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昭君出塞1

昭君出塞1

王昭君对中国农耕、游牧两大经济区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昭君出塞带去了大量的物资和工匠等人员,相传她带去了五谷种子,把中原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塞外;她还给塞外人民带去了医药技术;她发明了“昭君套”等新式服装;甚至匈奴妇女用胭脂化妆的技术相传也是昭君传授的。

所以昭君在匈奴人民心目中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幸福女神。

以昭君为代表的和亲也让匈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汉地的铁器、铜器、陶器、增絮、金银和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大量流入匈奴。

同时汉也得到了迫切需要的牲畜、畜产品和狩猎产品。

使双方的经济达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

不但与匈奴单于、贵族相处和谐,而且还获得了匈奴人民的高度尊敬,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同学们,在梁朝吴均的《西京杂记》里,讲了一个故事。

其梗概为汉元帝后宫有许多美女,元帝常常难以选择。

后来汉元帝让宫廷一个画师叫毛延寿的为每一个美女画像,以便按图索骥召见。

许多宫人为了见上皇帝一面,向毛延寿行贿,希望毛延寿笔下添花。

一个叫王昭君的宫人自恃貌美,不肯向毛延寿行贿。

因此被画得丑陋不堪。

自然,王昭君也不得元帝召见。

后匈奴派人到汉朝求亲,元帝决定王昭君出塞。

在王昭君出宫前,元帝才见到了真正的王昭君,追悔莫及,一气之下杀了毛延寿。

后来,毛延寿被看作是心地邪恶奸侫之徒。

后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以此为题编成戏剧《汉宫秋》。

那么,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及现代民族关系中占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后,我想会对你有所启发的。

[导入语例示四]同学们,我们先听一首乐曲(教师放《昭君怨》)(过程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古典名曲《昭君怨》,这首曲子表现的是汉代宫女王昭君和亲的心情。

昭君出塞以后,山高水远,南望故土方向,心情忧郁哀伤。

曲子分为“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等段落。

描写王昭君被迫入宫,又被迫远嫁,后化为飞鸟,奔向云中的悲惨遭遇。

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昭君出塞?在学完本课后,我们会受到启发的。

[板书]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的兴起[教师讲解]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商代时称鬼方,西周时称狁(xiàn yùn),战国时称匈奴(或胡)。

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

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

父亲死了,异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

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

春秋时期,匈奴开始使用铜器,到战国中期,匈奴逐步强盛起来,并不断向南扩张。

当时的秦、赵、燕三国都曾筑长城抵御。

大约在秦灭六国之际,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国家,自称单于。

头曼建国后,多次南侵,掠夺财富和牲畜。

并占据了河南地。

当时,为消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朝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时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学生回答]秦朝建立后,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边匈奴的进扰,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

他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

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来阻挡匈奴的南下。

[教师讲解]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头曼单于被其子冒顿射杀,冒顿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副板书),并开始实行世袭制度。

势力迅速强大起来。

打败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数民族,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方、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

拥有骑兵30万,兵强马壮。

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板书]2.统一蒙古草原[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看一下第一子目里的小字内容,思考:冒顿为什么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看书]……[学生回答]冒顿励精图治,严格治军。

他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听从指挥的骑兵队伍,逐渐征服了周围的游牧民族。

统一了蒙古草原。

[教师引导]再看第二段大字内容,回答第二问。

[学生看书]……[学生回答]统一使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起来,畜牧业兴旺发达。

冶铸业也发展起来,铁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

在同中原的交往中,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教师讲解]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它的出现,结束了我国北方有史以来上百个游牧集团互不相属的长期的分散局面,实现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统一,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全中国创造了条件。

强大的匈奴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北方地区畜牧业经济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交往中,有力地以畜力和皮毛产品支援了中原地区农业和的手工业的经济的发展。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我刚才讲到的匈奴统一蒙古草原的意义和你们看书的内容,回答“动脑筋”下的问题: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在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学生回答]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匈奴族。

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的贡献有:开发了祖国的北疆地区,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匈奴族与汉族间的密切交往,共同缔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

(此问题可在教师逐步引导下完成。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讲到的“匈奴势力的壮大”。

[板书]3.匈奴势力的壮大[教师过渡]冒顿单于在秦末汉初,抓住中原发生战乱,无力顾及北方边境的时机,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且继续南下。

自此,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开始。

[板书]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汉高祖到汉景帝时的“和亲”政策[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第二子目里第一段小字内容,了解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

[学生看书]……[教师提问]西汉初年,汉朝为什么要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学生回答]限于国力。

[教师引导]能结合前边学过的内容具体一点吗?[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过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谷物奇缺,物价昂贵,再加上诸侯王割地称雄,没有力量抵御匈奴的进攻。

[教师提问]“和亲”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和亲”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

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

[教师提问]这种“和亲”政策是否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下的作用?[学生回答]没有,在“和亲”政策下,匈奴依然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着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教师引导]那么,汉朝实行的“和亲”政策是否完全失败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和亲”政策?请同学们先记住这两个问题。

[教师讲解]公元前201年秋,匈奴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驻守马邑的韩王信投降了匈奴。

接着,冒顿又继续南下,兵至晋阳(今太原市西南)。

公元前200年冬天,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抵御匈奴南下。

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之久。

汉高祖用陈平计,使人暗中以厚礼贿赂冒顿的妻子,才得以脱险。

刘邦战败之后,遣使到匈奴结和亲之约。

同学们刚才回答了,“和亲”即以宗室公主嫁给单于,并赠给金钱、絮、缯、酒、米、食物等,以换取边境的安宁。

对西汉王朝来说,这是一种不得已的政策。

由于汉初社会秩序尚待恢复,无力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

因而“和亲”政策从高祖起,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维持六七十年的时间。

这期间,汉前后嫁出七个公主,糜费了无数钱财,但匈奴南下侵扰始终没有停止过。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和亲”政策的实行,毕竟避免了汉与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为中原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

这六七十年里,双方的关系还是比较缓和的。

这为汉以后进行大规模的反击赢得了准备的时间,文景之时,采取移民实边,鼓励养马,在长城沿线囤积军粮,驯练骑兵等措施的采取,就是为反击匈奴作准备的。

[教师小结]现在再来看前边我们提出的对“和亲”政策的评价问题,应该明白了吧!正因为有了这六七十年的准备,才有了我们将要学习到的汉武帝时大破匈奴。

[板书]2.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看课本上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内容。

[学生看书]……[教师提问]请大家把看过的内容简单复述一次。

[学生回答]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教师讲解](结合“西汉与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战役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沿黄河北岸前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了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获全胜,并攻到祁连山,再次大破匈奴军,俘虏3万多人,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

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军,深入到漠北作战,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

卫青北进千余里,霍去病深入2000余里,使匈奴主力全部被歼。

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无力大举南下,再也无力与汉对抗。

西汉北部边界的危险彻底解除。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讲了汉武帝时在军事上取得了反击匈奴的重大胜利。

那我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权力,先是推行“推恩令”即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给子弟,使王国封地变小,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紧接着找借口剥夺王国封号,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颁行五铢钱,并实行盐铁官营,抑制商人势力发展。

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教师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四方面引导学生回答。

回答过程中允许学生翻书。

)[教师总结]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把这个内容再梳理一下,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显示]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政治方面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王国势力经济方面统一货币,盐铁官营,重农抑商军事方面反击匈奴,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统一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后“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说一下在分析汉武帝前后西汉在对待匈奴不同政策的原因上,谁说的更有道理?[学生回答]……[教师分析]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

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

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