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传染病马传贫
当机体抵抗力增强后,病毒可暂时从血液中减少或消失,体温逐渐下降或 恢复正常,病马处于无热期。一旦病马的抵抗力再度降低,传贫病毒又可重 新进入血液中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病马又处于有热期,因此病马出现间 歇热型。
2020/7/6
吞铁细胞
病马的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在病毒的作用下,使网状 内皮细胞大量增殖,吞噬能力增强,变性的红细胞被大量吞 噬,由于吞噬细胞酶的作用,将被吞噬的红细胞的血红蛋白 转变成含铁血黄素,即成为吞铁细胞。
2020/7/6
临诊症状
• 心脏机能紊乱:表现心搏动亢进,第一心音增强,混浊或心音分裂,心律 不齐。
• 脉搏增数、减弱,每分钟达60~100次以上。 • 浮肿:多见于四肢下部、胸前、腹下、包皮、阴囊等处。 • 全身状态:病马精神沉郁,低头耷耳,站立不动,食欲减少,逐渐消瘦,
容易疲劳和出汗。 • 在病的中、后期,由于肌肉变性,坐骨神经受损害,病马表现后躯无力,
运步时左右摇晃,步样不,急转弯困难,尾力减退或消失。
2020/7/6
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全身败血症变化、贫血、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反应 和铁代谢障碍。 肝肿大,切面呈明显的槟榔样花纹,称为槟榔肝。 肝组织学病变更具有特征,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坏死、 崩解,有许多含铁细胞和淋巴样细胞 。肝细胞呈急性肿胀和 脂肪变性,见有含铁细胞。 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量降低、血沉速度加快;白细胞数 和白细胞像发生变化;静脉血中出现吞铁细胞。
2020/7/6
流行病学
只有马属动物对马传贫病毒有易感性,且无品种、年龄、性 别差异,其中马的易感性最强,骡、驴次之。 病马和带毒马是本病的传染源,特别是发热期的病马,其血 液和脏器中含有多量病毒,随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而 散播传染。 慢性和隐性病马长期带毒,是危险的传染源。
2020/7/6
流行病学
2020/7/6
2020/7/6
马传染性贫血的槟榔肝
急性型:肝小叶的结构严重破坏,小叶中央区的肝细胞 2020/7/6 坏死、崩解,见有许多含铁细胞淋巴样细胞
含有蓝染颗粒或质块的细胞是呈普鲁氏蓝阳性反应的含铁细胞 2020/7/6
肝细胞呈急性肿胀和脂肪变性,肝窦
2020/7/6
状隙含有许多淋巴样细胞和含铁细胞
临诊综合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诊观察及血液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在排除类 症的基础上,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判为传贫病马: ①体温在39℃以上(1岁幼驹39.5℃以上)呈稽留热或间歇热,并有明显的 临诊和血液学变化; ③体温在38.6℃以上呈稽留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型,临诊及血液学变化 不够明显,但吞铁细胞万分之二以上,或病理学检验呈阳性者; ②病史中体温记载不全,但经系统检查,具有明显的临诊及血液学变化, 吞铁细胞万分之二以上,或病理学检验呈阳性者; ④可疑传贫病马死亡后,根据生前诊断资料,结合尸体剖检及病理组织学 检查,其病理变化符合传贫变化者。
2020/7/6
病原
马传贫的衣壳蛋白与其他慢病毒如人免疫缺陷病毒I型、牛免 疫缺陷病毒和猫免疫缺陷病毒的衣壳蛋白有交叉免疫原性, 但衣壳蛋白不具有中和抗原性质。
中和抗原主要存在于env基因编码的囊膜蛋白即gp90及gp45 。
本病毒非常易于变异,其高度变异区主要集中在env基因和长 末端重复序列(LTR)。
2020/7/6
本病毒只能在马属动物的白细胞、骨髓细胞及马或驴胎组织 (脾、肺、肾等)继代细胞培养物内增殖,出现CPE。 197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沈荣显院士等首创马传贫驴白细胞 活疫苗。
2020/7/6
理化特性
本病毒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较强,但对热的抵抗力较弱。 病毒在粪便中能生存2.5个月,将粪便堆积发酵需经30d才能 灭活。 血清中的病毒在60℃处理60分钟可完全失去感染力。病毒 在-20℃可保持毒力2a. 2%~4%氢氧化钠和3%来苏儿等均能杀死病毒。
• 本病有主要是通过吸血昆虫(虻、蚊、蠓等)的叮咬而机 械性传染,也可经消化道、交配、污染的器械等传染。
• 有明显季节性,在吸血昆虫滋生活跃的季节(7~9月)发 生较多,常呈地方流行性。
• 新疫区多呈暴发,急性型多,老疫区则断断续续发生,多 为慢性型。
2020/7/6
致病机理
马传贫病毒进入机体后,首先在肝、脾、骨髓等组织中繁殖生长,当各种 原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毒便进入血液,大量繁殖,引起细胞结合性病 毒血症,并可终身持续感染。病马体温升高,呈稽留热。
实验室诊断
马传染性贫血琼扩反应特异性强,持续时间长,检出率高,可 用于本病的检疫,检疫1个月做3次。 血清学检查和测温观察热型变化规律,是确诊本病依据之一。 必要时进行病毒学诊断和动物接种试验。 此外,肝的组织学变化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020/7/6
2020/7/6
马传染性贫血琼脂扩散试验阳性反应
2020/7/6
临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为5d,长的可达90d以上。 临诊上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发热主要表现为稽留热和间歇热。 慢性型病马有时还出现温差倒转现象(上午体温高,下午体温低)。 贫血、黄疸及出血: 发热初期,可视黏膜潮红,充血及轻度黄染。 随着病程的发展,贫血逐渐加重,可视黏膜也随之变为黄白至苍白。 舌下、眼结膜、鼻翼黏膜、齿龈黏膜、阴道黏膜出现大小不一的出血点。
2020/7/6
鉴别诊断
本病与梨形虫病、伊氏锥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及营养性贫血,在临诊上都 具有高热(马营养性贫血除外)、贫血、黄疸、出血等临诊症状,容易混淆。 因此,在诊断时必须加以鉴别。
梨形虫病:有一定的地区性和严格的季节性,弩巴贝西虫病发生于3~5月, 马巴贝西虫病发生于6~7月。急性型发展快,几天之内病马显著消瘦。网状 内皮细胞和脾髓淋巴细胞增生不明显。发热期在细胞内可发现弩巴贝西虫及 马巴贝西虫。弩巴贝西虫病用台盼蓝,马巴贝西虫用黄色素、阿卡普林或贝 尼尔治疗有特效。
马传染性贫血 (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2020/7/6
病原
马传贫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EIAV)属反 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慢病毒属(Lentivirus)。 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其直径为90~120nm,囊膜厚 约9nm,囊膜外有小的表面纤突。 本病毒至少有8个血清型。病毒在持续感染期间,容易发 生抗原漂移。 病毒能凝集鸡、蛙、豚鼠和人O型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