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文文化遗产
• 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 关,东至山海关,跨越北京、天津、青海、山东、内蒙等 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长城是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 证,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 长城于1987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2007年7月7日,长城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 孟姜女哭长城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 一年春天,孟 长城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 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 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 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 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 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出望外,奔走相告, 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 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 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 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 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 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 女娃娃属于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 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 明太祖登基后,改革 封禅制,把泰山神的 一切封号都去掉。 • 朱元璋虽去掉了泰山 神的封号,不再来泰 山封禅祭天,但仍不 断派人来泰山祭泰山 神,《洪武祭祀碑》, 说的是朱元璋立国十 年后,派遣他的外甥 曹国公和两个道士来 祭祀泰山神。
明国家典制规定国家的大典礼、大政务, 如新皇即位、皇帝大婚,及征伐奏凯、河 渠祈祷之事,或巡狩经过,皇子得病等军 国大事皆命重臣或内侍致祭岱岳。 据记载,明太祖委派大臣或道士五次到泰山 致祭。后来,自成祖朱棣到神宗朱翊钧200 余年间驱使臣、道士祭岱45次之多。 这是因为,泰山无论是神是帝或是被撤掉 神的封号,“泰山安则天下安”早已是根 深蒂固的民族信仰。
坤宁宫
•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代属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 年(公元1655年)仿盛京清宁宫的式样重修。西端四间辟为萨满教祭 神的场所,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 绪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 • • • •
中 岳 嵩 山 ( 位 于 河 南 ) 北 岳 恒 山 ( 位 于 山 西 ) 西 岳 华 山 ( 位 于 陕 西 ) 南 岳 衡 山 ( 位 于 湖 南 )东 岳 泰 山 ( 位Fra bibliotek于 山 东 )
泰 山 为 五 岳 之 首
• 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 要发祥地,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 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 动。 • 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 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 • 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自古 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 安”的说法。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 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 文人雅士对泰山仰慕备至。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 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 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 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古代历朝历代不 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庙 塑神,刻石题字。 • 古代的文人雅士对泰山仰慕备至。泰山宏 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 余处碑碣石刻。
• 泰山神,又叫“东岳大帝”,山神原来并 无封号,以山为名。 • 至唐玄宗东封泰山时,始封泰山为“天齐 王”后加封至“天齐大生仁圣帝”。 • 于是泰山由山变神,由神变王,由王再升 为与天相齐的帝君。 • 泰山神被历代帝王吹捧到无可复加的地步。
古代人文文化遗产
泰山
泰山
• 古时始称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与 金文中均见其形,读音为“太”。
• 且“太山‘意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骈雅 训篆.释名称》:“古人太字多不加 点,如大极、大庙、大学之类, 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遂分为二矣。” • 按古文字的传统读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
长城
描写长城的古诗有哪些
•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七律· 登长城 李祚忠 登上长城天下雄,燕山 如海碧葱葱。 千年胜迹留佳话,万里 英姿见太空。 塞北岭原云际尽,关南 楼厦日中宏。 朝朝修筑工程大,赖有 人民建此功!
传说故事
明代后,泰山渐渐走向了世俗,走向了人 间。及至发展到清代,皇帝眼中的泰山, 更成了诗赋的题材,绘画的摹本。
哪位皇帝去掉了泰山神的封号?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安徽风阳东人。出身贫寒,少 年时在皇觉寺为僧。元末,参 加红巾军郭子兴部下反元,历 15年而成帝业。年号洪武。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三 十一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创 立卫所,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 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 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朱元璋 共在位三十一年,死于1398 年,时年71岁,葬南京钟山明 孝陵。明孝陵被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立庙号太祖.
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 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 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 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 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燕国的民夫们偶然发明了石灰,要 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 灰,来抹城墙缝。 •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 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 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 长城所用的石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 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 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 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国人居住,这城镇 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 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故宫
• 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 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克里 姆林宫)。
•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
太和殿
•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 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丈夫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 天有不测风云,成亲当天,新郎被几个衙役,抓走了。原来,当时由 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 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 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杞 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 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 • 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 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她终于找 到了修长城的地方,看见一位老乡,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 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 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痛哭起来,泪如泉,声 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 里便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监,急忙去报告 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 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 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 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杞梁的尸 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 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 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孝,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 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 俗称“金銮殿”。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建筑,是 封建皇权的象征。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 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和每年的春节、冬至节、皇帝 生日以及公布进士黄榜、派将出征、宴会等大的庆典活动 都在这里举行。
乾清宫
•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三年 (1798年)所建,是明清皇帝日常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自清雍正移居养心殿后改为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