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陈帅
《分数乘分数》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整数、整数乘分数,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后进行学习的。

分数乘法在掌握了法则以后,计算并不复杂,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力图体现“让学生自己提出、验证计算方法,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总体思路。

一、充分开放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整节课设计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提供了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

引入阶段,在情景的支持下让学生自己提出并确定学习、研究的材料;展开阶段,分两个层次让学生提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来展示、证明自己的计算方法,使研究过程体现开放与自主,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交流与发展。

二、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联系,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分数乘分数》一课,从情景入手,把较复杂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的方法来展示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

课堂的“展开”阶段,从解决“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相乘”到“两个一般分数相乘”,力图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

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的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体现《课程标准》精神,促进学生探索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以“分数乘分数”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

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研究,推导“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展示交流。

呈现多样化的算法,能较好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即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现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与价值观。

陈帅
《认识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活动,通过播放红领巾跳蚤市场的一些图片让学生说说什么商品会最受学生的喜爱?然后出示一份学生的调查情况,让孩子说说自己从统计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考虑到红领巾跳蚤市场是每个孩子都很期待的活动,而前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购物的学问”中,正好有学生研究了"红领巾跳蚤市场各年级学生喜爱商品种类的调查"这个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数据的统计,而百分数在统计中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就设想结合这个契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热点问题,两者的和谐统一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能减轻教师的不必要的教学负担。

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充分压缩教师的“教”的时间,而尽可能留足学生学的时间,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所以课堂上通过调整例题的呈现顺序,产生问题冲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
的思辨,在思辨中不断生成智慧的火花,自身的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学生对于如何比较三个人的篮球水平的问题的争论恰好解决了初步理解百分数这个环节。

百分数的认识是从具体-抽象-具体的一个过程,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让学生抽象出
百分数的概念,理解概念,并运用概念深入理解每个百分数得具体含义。

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这个知识点,还是放在具体情境中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把它放在试一
试以后引导学生理解,比较自然.而对百分数概念的深入理解,教师先出示一组特殊的百分数,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也可以是整数,百分数可以小于1,等于1或者大于1,在比较全面地认识百分数的情况的基础上让后让学生通过信息发布会的形式交流百分数,更好的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最后一个环节把统计中的百分数用最简分数和分母是整百、整千的分数替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百分数在统计和比较中的便利.深刻理解了百分数的作用。

在整堂课中,今后还是要注意教学的一些环节的处理,比如百分数的读写法涉及到教学的规范性,最好还是教师示范给学生看比较好。

此外,还要注意尽可能地放开学生,让学生更多地主动探索知识。

《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教后反思
陈帅
本课是在学生学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例5呈现的是制作一个玻璃鱼缸需用多少玻璃的实际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要弄清应计算这个玻璃鱼缸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二是能根据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合理计算这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已经具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经验,已经掌握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是难度不大,但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正确率不高,遇到小数计算时,问题更加严重。

所以重点不仅要放在不同问题的解题方法的比较和总结上,而且还要放在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上。

在实际生活中,求一些物体的部分面的面积是一个难点,特别是求长方体的部分面的面积,这必须建立在学生对长方体有比较完整的空间想象的基础上。

在昨晚的预习作业中,就安排学生自学例5并尝试练习,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只有小部分学生能正确解答,针对此,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弄清了两点:一是指导要计算这个玻璃鱼缸哪几个面得面积之和;二是如何根据昨天学习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合理求出这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但是,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因此,在“练一练”第1题求饼干盒的侧面积,一位板演的同学把上下两个面和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分析原因是没有弄清每个面得面积到底与长、宽、高中的哪两个量有关。

所以,接下来的任务除了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外,还要教会学生画立体图形,借助图形来解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教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

课始,组织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今天的学习作铺垫,同时以猜测“做哪个纸盒用的硬纸板多一些”,引出表面积计算的需求,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自然过渡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探究活动中。


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的效果非常好,让人头痛的是部分学生的计算不能恭维。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教后反思:
本堂课始,我出示了例5的改编题:“一个长方体纸盒,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

制作这个纸盒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平方分米?”然后再出示例5:“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

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通过两条题目的比较发现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

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在进行“练一练1”求商标纸的面积时,很多学生都是这样算的:17×22×2+11×22×2或(17×22+11×22)×2,我提示学生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大部分学生思维定势,于是展开小小组讨论,并动手去围一下,这时他们发现侧面的四个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要求商标纸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而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长方体底面的周长,高就是长方体的高,这样就能列出算式:(17+11)×2×2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缺面)》反思:
预习作业:为了突出今天的内容和昨天的区别,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中,我主要设计了两条对比题。

一条是昨天的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另一条是游泳池的问题,通过预习设计的引导,让学生初步感知两者的不同之处,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

从学生预习效果来看,比较好。

就是对占地面积的理解稍有偏差。

例5的教学延续了上节课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理解的参考老师的解题策略提示,大部分学生表现良好,就是计算所花的时间比较多。

对于求表面积的两种方法,我没有过多的强调究竟用那一种,前面求5个面是体现不出优越性,在练一练求4个面时,明显方法一比较简便,学生十分自然采用了简便的算法。

练习题的处理上,因为课前考虑到本节课容量比较大,因此临时调整,9、10和后面的思考题放在下节课完成。

其余题目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的方法,其中第8题学生稍有困难,结合实际学生很快能理解并准确运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