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经历犯罪者犯罪心理的比较和分析

不同经历犯罪者犯罪心理的比较和分析

不同经历犯罪者犯罪心理的比较和分析犯罪的概念在我国的《刑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其基本特征就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处罚性,而犯罪者就是实施这些刑法所规定的属于犯罪行为的活动。

犯罪心理一般认为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不同经历的犯罪者被分为初犯、累犯和惯犯。

从初犯到累犯再到惯犯,是个体犯罪心理结构恶性发展的过程,所以可以知道初犯、累犯、惯犯的内部个体之间在心理上是有着一些普遍的规律可循的,但是又因为三者的犯罪经历不同而被划分。

一、初犯在我们看来触犯就是第一次实施刑法所规定的属于犯罪行为的活动,但是犯罪心理学中的初犯是指第一次出现违法或犯罪行为的人这比我们所认为的犯罪的范围要广。

根据犯罪的有无预谋可以将初犯分为冲动型、预谋型和游戏型三类。

1、冲动型。

是指在出乎意料的强烈的外界条件刺激下,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在这种冲动的驱使下,进而做出爆发性的初次违法犯罪行为。

这种类型的初犯对其犯罪行为的目的和后果缺乏清醒地认识,其行为受到消极情绪的左右,缺乏理智上的自我控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

此类犯罪多多发生在青少年和部分情绪不稳定的成人中,具有很强的情景依赖性,并伴有一定的暴力性,一般情况下的后果很严重。

2、预谋型。

是指个体经过有意识地深思熟虑,反复权衡利弊,通过周密详尽的计划而实施的初次违法犯罪行为。

这种类型的违法犯罪行为覆盖范围特别广,多出现在成人中,一般不会直接诉诸暴力。

3、游戏型。

是指个体做出犯罪行为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犯罪对象本身,而在于这种犯罪行为实施的过程,个体能在其中体验到一种快感,或者因为犯罪对象受到了损害而引起其心理上的满足感。

此类初犯的犯罪行为将犯罪的过程看成是一种刺激的需要,多发生在文化水平较低、认识能力低下、精神空虚、寻求强烈刺激的青少年身上,具有较强的模仿性,较多采集用暴力的形式,可产生严重的后果。

初犯的犯罪心理特征分为犯罪前的决策阶段、实施犯罪的紧张恐惧阶段、犯罪后的异常反应阶段和出发后的转化阶段四个阶段。

1、犯罪前的决策阶段(1)、心理冲突阶段。

初犯的犯罪者一般要经过反复的权衡利弊,不断地比较得失,只有在感到十分安全时他们才会下定犯罪决心。

而此时的权衡利弊、比较得失的心理冲突就表现在趋避因素之间的对比和较量。

而初犯犯罪者在经过激烈的心里挣扎后,最后最后选择了实施犯罪行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存在侥幸心理。

(2)、犯罪行为和理化阶段。

犯罪者在犯罪的决定作出后,为缓解内心的冲突和克服心理紧张以及减轻罪责感,犯罪者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掩耳盗铃的欺骗自己,以期让自己在心里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产生一种合理化的认识。

(3)、作案条件的准备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都已经成定型后,为了确保自己的犯罪行为实施时能够万无一失,往往会制定详细周密的犯罪实施计划。

他们对于犯罪的时间、地点、作案工具以及犯罪的手法,犯罪行为实施后罪证的销毁、逃离现场的路线和方法都会经过自己反复的思考和推敲,希望自己能够躲过法律的惩罚。

(4)、等待犯罪时机的焦虑阶段。

这时候的犯罪者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由于之前没有任何的作案经历,所以此时的犯罪者在等待时机到来的过程中往往会担心对自己犯罪行为实施的不利因素,并担心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失败、暴露。

