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务产业化是指服务生产“工业化”.
2.服务业形成的标志
第一,服务劳动职业化。
第二,服务部门独立化。
第三,服务部门门类多样化。
3.服务业形成的条件
第一,整个社会的物质产品生产力达到了出现剩余产品的水平。
第二、服务部门独立化产生正的效率效应。
第三、整个经济对服务产品的需求经常化、规模化。
4.配第——克拉克定理:一个国家内从事三个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变动,农业劳动力急剧下降,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比重与经济增长同步,但通常在接近40%时便稳定下来,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则不断增长。
5.消费者服务:即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的服务:从服务生产部门的产业分类角度看,消费者服务十分复杂,覆盖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而鉴别消费者服务的最有效办法,是观察个人和家庭的需求或支出方向。
生产者服务:生产者在市场上购买的被企业用作与其他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中间服务,典型的生产者服务是企业服务。
分销服务:消费者和生产者为获得商品或供应商品而必须购买的服务。
社会服务: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
6.为什么服务产品效用与物质产品效用具有性质上的同一性?
一、服务产品与物质产品同样具有可消费性
二、服务产品与物质产品同样构成社会财富
三、服务产品与物质产品同样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
7.服务产品的外在特征
(一)无形性
服务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
物质产品的空间形态是确定的、直接可视的、有形的,物质商品的生产、供应和消费伴随着它的空间形态而产生、移动和消失。
人们通常可以根据物质产品的空间形态直接判断它的价值和价格。
而服务产品是没有空间形态的,它是无形的、不可视的。
一方面,服务提供者通常无法向顾客介绍空间形态上的服务样品。
另一方面,服务消费者在购买服务之前往往无法感知服务,在购买之后也只能感知服务的结果而不是服务本身。
(二)非储存性
物质产品在生产出来之后和进入消费之前这段时间可以处于被储存的状态,储存时间可长可短。
比如当月生产下月销售。
而服务是一种活动,服务产品的价值是活动形式的使用价值,它一旦被生产了,事实上消费也同时开始了,也就是它不可能被处于库存状态。
如果服务没有被使用,那它就不被生产。
可以想象,服务产品没有生产过剩,过剩只会是服务的供给条件或能力,比如开着餐厅无人光顾,飞机或电影院虚位以待。
只有服务供给过剩而没有服务产品过剩的问题。
没有囤积居奇,却有待价而沽。
(三)非移动性
物质商品的移动性就是指其可运输性。
比如从工序的上一环节移动到下一环节,从车间出厂,甚至被运往国外。
而服务是无形的,没有物质空间形态就不能被运输和移动。
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通常是同时发生。
物质产品一旦进入市场体系或流通过程便成为感性上独立的交易对象,生产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同它分割开来。
相反,服务要么同其提供来源不可分割,要么同消费者不可分割。
这样的不可分割性一般要求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购买者不能与服务在时间或空间上分割。
服务具有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同一性。
当然,在通信发达的今天,有些服务的生
产和消费可不同时或不同地发生。
比如银行的异地结算,远程教育等,但它们只是服务的少数。
(四)强异质性
物质商品的消费效果和品质通常是均质的,而同一种服务的消费效果和品质往往存在显著差异。
8.寻找性特征:指顾客在购买之前就能够确认其产品属性的特征。
经验性特征:指那些只有在购买之后或在消费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产品属性的特征。
信任性特征:指那些即使在购买和消费之后也很难真正做出评价其属性的特征。
9.服务产品的市场特征
一、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关于产品品质的信息不对称
二、服务市场的价格竞争具有低效性
三、一部分服务部门的自然垄断
10.服务产品具有价值的原因
一、服务劳动的凝结性
二、服务劳动的社会性
三、服务劳动的抽象等同性
11.服务产品价值量的决定
一、重复生产型服务产品的价值量决定:
可重复型服务产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二、不可重复生产型服务产品的价值量决定:
创新型服务产品是不可重复生产的服务产品。
12.《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服务贸易的定义
(a)自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跨境提供)
(b)一成员境内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
(c)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商业存在)(d)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的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
