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士论文“创新”的几点认识
――饶会林专题报告摘要
博士论文的精髓或灵魂是其所必备的创新内容。
任何"创新",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完善、改进。
它需要人的主观创造性的发挥,特别需要有非臆想的科学创新的主观条件和科学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一、创新是发展,是继承之后的发展。
也就是说,创新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它有区别于"旧",又离不开"旧"。
创新要有坚实基础,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浪漫主义地张开"自由思维"的翅膀进行艺术畅想,不是随意的"改动"和"变动",也不是积木式的拼凑、无序的堆积或巧施粉黛的玩偶。
幻想可以是科学的先导,但它本身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创新。
创新有其严格的质的规定性;它的契机是社会需要和理论的演进,它的本质特征是发展、完善、前进,它的作用是具有实在的公认的"
有益性"。
论文的创新要求作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要博学多闻,厚积而薄发;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自己理解了和消化了的底蕴较深的东西,而不是牵强附会的,想当然的,以故做深奥掩盖其浅薄的东西。
经济论文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良好修养,通晓与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进展现状,并要有成就和不足两方面的科学分析,要真实可靠,基本全面。
要善于发现问题,但指疵批瑕要有实据,要恰当,要有根据地发挥,不要主观臆断。
在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
踩着前人的肩膀前进",是"踩石过河",但千万不要踩空。
二、创新是质量的提高和完善。
也就是说,创新成果要有超出前人的新的质量,要从比较分析中阐明新质的研究存在及其价值。
要有充分论证,即要有"引经据典"的规范分析,也要有联系实际和历史的实证分析,二者都要有翔实的资料作为基础和支撑,不能以"我认为"做结论。
就整体而言,任何创新也只是一种"更新",即对"旧质"的部分提高和完善,而不是抛弃,否定一切的"全新"。
从发展长河看,新质的产生往往是一个渐变过程,是连续地"集少成多"。
不要刻意追求"一鸣惊人",不要"标新立异"为出发点:二者都只能是出乎研究者意外的客观效果,如果它确实出现和存在的话。
一般的"不同"观点,特别是从空洞头脑中硬"挤"出来的,刻意追求出来的"与众不同"的观点,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创新观点。
不是凡是"新"的就是好的。
要注意,有些错误的理论观点、似是而非的观点和倒退的观点,往往也会采取某种"新"的形式。
审查博士论文要有两道起码的防线:明显违背当代社会公认的科学理论和法则的杜撰的见解不能放行;虽较正确,但已落后于当代社会早已处于前沿地位的科学成果的观点,(如"586"已经问世,而以"286"、"386"充当博士论文)不能通过,二者都应从论文中剔除。
三、创新是水到渠成的功夫。
创新是人的思想"火花",是个人内在创作冲动使然,是日积月累的知识财富的喷泉及其外溢与自然流淌。
它是"不吐不快"的理智与感情综合作用的产物。
崇高的理想、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创新冲动的最佳的动力。
因而,远离名利场,不受私欲干扰,应是人的科学创新行为的最佳境界。
它与"找冷门"、"看风向"、"走捷径"、"出风头"的创新动机与行为是根本不同的。
"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仍无所获,是创新条件仍不具备、不成熟的表现,这时候千万不要为难自己。
为了保证博士论文的质量,必须考察论文形成的过程:主题的确定是否有阶段性成果的支撑;是否有必要的和充分资料积累,是否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深刻感受;写作过程中,是朝三暮四,摇摆不定,甚至屡屡更换题目,还是一心一意,刻意求真,始终不渝。
四、创新是艰苦劳动的成果。
创新是思想的飞跃,是对科学险阻的"攻关战"。
创新的成果是磨砺之后的剑锋,是苦寒过后的梅香。
垂手可得的、俯拾即是的东西,往往没有什么价值,也不应扣一个"创新成果"的大帽子。
任何真正创新成果都会自然光彩夺目,任何人都可以感知和辨认,它不需要包装。
经过包装的成果,往往货不真、价不实。
明摆着的前人成果和约定俗成的观点不用,独出心裁指猫为狗,或指狗为猫,是创新的杂耍和滑稽剧。
摆花架子,故作姿态,添水刷色,硬撑门面是创新大忌,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浅尝辄止,听不进批评意见,是创新成功的大敌。
急功近利,见异思迁,是失败的根源。
博士论文的创作期一般规定为两年这是共同经验的总结。
这是博士生治学道路上最后拼搏冲刺关键的两年,应该加以牢牢把握。
珍惜光阴,充分利用好时间。
五、论文创新的技巧也很重要
1、扬长避短与取长补短相结合。
选题的方向、内容和目标要与自己的长处和强项相适应;仍然有不足的知识面要填平补齐;要在通晓城市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很好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加强自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逻辑性、准确性和体系的完整。
概念、定义要清晰,推理、判断要准确,观点要明确,结构要合理,段落要分明,章节要有内在的有机联系。
尽量精炼,减少"水份",压缩"泡沫",杜绝"笔误",规范注释。
防止因辞害义,词义相悖。
不要"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不能有自相矛盾的提法和观点。
不能只开"中药铺",罗列他人观点,没有综合分析和比较分析,没有自己的观点,不知所云。
要特别注意长篇论文与教材讲义在写作上的区别,论述、论证与讲述、叙述的区别。
文字表达要完善、流畅,要有新鲜感和可读性。
要把晦涩难懂的语句与文理的深刻性区别开来。
深入浅出才是文字的上乘功夫。
3.针对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文章总是有感而发,总是有"对立面",有"争论"。
提出问题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平等讨论,留有余地,以理服人,切忌以偏概全,盛气凌人,以真理化身自居。
凡是创新皆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意义。
而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要高度重视论文理论观点的实践意义,不要为理论而理论,不要无的放矢。
要重视对策性意见的政策性、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要搞好调查研究,积极征求和重视实际工作者的意见。
适当的模型的建立与模拟经济运行的研究是经济学创新立论是否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