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名词解释

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名词解释

1.精神障碍护理学: 是研究对精神障碍病人实施特殊护理的一门科学.它是精神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一般护理学基础上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目的:是在预防及治疗精神护理方面的障碍,以,社区及个人之精神心理状态之最佳境界。

护理的职能:不是单方面照顾病人,而是研究和帮助健康人群恢复健康。

研究:是评估了解病人的情况,确立诊断,制定计划的过程。

帮助:是护士与病人互动的过程。

精神护理的目标:以维护健康,预防疾病,。

重视强调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运用在护患间的互动过程中,从而达到治疗性目标。

帮助其树立信心,发展校正向的自我概念和改善人际关系及恢复社会功能,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

精神障碍护理工作范围:包括保健性,治疗性,康复性及健康教育工作。

由精神障碍防治扩展到社区心理卫生。

1952年精神药品出现,美国理查兹女士致力于精神护理工作,1882年美国麻州马克林医院成立,开办精神护理人员学校。

.精神障碍专科人员的角色功能:管理,治疗,理包括:1)掌握病情,2)加强巡视-护理人员应10分钟寻视一次。

3)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制度:给药制度,交接班制度,岗位责任制,加强安全管理。

2.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目的是为了相互了解,协调一致,心理相容。

2个目的:收集资料,确立护理问题。

与以情感支持或提供咨询。

沟通的原则:以病人为中心,接纳与尊重病人,极稳定情绪。

3.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学的知识,,恰当的方法,美好的语言对病人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

入院阶段: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病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

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创造优美舒适的休养环境。

4.社会功能: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不同,导致病人的个人功能或社会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包括4个方面:工作学习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遵守社会规则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精神痛苦。

5.精神症状:是精神障碍病人的意识,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活动等方面的临床表现。

. 精神障碍:是在内(躯体)外(环境)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的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精神活动显著偏离正常,出现精神症状或精神病性症状和个人(社会)功能受损以及(或)本人感到精神痛苦。

精神障碍分类:器质性,心因性,内因性,人格障碍,儿童精神障碍。

6.精神病性症状:主要指各种幻觉,妄想及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或迟滞及紧张症性行为.正常心理活动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意志活动4个心理过程。

7.认知过程:是精神活动中最复杂的过程.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觉,思维,注意,记忆和智能活动等.8.认知障碍:精神障碍时上述认知活动的各个心里\理过程所出现的精神症状称为认知障碍.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9.知觉障碍:正常的知觉与外界客观事物是完全一致的,当知觉与客观事物不符或缺乏客观事物而产生某种知觉体验时,则称为知觉障碍.(一般分为错觉,幻觉和非幻觉性感知觉障碍)10.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临床上多见错视和错听。

11.幻觉:是没有客观事物或缺乏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知觉体验.分为:听幻觉,视,嗅,味,触,内脏性幻觉。

12.言语性幻听:是病人在思考问题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除了自己能听到,他认为别人也能听到.13.思维化声:如果病人听到此种哑语声来自脑内或心灵中称思维化声.14.思维鸣响:(思维回响)如病人体验到(听到)声音来自外界称思维鸣响。

它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学标准。

15.内脏性幻觉:病人感到固定于躯体内的某个部位或某个内脏有异常的感觉.16.机能性幻觉:按幻觉产生的条件,临床上常见的为功能性幻觉,也称机能性幻觉。

17.非幻觉性知觉障碍:又称感知综合障碍。

分为:(视物变形症:病人感到外界事物的大小形状体积等发生变化。

空间知觉障碍:病人感到与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病人感到周围环境和事物都发生了改变,变得模糊不清不鲜明,缺乏真实的感觉。

体形障碍:病人对自己的躯体或个别部分感到发生了改变,如:常照镜子称窥镜症状。

)18.思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最高形式。

主要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及思维内容障碍(包括妄想超价观和强迫19.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象征性思维是以具体的事物(或概念)来代表某一抽象的概念。

本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20.妄想:是一种病态的信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的结果.此信念没有客观事物为依据,但病人却坚信不移.不能为事实说服,也不能以亲身经历加以纠正,更无法以其所守教育水平和社会背景来解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超价观念与妄想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产生常常是事出有因,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内容常与病人的切身利益有关,带有强烈的情感作用,明显影响病人的行为。

21.强迫观念(强迫思维):是病人脑内反复出现的观念或想法,病人明知这些想法没有必要,但却控制不住也不能摆脱,为此十分痛苦。

多见强迫症。

22.记忆:是由识记,保存,认知(再认)和回忆(再现)4个过程密切组合而成.23.错构症:错构症是记忆的错误.对既往曾经历过的事件。

注意的特征:广度,选择性,强度,稳定性。

临床常见的注意障碍有4种:注意增强,减退,转移,24.假性痴呆:分为心因性假性痴呆及童样痴呆。

给人的印象是广泛性智能损害,或最容易的记忆测试回答漏洞百出。

有时特别幼稚,称童样痴呆。

与器质性痴呆有本质上的区别。

⑴大脑无器质性损害,故其痴呆是可逆的,智能可恢复到病前水平。

⑵痴呆的产生是由强烈的精神创伤所致,见于癔症,心因性精神障碍。

⑶重度抑郁的病人,常可有痴呆早期的症状,但病人有抑郁的体验。

智商(IQ):=智力测查的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智能障碍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及痴呆(全面性痴呆及部分痴呆)2大类。

