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动力电池行业研究报告

2020年动力电池行业研究报告

2020年动力电池行业专题研究报告一、特斯拉引领全球电动化进程,动力电池需求爆发(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新一波产品周期特斯拉引领衔1、全球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销量6年增长近11倍。

从2011年以来,以特斯拉、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3年的20.2万辆上升至2019年的221万辆,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50%。

从国家来看,中国在此期间大力发展新能源车,销量从2013年的1.7万辆提升到了2019年的120.6万辆,其中2019年的销量占全球销量的比例达到了54.6%,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2、Model 3 已经成为爆款电动车型,特斯拉夺 19 年销量桂冠。

全球市场看,19 年销量TOP20 的车企占据了全球新能源车总销量的83.5%,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

其中,自Model 3 车型发售以来,特斯拉2019 年总销量为36.8 万辆,连续两年成为全球车企销量第一;比亚迪销量为 22.95 万辆,位居全球第二;而北汽新能源则以 16.03 万辆排名第三。

从具体车型来看,特斯拉 19 年 Model 3 车型共售出 30.01 万辆,真正意义上成为爆款电动车型,尤其在美国市场,是全美中小型豪华车型的销量冠军,超过了宝马2/3/4/5 系销量之和,超过奥迪 A3/4/5/6 销量之和,超过奔驰 C 级、CLA、CLS、E-class 销售之和,同时在国内市场,Model 3 上险数量也超过了 4600 辆,力压蔚来 ES8/6、小鹏 G3、威马 EX5 等国内造车新势力。

3、国内销量节节攀升,规模效应促使Tesla 国内建厂。

Tesla 入华,整车销量不断攀升,占全球的比重也逐步提升,预测今年中国的市场份额占全球的20%以上。

对应公司在在国内的营收也是逐步增加,营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物流和整车进口关税,预估国产化后能节省物流及关税费用约 45%(根据此部分比例进行测算)。

规模体量小的时候,影响很小,可以沿用全进口模式,但是规模销量大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在当地投资建厂,对比全球一线整车,比如奔驰,宝马,奥迪等车型,在国内车型销量达到一定规模,超过 10 万以上,考虑经济性,体积大,运输成本高的商品就需要考虑经济性了;从另一方面,中国有完整的新能车产业链,经过多年的发展,从2014 年-2019 年整个电动车的制造成本五连降,所以 Tesla 国产化是必然趋势。

工厂一期建成建筑面积15.7 万平方米,规划产能 25 万辆,Model3 一月份产量 1000 辆/周,正在进行产能爬坡,2020 年 5 月有望爬升至 3000辆/周;下半年 Model Y 正式导入,10 月份达到周产量 1000 辆/月,年底有望升至 2000 辆/月。

4、欧盟碳排放使车企电动化进程加速,电动化即将大规模上演。

为实现碳减排目标,欧盟汽车排放发布最新规定,到2021 年汽车制造商必须将平均每辆车每公里碳排放量从118.5 克降至 95 克,不达标部分将面临每辆车每克 95 欧元的罚款,到2030 年将该标准进一步收紧到每公里 75 克碳排放。

碳排放对欧盟各个国家的汽车行业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所以车企不得不推动技术变革来满足政府要求,电动化浪潮即将上演。

从全球来看,不仅仅是欧洲的车企,全球主流车企都陆续制定了电动化规划,2020-2022 年将迎来第一波车型投放周期。

(二)动力电池装机增长态势稳定,行业需求爆发受益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5年增长近9倍。

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也进入爆发期,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从2013年的13.8GWh上升至 2019年的116.6GWh。

国内市场也迎来了大爆发,2019年装机量达到了62.38GWh。

从规划来看,欧洲已纷纷制定了燃油车禁售计划,同时还有严格的碳排放标准;中国要求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达到25%,并且制定了双积分等政策,预计未来发展新能源汽车将是全球各国的首要选择。

随着今年开始国产特斯拉的放量,以及欧洲主流车企第一波电动新产品的投放,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真正的爆发期。

根据 Marklines 预测,未来5年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将持续高速增长,2025年全球装机量可达 850GWh、对应市场空间可达6000亿元。

(三)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在中日韩三国,行业集中度提升1、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提升,中日韩企业地位突出。

从2015年以来,全球动力电池企业前十均被中日韩企业包揽,整体出货量占比于2019年到达顶峰为86.9%。

2019年前十企业动力电池出货量约101.3GWh,中国、日本、韩国企业数量分别为4家、3家、3家,其中宁德时代2019出货量约32.5GWh,出货量连续三年保持第一。

从产能规划来看,全球电池企业工厂规划从2015年的3座扩张至 2019年的75座,规划产能也升至2028年的1.45TWh。

2、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龙头走向优势凸显。

装机量TOP5的企业市占率不断提升,由2017年的58%上升到2019年的75%。

其中,宁德时代、松下和LG Chem三家的市占率提升最快,总装机量增幅最大。

2019年宁德时代装机量32.5GWh,累计增长271%,2019年市占率为28%,相比2017年提升10%;2019年松下装机量28.1GWh,累计增长281%,市占率为24%,相比2017年提升7%;2019年LG Chem 装机量12.3GWh,累计增长273%,市占率为11%,相比2017年提升2%。

