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萃取原理

萃取原理

6.28伴读:萃取原理
萃取就是利用化合物在两种不互溶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

经过反复多次萃取,将绝大部分的化合物提取出来的方法。

我们举个具体的例子。

例如我们在做从海水中提取碘的实验的时候,会涉及碘单质的提取。

碘单质溶在水里叫碘水溶液。

但是分离它们很难,所以我们引入苯。

这时候溶液就有碘单质,水,苯三种东西。

在讲溶解度的时候是根据“相似相溶”来的。

这个原则可以理解成物质的性质相近则溶解的较好。

这个性质一般体现在极性上。

,是非极性物质。

水是极性物质。

苯是非极性物质。

所以碘单双原子分子例如I
2
质和苯具有更接近的极性,因此碘单质在苯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同时,苯和水不互溶,所以它们会分层。

但是一开始题目给我们的是碘水,我们是往碘水里加苯。

所以一开始的状态是碘单质几乎都溶在水里。

萃取操作是把溶液倒进分液漏斗,充分震荡之后,静置分层。

这个分层就是一层水层,一层苯层。

苯比水轻。

所以苯在上层。

震荡之后碘单质因为更喜欢苯(溶解度大),所以几乎全部去苯家里玩了~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一开始下层有橙色的碘水,萃取之后,变成了上层为紫红色的碘苯~
萃取就是这么个过程。

涉及到的极性和非极性的问题如果你们还没学不要方~高中会讲~你们现在只需要记住在谁中的溶解度大就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