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当中,常规的方法是教师手把手地灌输知识内容,学生依样画瓢似地囫囵吞下这些硬灌进来的内容。
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当然是要被淘汰了。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鉴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
其方法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具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
这种教学法,特别适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1、首先要确定好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是发展性的教学,因而我们的课堂应是自主学习的课堂。
由此决定的任务的提出,应是由师生共同讨论或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提出,这样,任务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要。
这种教学才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才能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
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能丰富自身的知识。
2、注意要分析任务,这是任务能否正确执行的前提。
任务设计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否则又进入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了。
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
提出的问题,最好是由学生提出,由教师适当启发和引导。
而这些问题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也正是教师要求学生去解决的。
例如,在学习使用"画图"这个应用程序时,教师先由学生来决定画什么内容;若学生决定画一幅田园风光图,那再进一步让学生来设计这幅图画中应该有哪些内容;学生设计画中有农庄、夕阳、彩霞、树、小河、青草、牛等等。
这样,让学生来设计、分析好这幅田园风光图,因为这是自己设计的,因而学生都表现得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3、接着就是完成任务,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
问题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过程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选围绕任务展开,查阅资料,尝试探索。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更要鼓励互相合作,共同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样以画田园风光图为例,对于农庄这一图案,就涉及了如何画圆角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如何倒颜色,画瓦砖;对于太阳、树、牛这些图案,就涉及如何导入图片,并如何对图片进行大小、位置的调整;对彩云这个图案,又涉及到如何将在WORD 中编辑好的图片剪切过来。
除了这些操作知识以外,还有其他的很多操作,都是需要学生去处理,去解决的。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先去查有关的资料、书籍,当然,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反正,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学生通过操作,能够画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4、要注重及时交流,这是学生知识的提高阶段。
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讨论并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和评价。
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学生完成了田园风光图后,教师选出三、四幅作品,由大家一起来评论,说出可圈可点之处,并由学生本人来说明画这幅的意图及本人的操作重点。
另外,其他学生对这幅的操作有何疑问之处,也可提出来,由画图本人来答疑。
最后,由教师指出这幅图中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之处。
经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学生"茅塞顿开"。
现在,再以“虚拟购机"为任务来探讨任务驱动教学的实现。
(一)前期准备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报纸、期刊等媒体收集资料,制作成有关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内容的"硬件DIY"、"评测与导购"等内容的网站,同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提供几个相关的参考网站,供学生查阅。
但不提供所要的全部资料。
(二)活动过程1、布置任务(1)教师向学生布置虚拟购机的任务,并提醒买计算机前后要考虑的问题。
(2)说明"虚拟购机"任务的要求:以组为单位,7天完成,将机器配置及选择理由制作成演示文稿。
2、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学生以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组,每个组推荐一名同学为组长。
根据计算机用途和有限的奖金,讨论买一种什么配置的机器,然后进行分工并制定小组的购机活动计划。
3、搜集信息,调研市场(1)学生通过网络访问网站,从"硬件DIY"、"评测与导购"中了解硬件的性能指标、结构和如何选购等方面的常识。
(2)通过网络及期刊等学习相关知识,掌握市场行情。
4、分析信息,确定配置学生在了解市场行情的过程中,搜索到大量信息,一种配置有不同的品牌、性能和价格。
学生面对大量信息,根据需要对它们的性能、价格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比较满意的2-3种产品,然后拿到小组里讨论,最后确定本组机器的配置。
5、制作演示文稿"虚拟购机"要求每个小组将本组所选择机器配置及其理由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这样要求学生掌握PowerPoint制作文稿知识,于是产生了新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6、交流(1)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演示文稿,讲解机器配置,其他小组同学针对这个组的机器配置提出不同建议,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2)同学们畅谈完成"虚拟购机"任务的各种收获和体会。
(3)教师总结并提出希望。
首先肯定学生的成绩,对某些问题提出个人意见,并从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进行正确引导,而后提出期望,建议将演示文稿存成超文本格式,发布在校园网上供其他同学借鉴。
这样,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改变了知识的传输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静态的教学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尤其重视个性化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和创新的机会。
对中小学课程整合的思考---课程整合的技术环境的层次性(一)课程整合必须依托相应的信息技术环境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狭义的信息技术指“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数字技术”。
广义的信息技术指传播信息的有关技术,除网络技术以外,还包括视音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主要分三种媒体类别:1.常规的视听技术媒体:如电视机、VCD、DVD、MP3、录音机、投影仪、电影等;2.计算机媒体:主要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载体和标志的多媒体技术;3.技术媒体:包括校园网、校际网和互联网等。
当前,学术界比较强调用狭义的概念,认为课程整合只有依托“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才能开展。
对此,在基层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尤其在计算机及网络条件不是很完善的农村中小学和西部地区,甚至具备一定数字化条件的学校都觉得,整合的历程城乡有别、国内国外有别、大学和中小学有别,如果把整合的“门槛”筑得这样高,搞课程整合就变成了“贵族项目”,是可望而不可即地“画饼”。
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某些具体技术还不成熟,资源不配套,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加之当前教育“一费制”的改革,直接制约了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广度和速度。
因此,对于数字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整合,零零星星搞点试验可以,真正要普及和推广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课程整合应该在不同的技术层面推进出发,在起步阶段用广义的信息技术来定位课程整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一是符合课改精神。
“信息技术不是精英技术,而是大众技术”,课程整合也不是只在少数学校、少数学生中才能开展的“精英教育”。
新课程改革以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理念,应该让广大学生受惠于信息技术,让广大学校践行课程整合;其次,把课程整合概念的外延扩大一点,既有利于承袭历史,又有利于中小学解放思想,拓展思维,大胆实践,不至于在“是不是在搞整合”等一些概念问题上争论不休,左右为难。
整合的形式和手段可以是很多的,如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种模式中的“上盘”(建光盘播放点)、“上星”(建KU波段地面卫星接受站)、“上网”(建农村初中计算机教室)也好,“非典”时期北京曾兴起的“空中课堂”“课堂在线”也好,都是整合教学,其实,常规媒体技术在广大中小学教学中用得是较为普遍的(先进国家用得也很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生命力;第三,强调用广义的信息技术来定位课程整合并不是抱残守缺。
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整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应用的难点,我们必须关注“以数字技术为新动力”的信息技术。
(三)课程整合有物化环境,也有人文环境实施课程整合还有个管理环境、人文环境匹配的问题。
计算机是机器,它的功能很强,但能发挥到多大程度,却决定于用计算机的人的水平。
技术环境只是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认为不用技术也能整合,这是误解,认为一用技术就能整合成功,这同样是误解。
其次,课程整合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改革行为,改革是要付出代价和努力的,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
应允许尝试和失败,先求鼓励大家“好用”,再求“用好”;先求量变,再求质变;先是“凑合”,再是“结合”,最后达到“整合”“融合”。
提高整合的水平和质量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整合能力的提高是渐进的,学生信息技能的提高也是渐进的。
着眼点要高,着力点要实,问题要研究,积极性要保护。
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行动收获习惯;习惯收获性格;性格收获命运。
习惯,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
道德行为经过反复实践,养成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一旦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一个人受益终生。
这些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三方密切配合,积极努力才能达成。
而最重要的是学校和家庭教育。
怎样才能更好地养成习惯呢?作为老师和家长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作一探讨:一、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叶老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
“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终身受其益,坏习惯终身受其累”。
古代著名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良好的习惯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