25.定向力: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前者称周围环境定向力,后者称自我定向力.精神病人临床痊愈的指标:1精神症状全部消失2自知力完整,病人能主动就医服药。

有无自知力是诊断精神病还是神经症的标准之一。

常见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易激惹,清感脆弱,情感爆发,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26.焦虑:为无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紧张,恐惧,或过分担心自身安全及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27.意向倒错:是指病人的意向活动与常情相违背,令人难以理解。

28.冲动行为:指对观念或行为不能抑制和完全不加控制。

29.精神运动抑制:①木僵:病人表现言语动作行为的普遍抑制。

②蜡样屈曲:四肢就像软蜡样可以任意弯曲造型,这一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病人的特征性症状。

③纖默症④违拗症⑤模仿动作⑥刻板动作⑦作态⑧离奇行为古怪动作。

30.意识:是个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认识和反应能力。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身状态的认识。

意识障碍可分为:周围环境意识障碍(嗜睡,意识混浊,昏睡,昏迷)和自我意识障碍。

32.朦胧状态:这类意识障碍的临床特点是在意识清晰度水平降低的背景上,意识活动的范围缩小或狹窄。

33.谵妄状态:又称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其特点是:意识清晰度水平降低,同时产生大量的错觉,幻觉,幻视更多见,内容形象生动,逼真并具有恐怖性。

34.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颅脑器质性病变因素直接损害脑部所致的精神障碍.35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躯体疾病,如内脏器官,内分泌,营养,代谢,血液,胶原等疾病以及躯体感染引起脑功能紊乱时出现的精神障碍.36.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①幻觉妄想综合征:以幻觉为主,在幻觉的基础上继发产生幻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某些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②情感综合征:抑郁状态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三主症。

躁狂状态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三主症。

③精神自动症综合征④紧张型综合征⑤遗忘综合征:间定向力障碍,虚构症,顺行性或逆行性遗忘。

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亦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⑥脑衰弱综合征:又称神经症样症状主要表现部不适,头痛,头晕,心悸,出汗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

⑦急性脑病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各阶段轻重不等的意谵妄状态,常见于脑器质性疾病及损伤的急性发生或发展阶段⑧慢性脑病综合征:表现为痴呆,人格改变和遗忘综合征且不伴意识障碍,可伴有慢性精神病性症状。

37.遗忘综合征:指脑部器质性病变所致的一种选择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临床以近记忆力障碍为主,并常有错构或虚构。

38.人格改变:指病人在尚未出现明显记忆和智能缺损前,表现为不讲礼貌,不负责任,缺乏同情心,偷窃,性暴力。

39.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来自体外的可显著影响精神活动的各种物质.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CCMD-2-R的诊断标准:1从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现为下列综合征之一:智能障碍,遗忘,意识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脑衰弱综合症,以上症状的混合状态或不典型表现。

40.躯体依赖:指反复用药物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些生理,生化变化以致需要药物持续存在于体内,以免发生特殊的,称之为戒断综合征的现象.41.药物的交叉依赖性:某种药物还能够抑制另一种药物不出现躯体戒断症状,并能维持该种躯体依赖功能。

42.柯萨科夫精神病:已严重的记忆力障碍,遗忘,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脑变性疾病,老年缓慢起病,以痴呆为主。

病理检查:可见大脑皮质萎缩,神经元大量减少。

4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常见的精神病.大多数病例在青年期发病,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智能障碍和意识障碍,病程多为慢性迁延.常见的临床类型:偏执型,青春型,单纯型,紧张型,儿童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残留型和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是疾病早期的阳性症状基本消失,临床症状以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病程为慢性迁延)。

临床表现:1.特征性症状:病人自身的认知情感动不协调,以及病人的精神活动脱离现实与环境不协调(不配合)。

1)认知障碍: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起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

2)情感障碍:情感淡漠和活动是本病情感障碍的特征。

3)意志活动缺乏4)内向性5)紧张综合症2.其他常见症状:1)感知觉障碍(言语性幻听),2)思维障碍(关系妄想被害妄想)3)病人自知力受到损害。

诊断依据:1.具有特征性的感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障碍。

病人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不配合,精神与环境不配合,并具有内向性。

2.病程为发作性或慢性迁延,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

按CCMD-2-R的诊断标准种病程标准,首发病期至少3个月,单纯型病程为2年。

3.无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躯体及实验室检查无阳性结果。

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分为低效价和高效价两大类氯丙嗪为代表的酚塞嗪类药物,有效剂量高,镇静作用强,有明显的抗兴奋躁动和抗幻觉妄想作用,椎外系不良反应轻,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较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