二、中日韩三足鼎立,全球动力电池行业格局愈发清晰(一)宁德时代:成立六年成为国内龙头,技术成本双管齐下宁德时代核心管理层以及技术团队出身于数码锂电池全球龙 ATL,掌握材料,工艺与设备,电池模组,BMS 及电池开发的全产业链技术,并于 2011 年成立独立的公司。

在 2012 年探步海外市场,与宝马合作,保持着电池出货量持续高增长,与 2017 年达到 11.84GWh,规模位列 2017 年全球第一。

技术方面,继承 ATL 动力电池技术,开发使用最前沿的 CTP 技术以及跨越 NCM622 实现 NCM811,两条路线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技术研发成本逐年上升,领先全球。

成本方面,一方面公司掌握上游四大材料技术,并入股广东邦普,着眼布局“材料+电池+回收”生命全周期,另一方面,其 CTP 技术和NCM811 技术不仅是能量密度的提升,更是其成本下降的重要利器。

上下游产业链的全面布局,提高其上游材料的议价能力,更使其盈利能力一马当先。

受益行业快速发展,宁德时代近五年业绩保持高增长。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自十三五以来快速发展,公司伴随行业爆发营收和业绩快速增长。

2015 年-2019 年,公司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68.1%;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47.1%。

根据 2019 年业绩快报, 19 全年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扣非归母净利 455.46、43.56、37.20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53.8%,28.2%、18.9%。

(二)松下:大公司,小部门松下电器是日本大型电器制造企业,总部位于大阪,旗下业务涵盖汽车与工业系统、家电、生态系统解决方案、数码产品等多个领域。

松下电器在电池领域深耕多年产品线涵盖多种用途的干电池、通信与汽车用阀控式铅酸电池、电动工具用镍镉、镍氢电池、消费类锂电池以及电动车、储能用锂电池。

松下与特斯拉深度绑定,采用镍钴铝酸锂(NCA)路线,并以18650和21700圆柱电池闻名。

横向来看,当竞争对手2013年做磷酸铁锂电池与 NCM111 时,特斯拉和松下已经着手使用 NCA 三元电池;当竞争对手2017 年开始由低镍材料过渡到 NCM622/NCM811 高镍正极材料时,特斯拉和松下探索更高能量密度的硅碳负极应用。

纵向来看,特斯拉和松下一直坚持使用 NCA 作为电芯正极材料,并不断提高镍含量、降低钴含量。

对比最新 Model 3 与 Roadster 两款汽车,特斯拉平均每款车钴含量降低约60%。

根据特斯拉最新公告, Model 3 的电芯能量密度超过其他任何一款竞品所使用的电芯,其钴含量低于主流电芯制造厂即将量产的下一代NCM811 电芯产品。

随着对电池理解的进一步深入,特斯拉与松下共同研发了新型圆柱电芯,即 Model 3上使用的 21700 圆柱形电池。

相比18650 电池,21700 电池体积更大,成组后由于电芯数量减少更易管控,单体能量密度提高到340Wh/kg。

目前21700 已在内华达的超级工厂量产。

松下目前有包括二次电池事业部在内的7个事业部,2015-2019年松下二次电池事业部营收处于200-300亿人民币左右(日元兑人民币汇率按0.065换算),占松下总收入的4.9%逐渐提升至5.56%左右,总体比重仍较小。

盈利方面,二次电池业务始终处于盈亏平衡线附近, 给公司稳定在5%左右的利润率带来拖累。

(三) LG chem:材料体系理解深厚LG CHEM成立于1947年,是LG电子集团旗下子公司,在全球拥有销售和研发网络。

公司以创新材料起家,主要业务分为基础材料、电池、信息电子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

2019年公司销售额达到241亿美元,实现营业利润27亿美元,在全球拥有员工29573名。

2019年LG CHEM超越杜邦位列英国Brand Finance发布的化学品牌价值榜第四,其品牌估值从2018年的24.21亿美元上升到33.8亿美元,上升了39.6%,仅次于德国的BASF,美国的陶氏化学和沙特阿拉伯的沙特基础工业。

其电池业务涵盖小型电池,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系统。

在2019年4月,公司将原有的五大事业本部部门体系即基础材料,电池,信息电子材料,材料以及生命科学更改为四大事业领域,分别为石油化学,电池,尖端材料和生命科学。

LG CHEM与1995年成立电池事业本部,已经为超过21万台电动汽车搭载电池。

2015-2019年LG Chem二次电池业务营收增长较快,从2015年的179.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99亿元人民币左右(韩元兑人民币汇率按0.0057换算)。

二次电池业务在整个公司的比重也在逐渐增长,从2015年的15.6%增长至2019年的30%左右,显示出了公司在二次电池业务上的重视和极大的发展潜力。

(四)三星 SDI:方形动力电池专家三星SDI于1999年进入电池领域,2008年与博世合作,正式开发动力电池业务,2018年出货量占全球份额约4.2%、排为第五。

三星SDI产品线齐全,包括BEV纯电动汽车用电池(60Ah、94Ah)、 PHEV 插电混合用电池(26Ah、37Ah)、 HEV混合电动车用电池(5.2Ah、 5.9Ag)、为低压系统设计高功率电池(4Ah、 11A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