(自然人流动)
13.服务产品特征制约的服务贸易特征
一、交易标的的无形性
二、交易过程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同步性
三、交易标的与交易者的不可分离性和交易主体地位的双重性
14.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表现
一、服务产品进出口的非海关控制性
二、国际服务贸易保护方式更具刚性和隐蔽性
三、服务贸易的惯例、约束具有相对的灵活性
四、国际服务贸易对要素移动和服务机构境外设置的更多依赖性
五、国际服务贸易的营销管理具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六、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具有高度垄断性
15.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国际服务贸易动因解释性的讨论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邓宁1977年提出了折衷理论。
他认为光有企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两个变量是不足以解释FDI 的,必须纳入区位优势的分析思路。
区位优势是东道国所有,不是投资国所有的。
决定是否对一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标准有以下五种。
一是市场因素(比如市场规模、市场增长、确保或扩大市场份额、与消费者保持密切联系、打破现有市场划分等);
二是出口障碍因素(包括关税、配额及法规等产品进入障碍等);
三是成本因素(比如劳动力成本低廉、运输成本低廉、通讯成本低廉、接近原料来源及原料成本低廉以及基础实施成本低廉等);
四是投资环境因素(比如政治稳定性、所有权限制、外汇和汇率制度以及汇率稳定性,还有税收制度等等);
五是其他因素。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要旨是,产品的不同生命阶段所需要密集投入的要素是不同的,在一产品生命周期中,最初的密集要素是创新技术,是研发能力,之后是资本密集,最后是劳动密集。
因此决定了生产的不同阶段成本和区位的选择。
到产品结束了创新垄断阶段而到了成熟阶段后,出口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甚至加上进口国关税逐渐接近并超过进口国市场的预期成本,成本竞争开始了,因此创新国的生产者需要FDI了。
而到了产品进入标准化后,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尽除,生产和装配逐渐转移到劳动力要素丰裕的发展中国家,创新国成为这种产品的进口国。
16.Gats一般义务和纪律
第二条最惠国待遇
第三条透明度
第四条发展中国家的更多参与
第五条经济一体化
第六条国内法规
第七条承认
第八条垄断和专营服务提供者
第九条商业惯例
第十条紧急保障措施
第十一条支付和转移
第十二条保障收支平衡的限制
第十三条政府采购
第十四条一般例外
第十五条补贴
17.《服务贸易总协定》的重要意义
一、GATS是国际服务贸易迈向自由化的重要里程碑
二、GATS对发展中国家给予了适当的照顾
三、GATS有利于促进各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18.服务贸易保护政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需要
二、维护国家政治、文化独立和安全的需要
三、避免或缓和国家间服务业水平过大差异导致负面影响的需要
19.服务贸易进入壁垒措施
服务贸易壁垒一般有两种分类:
(一)把服务贸易模式与影响服务提供和消费的壁垒结合起来,服务贸易壁垒分为4种形式:产品移动壁垒:即限制服务产品移动,包括数量限制、当地成分要求、补贴、国家垄断、政府采购、歧视性技术标准、税收制度与落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
资本移动壁垒:主要形式有外汇管制、浮动汇率和对投资收益汇出的限制等。
人员移动壁垒:包括各种形式的移民限制与繁琐的出入境手续等
开业权壁垒:禁止外国服务提供商进入某些行业或地区设立机构和提供服务,或者政府对某些行业实行垄断,或者禁止外国服务人员进入本国从事服务工作,直到东道国所有权占有百分比的规定等。
(二)按照乌拉圭回合谈判采纳的方案进行分类,服务贸易壁垒可分为影响市场准入的措施与影响国民待遇的措施。
20.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
一、起步晚,增速快
二、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三、服务贸易要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存在巨额的贸易逆差。
四、以传统服务行业为主体
五、出口市场多元化分布,进口市场比较集中
六、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21.其他国家服务贸易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一、物质产品生产的发展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
二、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对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不可忽缺。
三、着力扶持与发展现代服务业。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