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二、教材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曾荣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它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表现影片中女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唱。
歌曲的第一部分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
歌曲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 5 6 7 i)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
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
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之一。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性情活泼好动,且有小部分音乐欣赏作品的积累,大致能从节奏、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来理解音乐作品,但对外国民歌的风格特点还不甚了解,然而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对节奏明朗、曲调欢快的器乐曲往往比较敏感和青睐,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更是如鱼得水,《孤独的牧羊人》这首节奏明快的作品较能迎合低中年段学生的口味和兴趣,教师基于此特点有效利用音乐游戏、律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国乡村音乐“蓝色约德尔调”的风格。
四、教学目标
1、欣赏中、英文版的《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诙谐有趣、轻松活泼的情绪特点。
2、通过对歌曲衬词的学唱和律动感受美国乡村音乐“蓝色约德尔调”的风格。
3、用各种音色表现歌曲中的角色,在演唱中感受音色的表现力。
五、教学过程:
(一)熟悉旋律初步感受
1、教师引领学生在《孤独的牧羊人》口哨曲中进行律动,熟悉歌曲的旋律。
2、以轻松的游戏方式创编节奏,体会歌曲中八度音程的大跳。
3、把学生的创作连接起来进行视唱(采用多种方式连接,如③③④或②④②④等等),
熟悉欣赏曲的旋律特点。
(设计意图:在律动中熟悉《孤独的牧羊人》歌曲旋律,对歌曲的情绪、旋律和风格有初步感知,通过八度音程的节奏创编和接龙视唱,体味大跳的音乐感觉,而八度音程的大跳是这首歌曲的旋律特点之一。
)
(二)感受体验深入欣赏
1、聆听歌曲第一段——寻找牧羊人的歌声。
a、跟随老师律动,衬词部分踏地不动并大声的唱起。
b、再次聆听,选择一个漂亮的动作把自己对歌曲衬词的理解表现出来,其他地方踏地不动,并无声歌唱。
c、把自编动作于表现中和同学分享。
d、说说衬词部分的特点,老师简介这种音高跳度大,真假声结合的歌曲是一种美国乡村音乐,它的名字叫“蓝色约德尔调,大家所唱的都是“衬词”。
e、学生模唱衬词部分,用一手势表现音高的跳进。
满足学生继续表演的欲望,欣赏歌曲的同时不但模唱衬词,还要表现动作。
2、聆听歌曲第二段——来做牧羊人的朋友。
a、接下去听,说说与另一段有什么不同?(音色变了)。
b、再听,模拟变化的音色,教师范唱歌曲第二段,引导学生注意音色上的特点,并说说歌曲中有哪些人物,这样演唱对歌曲中的人物表现有何作用。
c、各自选择一种声音模仿角色,再次表现时让歌曲声音色彩丰富,歌声表现出许多牧羊人的朋友,让他不再孤单。
3、聆听歌曲三四段——分享牧羊人的快乐。
a、语言引导(有了小姑娘的陪伴,牧羊人的歌声不再孤单了,参加歌曲演唱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了,你们听,怎样的歌声又响起了?)
b、分组阶梯状上行演唱,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声音力度的改变把牧羊人的歌声由远到近的状态表现出来。
c、完整欣赏。
(设计意图:分段对歌曲进行欣赏,每一段的欣赏着手点不同,是让学生从音乐的情绪、节奏、音高、旋律上行等要素来体会歌曲的风格,并通过律动、模唱、游戏等手段引领学生关注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表达情绪和情感,并用肢体表达对歌曲的理解。
)(三)自由聆听人文感悟
1、观看电影版本的木偶剧表演。
老师:在一部电影里,有位善良的家庭教师玛利亚也带着她的学生帮助牧羊人摆脱孤独。
你们看!生欣赏影片片段。
师:这部木偶剧来自一部曾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老师带来几首影片中的优秀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体验这些电影音乐之所以能拿奥斯卡大奖的魅力所在!