从而导致犯罪者往往会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例如坐立不安及情绪激动等。

2、实施犯罪的紧张恐惧阶段(1)、心理恐惧,这是初犯实施犯罪行为是最突出和最普遍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惧的情绪打破了初犯的心理平衡,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犯罪者会停止正在进行的犯罪行为,可能会因为匆忙地逃离现场而留下作案痕迹,也可能会因此而实施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2)、情绪紧张,伴随着恐惧心理,初犯作案时的情绪异常紧张,从而影响其犯罪行为实施的效率,最终可能会导致初犯犯罪行为的实施出现上诉三种情况。

3、犯罪后的异常反应阶段(1)、焦虑不安。

初犯实施犯罪行为后会出现短暂的轻松愉快的情绪,继而被自己对自己犯罪行为的各种猜忌而导致的焦虑不安所全面代替。

(2)、过度敏感。

由于初犯实施犯罪行为后的焦虑不安导致对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异常的敏感,整个人都会一直处于高度紧张当中,最后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隐姓埋名,背进离乡。

(3)、自责悔罪。

部分初犯尚有一定的社会道德和法律意识,当回想起自己所作种种导致的后果以及其所带来的危害后会产生一定的罪恶感,从而导致自己会在良心上感到自责、内疚,进而对犯罪行为的后果加以补救或者是投案自首,争取改过自新。

4、处罚后的转化阶段(1)、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是指初犯在犯罪后产生了罪责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包含了渐进型、顿悟型和反复型。

(2)、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指的是罪犯在犯罪后没有被公安机关抓获,导致其心情在心理压力逐渐接触的情况下变得轻松从而产生一种自豪的心理,这就使其犯罪心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进而向恶性方向发展。

二、累犯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内又重新犯罪的犯罪人。

我国刑法还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由此可见,累犯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前后两次犯罪行为都是故意犯罪;二是前后两罪均应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三是两次犯罪的时间间隔为五年以内(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除外)。

累犯的心理特征:1、服刑后的心理特征变化(1)、错误观念强化。

有的累犯服刑期间产生逆反心理,强化了其错误的犯罪心理,导致他们一旦出狱后就会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2)、反社会意识增强。

这种意识的增强直接导致了其犯罪行为的破坏性越来越大。

(3)、个人欲望膨胀(4)、极端人格的形成。

累犯典型的人格特征是顽固、偏执。

2、再次犯罪前的心理特征(1)、心理冲突逐渐弱化。

累犯在初犯后的再次犯罪前还是会出现很强烈的心里挣扎,但是又是在强烈的欲望和侥幸心理的驱使下还是会中心犯罪,而一旦再次犯罪后,其心理冲突就会明显的弱化。

(2)、作案能力高超。

累犯由于初犯的行为实施获得了些许的经验积累,再加上在服刑期间,其周围都是不同类型的犯罪人,这就给了他们互相交流犯罪技能的机会。

最后使得犯罪者的犯罪行为向多方向发展。

(3)、作案经验丰富。

犯罪者犯罪后对自己作案的每个细节都会进行回顾并加以总结,再加上在服刑期间犯罪人之间经验的交流使得犯罪者在实际作案和交流学习中丰富了其作案的经验。

3、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的心理特征(1)、情绪沉着冷静,累犯在经过初犯过后,有了一定的犯罪经历,使得实施犯罪对其而言已是轻车熟路,因此内心会较为平静。

(2)、行为小心谨慎,随着犯罪者犯罪次数的增加,经验的越来越丰富,他们会不断的总结以前的作案经历并汲取教训,会制定更加详细周密的作案计划,在作案中会更加谨慎小心以期能全身而退。

4、犯罪后的心理特征(1)、寻求合理化。

累犯犯罪后也会有一定的心理恐惧和紧张,为了抑制这种情绪,他们就会寻求各种借口来安慰自己,力求让自己的犯罪行为合理化。

(2)、侥幸心理(3)、满足感。

犯罪目的的达成和个人欲望的暂时的得到满足使得犯罪者的内心感到满足。

(4)、后悔恐惧。

因为多次受到法律的制裁,累犯对自己的行为有着一定的认识,随着对自己行为认识的加深,其侥幸和满足的心理就会逐渐被恐惧和后悔所代替。

三、惯犯惯犯是指以某种犯罪为常业,以犯罪所得为主要生活来源,或者犯罪已成习性,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实施某种犯罪的犯罪人。

