演唱方式,以说唱并重著称,若刻划正面人物则端庄贤淑,俨然可敬;揭露反面人物则可使之奸狡诡谲,人人皆憎;写意抒情可让人觉得暗香馥馥,瑞气千条,如身临其境;颂扬英雄人物则可使之光明磊落,英姿可描,让人肃然起敬。
演唱的书目有中、长篇及小段儿。
比较流行的主要传统书目有:《骂城》、《单刀赴会》、《三国》、《拷红》、《杨家将》等。
近几年出现了许多新书目,比如《双锁山》、《平原枪声》、《节振国》等。
9.木板大鼓又名“鼓子快书”,地方色彩浓厚,是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地区最流行的曲种。
其产生年代尚无实据可查,据知近百年来就有了驰名艺人赵老万(艺名“大老鸹”)。
这种曲艺形式是吸收了冀中民歌及当地做买卖“吆喝”等曲调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
起初在深泽、无极、藁城等县广大农村流行,后来普遍到冀中各县,以及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
山西、河南等省也有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腔简练有力,富有健康活泼的地方色彩。
演唱时可以单口唱,也可以对口唱,伴奏只用木板和一面小鼓,不用其它乐器,学习起来比较方便,因而容易在广大群众中进行推广普及。
其传统节目均系中篇(老百姓习称“八回书”),如《响马传》等。
10.面塑俗称面人。
以面粉调色为泥,捏制而成。
在年节、二月节,冀南、张家口一带流行着做面食花的习俗。
11.竹板书又名毛竹板书、竹板快书,俗称“大落子”、“京口落子”。
是河北省流行较广的曲种之一。
由于它具有灵活、简便、易于掌握的特点,所以,在全国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竹板书产生于河北省中部平原。
起源年代比较久远。
据老艺人马兰月、王来恩(艺名“舍命王”)等谈,一百多年前,他们的师爷就是唱竹板书的。
七、八十年前,南皮县老艺人张福堂等初去山东,后来又有尹福盛、王来恩等到相继而去,竹板书从此流入山东。
清末明初,又有潘福恒、王福义、余来荣等到在京津辽沈等地演唱,狄来珍去山西太原等地演唱,竹板书的活动区域逐年扩大。
王来恩还到西安、扬州、香港等地演出过。
竹板书形式简单,表现力丰富,有头板、大按板、二按板、苦相思、流星赶月、垛子板、花板、快板等到众多板头和俏腔,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灵活运用。
竹板书经常演出的节目多系中篇书,如《武松传》、《左连城告状》、《白绫扇》、《王定保借当》等。
只有少数人演长篇书。
竹板书也有短篇小段,不过,一般只是用来等主道、候客的“垫话”。
近年来,竹板书在河北省的广大城乡,已十分普遍。
12.皮影人是皮影戏的人物造型。
流行于唐山、乐亭一带。
以驴皮刻染,吸收了当地民间剪纸的特点,更以雕镂精细、造型夸张、富有装饰性见称。
清代已在京津、东北一带流传。
老艺人王玉宏刀法犀利多变,并对古法进行了改革。
邯郸有牛皮影人,线条苍老古拙,意趣淳朴有力。
13.泥玩具盛产于新城县白沟河、玉田县代家屯等地。
它是半塑半画、以画为主的小型泥彩塑。
造型单纯,以品色敷彩、装饰和绘画结合的技艺而与众不同。
邢台、河间等地也广为流传。
尚有木、纸、布玩具多种。
14.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hua,二声)片伴奏而得名。
在河北省南部一带颇为流行,是中国曲坛上一枝别具风采的鲜花,深受群众欢迎。
梨花大鼓历史悠久。
据考,它发源于山东、河北南部农村,清光绪年间始进入市井。
清末民初小说家刘鄂在《老残游记》中所写的黑妞、白妞(即刘小玉姐妹)皆为驰名犁铧大鼓演员。
早期的梨花大鼓,因植根于民间,故多诉露民间疾苦和表现农家故事。
它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
传统书目很多,其中尤以说为主、唱为辅的中长篇书见长。
现流行的有《包公案》、《海公案》、《西厢记》等。
河北省拥有一批较有影响的梨花大鼓演员。
三十年代,流行在冀南一带的魏金凤、穆大爱、孙金梅等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