2、师生讨论电影歌曲,出示、引导学生选择欣赏《音乐之声》中的其他经典电影歌曲。
《雪绒花》《晚安,再见!》《DO RE MI》
3、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享受、体验美的同时能得到审美量的满足,从而自我辨析审视音乐风格,多首的音乐作品的欣赏也让孩子们自由的徜徉在美的天堂。
)
教学理念:
“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是新课程音乐教学的一个根本原则,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我的音乐教学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提倡一种朴素的教育价值观,音乐教学力求回归自然,在繁复中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境界,创造真正属于音乐教育的美。
培养学生一种简洁的思维方式,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种简约的审美趣味。
设计思路:
《孤独的牧羊人》是一首轻快、活泼的美国乡村歌曲,音乐非常富有感染力。
歌曲来自于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
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
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针对三年级的学生身心迅速发展,运动觉、听觉显著增强,节奏以及旋律表现更加丰富等音乐心理发展特点。
我以情境教学为线索,用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视听,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格及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轻松、幽默、诙谐的情绪,初步感受美国乡村音
乐轻松自如的音乐情绪。
2、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在欣赏中形成乐观、豁达的意志品格。
教学过程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湘艺版音乐教材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
执教者:邵阳市第五中学赵莉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听赏《哆来咪》和《雪绒花》。
2、准确、自信、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3、了解"约德尔调"和中国民歌中的衬词、衬腔。
教学重点: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愉快地唱歌。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欣赏《哆来咪》。
2、介绍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
师:还有一首广泛流传的歌曲也是出自这部电影,就在我们这学期的教科书上,你们知道它的歌名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这首好听的歌曲,会唱的同学跟着唱一遍。
3、欣赏《雪绒花》。
师:这些歌曲组成了影片的精彩部分,其中还有一首歌曲也非常好听,它是上校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家庭教师玛丽亚带领着孩子们表演的一段木偶剧,非常的诙谐、动听,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二、歌曲教学
1、听赏《孤独的牧羊人》。
2、介绍歌曲。
师:刚才这首歌曲中出现了很多人物,你们能告诉老师吗?(请举手。
)
生:有牧羊人,有王子,有挑担的农夫,等等。
师: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给这首歌曲取个什么名字?
(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
)
师:为什么这首歌曲会叫做《孤独的牧羊人》?(生答......)
师:高高的山顶上牧羊人一个人在山顶放养,没有人陪伴他,他只有用自己的歌声来驱散他的孤独和寂寞,但他的内心并不孤独。
他用自己嘹亮、明快而动听的歌声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由此而感染了一大群人,有王子、农夫、喝啤酒的人,最后还有个小姑娘和他唱起了二重唱。
3、自主学唱歌曲
师:边听老师弹一遍这首歌的旋律,你们仔细地观察曲谱,并用"来"来轻轻地跟唱一遍。
4、听曲范唱,并轻声跟唱。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听一遍《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并试着把歌词唱出来。
(播放课件)
5、表现歌曲。
师:接下来,我们分成三组,来演唱一下这首歌曲,所有的"来咿噢嘟"齐唱,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唱得好。
你们讨论一下,你们这一组用什么样的感情来唱这一段歌曲。
(教师伴奏,学生演唱。
)
6、介绍“约德尔调”。
师:歌曲创作者采用了"约德尔调"写成了这首曲子,使歌曲欢快、诙谐,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什么叫"约德尔调"。
师:在我们中国的一些民族中,除了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也常常穿插了一些语气词、象声词,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语句,但一经和正词配曲歌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它们就能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了区别正词,我们称之为"衬词",写谱时常用括号括起来,衬词的曲调,称为"衬腔"。
同学们,你们想想你们身边有哪些带衬词、衬腔的歌曲。
师生共同讨论演唱:(1)《康定情歌》(2)《青春舞曲》(3)《太阳出来喜洋洋》(4)《赶圩归来呵哩哩》(5)《脚夫调》、《众人划浆开大船》(6)《采磨菇的小姑娘》
三、课堂小结
其实我们了解的国外"约德尔调"和在民歌中出现的"衬词、衬腔"都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一种歌曲表现手法,它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大家多留心,注意一下这些表现手法,多收集一些,我们可以开展一次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