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桥同步整流设计报告

半桥同步整流设计报告

\
半桥倍流同步整流电源的设计
摘要:现如今,微处理器要求更低的供电电压,以降低功耗,这就要求供电系
统能提供更大的输出电流,低压大电流技术越发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电源系统以对称半桥为主要拓扑,结合倍流整流和同步整流的结构,并且使用MSP430单片机控制和采样显示,实现了5V,15A大电流的供电系统。

效率较高,输出纹波小。

关键词:对称半桥,倍流整流,同步整流,SG3525
一、方案论证与比较
1 电源变换拓扑方案论证
方案一:(如下图)此电路为传统的半桥拓扑。

由于MOS管只承受一倍电源电压,而不像单端类的承受两倍电源电压,且较之全桥拓扑少了两个昂贵的MOS 管,因此得到很大的应用。

但在低压大电流的设计中,输出整流管的损耗无疑会大大降低效率,而且电感的设计也会变得困难,因此不适合大电流的设计。

方案二:传统半桥+同步整流。

将上图半桥的输出整流管改为低导通内阻的MOSFET。

如此可大大减小输出整流的损耗,提高效率。

比较适合大电流的整流方案,但变压器的绕制和电感的设计较麻烦。

方案三:(如下图)半桥倍流同步整流。

倍流整流很早就被人提出,它的特点是变压器输出没有中心抽头,这就大大简化了变压器的设计,并且提高了变压器的利用率。

而流过变压器和输出电感的电流仅有输出电流的一半,这使得变压器和电感的制作变得简单。

并且由波形分析可以知道,输出电流的纹波是互相抵消的。

该电路的不足是电路时序有要求,控制稍显复杂。

由上分析我们选择方案三。

2 控制方案选择
方案一:由于控制芯片SG3525输出两路互补对称的PWM信号,则可将控制信号做如下设置(如下图)。

将驱动Q1的信号与Q4同步起来,Q2和Q3的信号同步,则可以实现倍流同步整流的时序同步,方案简单易行,但由于SG3525在输出较小占空比时有较大的死区,则输出MOSFET的续流二极管会产生较大的损耗。

方案二:。

反激变换。

将SG3525的驱动信号反向后送入输出整流MOS 管,如此可以极大的减少低占空比时的损耗,且仅需一对反向驱动,故选用方案
二。

二、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
1 总体方案设计
电路整体采用半桥结构,电压型控制器件SG3525产生PWM控制信号,频率为30KHz,分别经过半桥驱动IR2110和双反向驱动MAX626,分别驱动开关管和输出整流MOS管。

功率变换产生的电压波形经倍流整流输出。

电流采样使用高端电阻采样,为欧。

电流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经放大、比较,送至单片机和控制芯片。

单片机LCD显示输出电压、电流并且可以通过按键调节电压和电流过流点。

下图为总体的系统框图。

2 电源主电路设计
根据指标,系统输入电压为25~30V,输出电压为5V,输出电流为15A,输出电流过流点为18A(+-1A)。

输出整流管我们选择了IRF3025。

其耐压值为55V,额定电流为110A,导通内阻为8m欧。

非常适合用作同步整流的低压大电流结构。

控制芯片我们选用SG3525,这是一款非常实用的电压型控制器件。

它自带了高精度的基准,工作电压宽,具备软启动和输入高电平关断,其输出采用图腾柱输出,拉灌电流达200mA。

驱动芯片采用IR2110和MAX626。

IR2110为专用的半桥驱动芯片,其输出\入电流达2A,延时短。

MAX626输出峰值电流达2A,开关延时仅20ns。

反馈控制使用光耦PC817+TL431精密基准,适应性强。

主变压器的设计
绝大多数磁性元件都是自行设计的,变压器作为功率变换的主体,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质量。

根据要求,输入电压为25~30V,输出电压为5V,输出电流为15A。

效率> 80%。

则输出功率Pout=75W,Pin= 我们选用EC40的磁芯,其高宽比较大,且便于绕制。

平均输入电流Iin=Pin/Vin=,输入峰值电流Ipk=Vin(min)=
由:
V=NAe(dB/dt)
Np/Ns=Vp/Vs=(Vin/2)/(Vout/D)
得:匝比N=Np/Ns=5:6;Dmax=;
再考虑大电流下的铜损和铁损,变压器原边取5匝,副边取6匝,辅助绕组取7匝。