惯犯的心理特征:1、服刑后的心理特征变化(1)、犯罪人格形成。

(2)、犯罪主动性增强。

(3)、畸变的需要结构。

个人欲望的逐渐膨胀,导致为满足欲望而产生的无限制索取。

(4)、自暴自弃心理。

因当下社会的原因,再加上罪犯对自己各方面的顾虑导致惯犯在刑满释放后对自己未来的前途命运产生没有任何希望的念头,左后就会产生出严重的自暴自弃的心理。

2、屡次犯罪前的心理特征(1)、心理冲突极其微弱。

(2)、情绪情感稳定平静。

(3)、预谋性强。

3、屡次犯罪中的心理特征(1)、行为果断干脆。

惯犯在犯罪过程中会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且为了保证犯罪目的的得逞,往往会采取果断干脆的行为以克服各种不利的因素。

(2)、情绪沉着冷静。

4、屡次犯罪后的心理特征(1)、欲望的暂时满足。

(2)、自豪得意(3)、麻木不仁。

部分惯犯在作案结束后,没有出凡事的心神不宁感,反而表现得若无其事。

由于其情感低调、低级,缺乏同情心,以至于在犯罪后他们常常处在激情性的休克状态,从而表现得麻木不仁。

在初犯、累犯、惯犯这三种不同经历的犯罪者之间,累犯不同于初犯,其区别主要在于累犯具有初犯所没有的犯罪经验,所以累犯在再次作案时一般不会出现初犯那样的紧张焦虑情绪,而更多地表现为镇定冷静的心态。

而初犯与惯犯相比,惯犯的反社会意识强烈,不良个性顽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则会更加严重,在心理方面,又由于惯犯的犯罪人格已经形成,惯犯就不想像初犯那般容易矫正了。

累犯与惯犯相比较,相似之处在于两类犯罪人都不是第一次实施犯罪行为,都是由初犯恶化发展而来的;其别之处就在于:首先,累犯受到过刑事惩罚,具有监禁体验,而惯犯则未必受到过刑事处罚和不一定具有监禁体验;其次,累犯不限于实施一定种类的犯罪,而惯犯在原则上实施一定种类的犯罪;最后,惯犯其犯罪生活占据全部生活的大部分或依靠犯罪谋生,累犯则不是。

在犯罪前的心理特征上,初犯会表现出很强烈的心里挣扎,并会伴随着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如:极度紧张、心慌失措、冒汗等;而累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心里挣扎,但是不会像初犯那般剧烈;而惯犯在犯罪前的心里挣扎冲突则极其微弱,因为惯犯已经形成了犯罪人格。

在作案过程当中,初犯是处于极度紧张当中的,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得他产生其他一系列意料之外的行为并造成一定的后果或是促使初犯放弃整个犯罪行为;而累犯在犯罪过程中,往往都是情绪沉着冷静且行为小心谨慎的,此时的他们随着经验的越来越丰富,手段的越来越高超,已经表现出了高超的作案能力;惯犯在犯罪过程当中则是情绪沉着冷静、行为果断干脆,一切的困难和阻力都不会导致他们在心绪和行为上的改变,他们在在那样的条件下为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而采取果断干脆的行为加以克服,再加上情绪上的沉着冷静使得惯犯在作案时得心应手,表现出特别强烈的破坏性。

犯罪后,初犯的心里会焦虑不安、对任何的任何事物都会过度敏感,部分初犯还会表现出自责悔罪的表现;累犯在犯罪过后很少会出现自责悔罪的表现,而且其心中会因为犯罪目的的达成以及对自己的自信而产生一种满足感和侥幸心理,而等到这些情绪都逐渐消失过后就会被内心的后悔恐惧所代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