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预习课件
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 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 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 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初贾仲 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 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 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
1.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2.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3.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
的反抗精神。 4.“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 了兴的手法。
5.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6.《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 一句?
(4)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 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 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 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 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以剧中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孛 (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 员)、徕儿(小厮)。 如驾(皇帝)、洁郎(和 尚)等。
生、旦、净、丑
生行,扮演男性角色 的一种行当,其中包 括老生、小生 (文小生、武小生)
旦行, 扮演女性 角色的一种行当。 可分为正旦、 花 旦、 武旦、老旦、 彩旦
净行, 俗称花 脸,又叫花面, 面部化装用脸谱, 一般都是扮演性 格、品质或相貌 上有特异的男性 角色。
丑行, 扮演 喜剧角色, 由于在鼻梁 上抹一小块 白粉,又叫 小花脸、三 花脸。包括 文丑、武丑。
. .
2.每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幕”,有 的杂剧还有“楔子”,楔子,类似现代剧的 序幕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但也有放在折与折 之间的楔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用来说 明情节,介绍人物。
元杂剧的结构
3.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 的一套曲子。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 前面都标明宫调。 C调 D调
剧本: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其 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 “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 本上都标明“××科” 。
元杂剧的结构
1.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 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 局;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 《西厢记》。
元杂剧的结构
1.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 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 局;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 《西厢记》。
概述节选内容
楔子:窦天章赶考无银钱,小窦娥卖入蔡婆家
第一折:张驴儿偶救蔡婆婆,强行逼娶窦端云 第二折:张驴儿药死老驴儿,昏县官乱判葫芦案
第三折:窦娥临刑发誓愿,千古奇冤杀窦娥
讨论: 课文每部分主要的人物矛盾分别是 什么?从每部分的故事情节中,你 窥见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楔子 : 窦天章上京赶考,窦娥被卖抵债。 窦-----蔡 :高利贷剥削严重,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一折:张驴儿父子逼婚,窦娥据理拒婚。
一、中国古典戏剧
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 古希腊悲喜剧、 印度梵剧
中国古典戏曲四种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元代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花部
元曲四大家
白 朴 马致远 关汉卿 郑光祖
元代四大爱情剧
白 朴 王实甫 关汉卿 郑光祖 :《墙头马上》 :《西 厢 记》 :《拜 月 亭》 :《倩女离魂》
《窦娥冤》- 元 · 关汉卿 《汉宫秋》- 元 · 马致远
通假字
(1)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糊突: 通“糊涂”,混淆。 (2)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纽: 通“扭”,拘束。 (3)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每: 通“们”。
古今异义
(1) 行动些,行动些 古义:走快(些)。 今义:行走、走动或行为、举动。
( 2)
断送出古墓荒阡 古义:发送,指殡葬。 今义:丧失、毁灭(生命、前途等)
元杂剧的结构
3.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 的一套曲子。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 前面都标明宫调。
..
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本四折 通常由主角(正末或正旦)一人唱到底,其他 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正旦 主唱的剧本称旦本。
元杂剧的角色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末:正末、副末、外末、小末; 旦:正旦、副旦、外旦、小旦; 净:俗称“大花脸”。 包公 张飞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人物(男角) 杂角:徕儿(小厮)、 孤(官员)、 驾(皇帝) 卜儿(老年妇女)、 孛老(老年男子) 洁郎(和尚) 。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
对白 独白 旁白 “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元杂剧的语言
曲词 剧中人物的唱词
宾白 (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
对白 独白 旁白 “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科介或科范 即舞台说明 (动作、表情、 舞台效果 )
剧本内容三部分: 唱 白 科
亲眷 juà n 嗟 jiē 怨 杳yǎo无音信 埋怨 má n 煞尾 shā 尸骸 há i 负屈衔xiá n冤 罪愆 qiān 古陌mò荒阡 qiān 甘霖 lí n 亢旱 kà ng 苌弘 chá ng 羊肚 dǔ 盗跖 zhí 前合后偃 yǎn 湛湛 zhà n
基础知识:完成《系统集成》字音字形
盗跖(zhí ) 前合后偃(yǎn) 罪愆(qiān) 苌弘(chá nɡ) 亢旱(kà nɡ) 暄(xuān) 盗跖颜渊: 跖,传说中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为 “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 渊,这里泛指坏人和好人。
孤身只影:孤单一人,只留影子。形容孤独一人。
蔡、窦----张:社会混其父,窦娥屈打成招救蔡婆婆。 张驴儿----窦娥:以强欺弱,以恶欺善 三折:窦娥被押赴刑场, 临刑发下三桩誓愿。 桃杌----窦娥: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百姓有口难言。
• 赏析第三折 第1部分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 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部分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 写窦娥诀别婆婆。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 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 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 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 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 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 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侯,尚兀自不肯休。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 粒铜豌豆,那些纨绔子弟们,谁让你们钻进他那锄不断、 砍不下、解不开、摆不脱、慢腾腾、好看又心狠的千层圈 套中呢?我赏玩的是梁国之月,饮的是东京美酒,观赏的 是洛阳名花,玩弄的是章台美女。我也会围棋、蹴踘、狩 猎、插科打诨,还会唱歌跳舞、吹拉弹奏、滑稽表演、双 陆博戏。你即便是打落了我的牙、扭歪了我的口、打跛了 我的腿、折了我的手,老天赐给我的这些恶习,还是不肯
《梧桐雨》- 元 · 白朴 《赵氏孤儿》-元 · 纪君祥
中 国 四 大 古 典 悲 剧
中国四大名剧
王实甫:《西厢记》 汤显祖:《牡丹亭》 孔尚任:《桃花扇》 洪 昇:《长生殿》 元 明 清 清
元
散曲
曲
唱
小令 (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 (一宫调数曲子)
元 曲
杂剧 (散曲+“科”+ “白”)
唱+演
元代,元杂剧剧本通常有 “四折一楔 子”。 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丑四 类。
反抗的窦娥
第2层 窦娥告别婆婆
4、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 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 题有什么作用?
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 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 神?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 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 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 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 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 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 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 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 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 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 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 精神。
xiē 看觑 qù 蓦然 mò 绣闼 tà 捱 á i 祗 zhī
楔子
嫡亲 缥缃 孛老 刬的 鞍鞴 桃杌
dí piǎo xiāng bó chà n bè i wù
亲眷
juà n 杳无音信 yǎo 尸骸 há i 应验 yì ng 荒阡 piān 暄 xuān
嗟叹 jiē 嘱咐 zhǔ fǔ 负屈衔冤 xiá n 古陌 mò 亢旱 kà nɡ
(5)剧本的构成: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 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 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 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 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 妙”,正说明这一点。
第3部分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写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第1层 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3.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 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结
束
二、元杂剧
(1)定义: 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 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最初 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元以后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 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进入鼎盛时期。 (2)结构: 一般是一本四折(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演一完整 的故事,有的还有一两个“楔子”。 (3)音乐: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楔 子只能用小令,不能用套曲。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 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 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