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传统小故事

中华传统小故事

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9、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32、心正则笔正唐朝有位著名书法家叫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

一进华京城,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

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正直不阿(ē)。

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皇帝边看边连连赞叹,惊诧地问:“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好?能告诉我书法的秘诀吗?”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写字的窍诀在于心,心不清净、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

智慧小语: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弟子规》中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意思是说: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

一个人的字,能反映出内在的智慧。

假如字写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楚,这个人可能心很乱;假如字写得大方工整,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辨别能力强。

39、学无止境苏东坡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过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经过几年苦读,他已是饱学之士。

一天,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上面写到:“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

”过了几天,苏东坡正在家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

他出来一看,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老太太指着门上的对联,问他:“你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吗?”苏东坡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吗?”老太太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本书,请帮我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苏东坡接过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

他不禁羞愧万分,觉得自己说的大话太丢脸,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我可以把这副对联改一下。

”于是在每句前面各添两个字,改成:“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并谆谆告诫:“年轻人,学无止境啊!”智慧小语:我们暂时拥有了人身,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在求学的过程中,也要记住“学无止境”这句话,万万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

81、伤仲永古代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在诗歌方面的才华,被人们赞誉为神童。

那些有钱人家经常邀请方仲永到自己家来,一方面是为了目睹一下这位神童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是显示一下自己爱惜人才。

当然,每当方仲永走的时候,那些有钱人家都会给一些钱以表心意。

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十分爱钱的人,他把方仲永当成了一棵摇钱树。

当没有人邀请的时候,他就领着方仲永主动登门拜访,以求得人家给点小钱。

由于整天跟着父亲东家进西家出,方仲永的学业荒废了,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由于没有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式加以培养,也渐渐地枯萎了。

方仲永长大后,人们从他身上再也看不见一点儿当初神童的影子。

智慧小语:才华不等于成功。

驾驭烈马不可以轻易丢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反复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调整。

木料有了绳墨的校正则可变直,人能接受劝谏更加有智慧。

君子不可以不学!87、不道是非,不扬人恶颜回有一次向孔夫子请教朋友之间相处之道,夫子回答他说:“君子对于朋友,即使认为对方有所不当,也仍只说自己不了解他是一位仁爱之人。

对朋友旧日的恩情念念不忘,对过去的仇怨不记恨,这才是仁德之人的存心。

”有一次武叔来拜访颜回,言谈之中指责他人的错误,并加以评论。

颜回说:“本来承蒙您到这里来,应该使您有所收获。

我曾听夫子说过:谈论别人的不是,并不能显出自己的好处;讲别人的邪恶,也不能显出自己的正直。

因此有道德之人只是就事而论,指责自己的错误,而不去批评别人的不是。

”颜回又对子贡说:“孔夫子说:‘自己不讲礼仪,却希望别人对自己有礼,自身不讲道德,却希望别人对自己有道德,这是不合条理的。

’夫子这句话,果真不能不深思啊!”智慧小语:《弟子规》有云:“见人恶,即内省。

有则改,无加警。

”又云:“扬人恶,即是恶。

疾之甚,祸且作。

”这是教导我们,当看到他人有不是之处时,不能贬低、指责或宣扬,而是借此先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何况有时,我们所看到、听到的未必就是事实,倘若无端地加以批判、宣扬,便卷入了是非谣言的传播之中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能怀着一颗包容宽恕的心去体谅他人,进而给予关怀、帮助、提醒,相信会让彼此之间更加融洽,也能让人如沐春风,从而心生惭愧,改往修来。

111、语言的技巧曹操很喜欢曹植的才华,因此想废了曹丕(pī)转立曹植为太子。

当曹操将这件事征求贾翊(yì)的意见时,贾翊却一声不吭。

曹操很是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贾翊说:“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问:“你在想什么事呢?”。

贾翊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

”。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贾翊的言外之意,于是不再提废曹丕的事了。

在南朝时,齐高帝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

有一次,高帝突然问王僧虔说:“你和我谁的字更好?”。

这问题比较难回答,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搁不住,弄不好还会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巧妙地回答道:“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么几个,而臣子却不计其数,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领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罢,不再提这事了。

智慧小语:语言,可以是武器,会伤人;也可以是鲜花,给人带来愉悦。

掌握语言的技巧,不是花言巧语,而是以语言为载体,传递爱,熄灭纷争。

120、一张一驰,文武之道有一次,子贡参观完十二月合祭百神的祭礼,回来后拜见孔夫子,孔夫子于是问子贡说:“你觉得快乐吗?”子贡答道:“一国的人都高兴得像发了狂似的,可是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可快乐的。

”孔子微笑着说:“百日的劳苦,一天的欢乐,这是君主的恩泽,不是你所能了解的。

每日紧张劳苦却不休息,就连文王、武王也办不到;而只放逸享乐却不努力,文王和武王也是不做的。

能够劳逸结合,有紧有松,才是真正的文武之道。

”智慧小语:《格言联璧》说:“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然闲字要从勤中得来。

天下最讨便宜,是一勤字,然勤字要从闲中做出。

”倘若我们懂得劳逸结合,松紧有度,不但不会荒废时光,身心也不至于过度疲劳。

珍爱生命当从和谐身心开始。

94、两个神童北宋景德年间,两名才华超群的神童被地方官同时推荐给了朝廷。

他俩一个叫晏殊,另一个叫做蔡伯俙(xī)。

真宗皇帝听说国家出了这样奇异的人才,非常高兴,亲自召见神童,出题考试他俩的才学。

若论才学,蔡伯俙与晏殊不相上下;若论品德,却大不一样。

蔡伯俙有心要压倒晏殊,一看试题出得容易,立刻眉飞色舞地挥笔疾书。

而晏殊见到这个试题恰是自己十天前在家里曾经做过的,就老老实实地对皇帝讲了,并请求另出一个更难的题目。

这样一来,蔡伯俙抢先交了头卷。

他暗暗笑话晏殊是一个小傻瓜。

真宗皇帝对晏殊、蔡伯俙的答卷都很满意,便破例赐给他俩官职,留在朝廷里伴同皇太子读书。

皇太子年纪也很小,性好嬉玩,不愿读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