原边采用线径的铜线4线并绕,副边采用9线并绕。

输出滤波器设计及计算
由于采用倍流同步整流,输出滤波器的平均电流只有输出电流的一半。

由:
V=L(di/dt)
可知电感L=Et/r*Io, 其中Et为电感的伏秒数,r为输出电流的纹波比,Io 为电感平均电流。

为了达到纹波峰峰值小于10mV,我们取L=400uH,可以满足要求。

输出电容与电感一起,对于负载的能量传送和谐波抑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输出电容我们采用大容量电解电容加高频特性好的薄膜电容。

根据 C=Iout(max)*D/f*Vpp
其中f=30KHz,Vpp=10mV,Iout=15A
电解电容使用一个3300uF和两个1000uF的电容并联,薄膜电容使用两个的并联。

反馈电路的计算
反馈电路我们选用光耦PC817和精密基准TL431。

由于输出电压为5伏,并且TL431的基准脚需要2uA的电流,所以分压电阻都选为10k。

PC871的电流传输比CTR约为~,即:Ic/If=CTR
为了满足光耦和TL431的工作条件,取工作电流为3mA,与光耦串联的电阻R=欧,取470欧。

则在满足增益的条件下,光耦输出上拉电阻取为2k。

为了让反馈稳定工作,需要加补偿网络,我们选用II型补偿。

由控制理论可知,电源闭环反馈的相位裕度需>=45度。

由于输出滤波器是一个二阶低通滤波器,会产生180度的最大相移,而TL431反馈也会产生相移,经计算并实际测试,补偿网络的取值如下:
3 控制电路设计
控制系统是系统的关键部分,控制电路的好坏直接影响电路的效果。

为了达到较好的控制精度,我们采用光耦+431的反馈方法,将光偶的反馈信号输到误差放大器的同向端2脚,将误差放大器接成跟随器的形式。

SG3525的内部结构如下:
SG3525芯片的频率范围从100~500KHz,其输出死区可通过Rd调节。

它的振荡频率可通过f=1/(Ct+3Rd))计算得到。

此处Ct=1nF,Rt=24K,Rd=68,可得到输出频率为30KHz。

为了充分利用SG3525的特点,我们设置了软启动和输出过流保护。

软启动电容采用。

输出过流保护信号直接接到误差放大器的输出端,达到过流限流保护的作用。

驱动半桥我们采用集成驱动芯片IR2110,简化了驱动电路的设计,有利于系统的调试。

4采样保护电路设计
为了防止输出电流过大,设置输出过流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输出电流大,为了达到较好的效率,我们使用欧的电阻。

当输出电流达到过流点18A时,采样电阻上的压降为,经INA155放大后,一方面送入单片机采样显示,另一方面与过流基准比较,得到过流信号,电路进入限流保护模式。

并且输出过流点可由单片机调节,实现过流点步进调节。

输出电压同样经分压输出到单片机显示。

三、系统调试
调试阶段。

由于开关电源干扰大,我们调试中遇到不少问题。

开始就发现SG3525的驱动波形有一些异常,不是很稳定,于是我们加强了芯片的去耦设计,但是效果不大。

后来我们发现SG3525的振荡波形并不稳定,猜想可能是地回路上干扰过大,于是我们在输入都串上磁珠,后振荡波形稳定,驱动波形改善。

在调整率测试阶段,发现空载到满载的输出电压变化较大,我们仔细查看了控制部分,发现采样点的接地离TL431的地较远。

于是我们将输出电压直接采样,用双绞线连接到TL431的接地端。

测试结果表明调整率得到了改善,达到了1%的负载调整率。

四、测试结果与分析
1 测量效率
不同负载下效率
5 预设过流点误差
测试条件:输入电压30V,
五、设计总结
1指标对比
通过对比指标和测量结果,电源的效率,电压调整率和负载调整率均达到要求。

实现了电压、电流显示和过流点控制。

唯一的缺陷是输出的电压纹波没有达到指标。

若改善布局、减小漏感、使用高频元件可进一步减小输出电压纹波。

2 设计小结
本系统以半桥为主拓扑,采用输出倍流同步整流的设计,是实现低压大电流输出的良好选择。

采用SG3525控制和集成驱动芯片,简化了电路设计,提高了
系统的稳定性。

利用MSP430单片机对输出显示和控制,提高了系统的可视化和数字控制。

3 学习体会
通过本电源系统的设计,使我们学到了更多关于电源设计的细节问题。

让我们对电源系统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调试阶段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电路设计的难度,让我们对电路调试有了基本的方法。

六、参考文献
1 《开关电源优化设计》,沙占友等着,2009年10月;
2 《开关电源典型设计实例精选》,杨恒着,2007年9月;
3 《开关电源设计第二版》,Abraham 着,王志强等译,2008年9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