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关于童年的古诗《牧童》和《舟过安仁》
2、回顾上节课概括课文的四件有趣事情
二、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1、大家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最深刻的事情用笔划一划,然后再旁边用简
单的一两句话写下你为什么觉得有趣?
2、品读“学骆驼咀嚼”
①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学生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②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
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虽然骆驼长得丑但是,作者对于骆驼是讨厌还是喜欢?
③那想想在您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那些经历又让你看呆了,也跟着做起来的呢?
④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⑤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过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3、“讨论铃铛的问题”
①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还有哪些事你还会觉得有意思?
②当林海音问起的时候,爸爸的理解和她的理解一样吗?
③分角色朗读爸爸(第七自然段)和作者的想法(第八自然段)
④那爸爸和作者的想法,你们赞成谁的想法?
⑤对于作者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爸爸是怎么作答的
齐读第九自然段
⑥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
回答?
⑦请想一想,当四十二岁的林海音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你觉得她还同意
当年的想法吗?
⑧齐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
4、品读“替骆驼剪毛”这件事
①还有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很深?
②你从中这件事可以看出了林海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什么?
看见骆驼那肚皮底下长长的毛,她就觉得──
③大家想,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想给骆驼剪剪不整齐的毛吗?
④这种想法她已经不再有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
再读一读这段话。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
5、品读“追问骆驼去处”这件事
①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做了,给骆驼剪毛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
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事?。
②分角色朗读作者和妈妈的对话。
③从“总是问,总是问”可以感觉到林海音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林海音要问骆驼的去处呢?
④大家小时候有没有也问过爸爸妈妈一些奇怪的问题呢?
⑤那么长大后的林海音会不会再问夏天骆驼的去处呢?
四、回味童年
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
这种感伤是那么淡,那么轻,就像一缕烟,流
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什么?(怀念童年)
齐读: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五、拓展阅读,
1、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
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
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
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
2、本节课的结尾,和大家共同来分享这首诗《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