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创新思维论文模板

大学生创新思维论文模板

论我校办学特色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天津市,邮政编码:300222,Email:内容摘要: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们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在当今时代激烈的竞争中,创新能力显得犹为重要。

我校正是采取了以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特色办学,在同等院校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办学特色;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1.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翻开人类历史的漫长画卷,我们不难发现,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依赖于人类认识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历次重大科学发现所引起的技术突破,都引发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深刻变革。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

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创新能力不仅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而且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

在这样一个时代,社会财富向拥有知识和信息的国家和地区聚集,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新知识、新信息,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思维创新来推动实践创新,从而实现突破性的发展。

可见创新能力是人们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创新能力显得犹为重要。

我们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勇于和善于创新,就一定能够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但这种能力的培养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与磨练,尤其是在学生时代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发展。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

在学校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各学科的学习来获得各种知识、培养各种能力。

如果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在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尤其是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行教育培养。

因而在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显得更为重要。

我校正是顺应时代要求,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独树一帜,这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

2.我校另辟蹊径的办学特色有资料表明,我国现有8000多万技术工人,但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3.5%,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

更为严重的是,担当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重任的职业院校中,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仅占4%,而被誉为“上台能讲授理论,下台能指导实践”的“一体化”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顺应时代的要求,大力培养稀缺人才。

从2000年始,我校从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开始了培养“本科+技师、“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新探索。

学校在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环节基础上增加了“实训”环节,不但赋予实践教学以前所未有的比重,而且改变过去比较孤立地重视实践教学和各行其是的教学状态,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的大系统之中,形成了理论、实验、实训、设计“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四项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整体功能。

电子系学生何锦荣就是“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受益者。

他在实验室里接触了高频信号发生器、电感测量仪等高精尖设备后,对此产生兴趣,在实训时自己设计制造出单工无线呼叫系统,并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他谈起“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时感受颇深:“这样的教学模式能让我们从实验中产生兴趣,再带着问题学习理论,做实验充实理论,通过实训提高技能,最后在毕业设计中提升综合设计能力,完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达到学习的质的飞跃”。

2.1课内外实践平台学校先后购置了两亿多元的先进教学设备,建设了数控、自动化、电子、汽车等一大批专业的实训实验基地,并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先进生产环境保持一致,为学生学习和训练创造仿真的企业环境。

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工程实训中心)和实训中心11个、各类实训实验室150个、创新实践基地5个,拥有2.29亿元的先进实验、实训设备。

这为我校特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同时,学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全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预约使用实验室,自己选做课题。

我校学生近年来在全国、全市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数以百计,许多创新性想法都是在良好的实训实验环境中萌芽的。

我校还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培养行动计划”,开展以学生自主设计、制作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创新实践活动与技能训练、毕业设计和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

我校“电子工程师摇篮”、“机器人俱乐部”、“众乘汽车俱乐部”等众多开放性实践基地和科技社团,使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空前普及。

仅“大学生电子创新协会”就吸收了电子系的1400余名学生,会员占学生总数的70%。

2.2特色教师队伍近年来,我校努力建设了一支以专业技能见长的特色师资队伍。

根据学校教学特色发展的需要,引进了具有技师以上水平的实训教师20多人,并拥有一支由知名技能专家组成的外聘专家队伍。

如: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李津来、李刚,全国奥林匹克技能大赛命题专家、评委孙凤金,全国青年职工技能大赛钳工组裁判长刘介臣等。

同时,要求专家长期参与指导实训教学,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我校要求教师参加技术技能培训和申报职业技能鉴定,许多教授、副教授和讲师都取得了高级技师、技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在机械工程系等系级教学单位中,“一体化双师型”特色教师的比例已占56%。

在实训教师中,目前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更是高达78%。

2.3实践与创新的成果我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新模式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05年,“本科+技师”教学成果荣获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而这一成果更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终于有了规模化培养出来的科班出身的“双师型”师资。

所以我校有许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连年被知名企业和高职院校抢先签约甚至预定。

3.深入创新,特色办学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所谓理论创新,就是要总结实践新经验,借鉴他人的优秀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所谓制度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适合发展我校特色办学要求的体制。

所谓科技创新,就是加强基础科学和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进技术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所谓文化创新,就是着眼于高校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校园优秀文化,汲取各高校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我校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我校文化,从而为我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就以上几种创新的关系看,它们无不是与思维的创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实践是创新的唯一源泉和根本动力,也是检验创新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因此,我们总是强调,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和在实践中丰富、发展的理论。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实践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3.1创新精神的培养3.1.1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鼓励学生努力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获取自己所需的各学科的课内课外知识,充实自己、培养兴趣,要是学生相信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创新能力,都有可能具备在现在或将来的学习工作中创新并取得成就,如爱因斯坦小时并非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甚至连一个板凳都做不好,但却成为一个大科学家。

爱迪生尽管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有很多重大的发明。

3.1.2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要教育学生世间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毫不思考的接受一切,不要屈从于权威,要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扬弃”。

如果马克思没有怀疑一切的精神,就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

如果爱因斯坦不敢打破牛顿的权威就不会有相对论的产生。

而现在又有人对爱因斯坦的理论提出疑问,而这正证明着历史的进步。

胡适曾提出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八个字,也就是说提出假设要大胆,验证假设要小心,对于学生也要培养这样的精神。

3.1.3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有的时候人们会对有些问题提出疑问,但由于各种原因却不一定敢于创新。

有些人人为创新是大人物或权威们所做的事情或者创新所涉及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如此又无人改变,是书本教材中的知识,是某些权威的著作,是某些领导的讲话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等。

但这些并不能表明这些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绝对正确性。

创新意味着进步,社会的进步正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发展的,每个人都要敢于作第一个吃螃蟹、吃西红柿的人。

3.2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反映,需要对许多方面和能力进行训练培养才能最终具备创新能力。

3.3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在各种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的思维,它既包括形象思维又包括抽象思维,有直觉思维也有批判思维,有集中思维也有发散思维。

这些思维方式的有机组合就形成了各种水平的创新思维。

在学科教学中要联系学科实际培养学生的相关思维,突出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优势。

3.4各种能力的培养由于创新能力是以多种能力为基础的,且与创新能力相关的能力有很多种,因而必须对相关的各种能力进行培养训练。

这些相关能力中较重要的有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和知觉能力等。

这些能力也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培养或应用的一些能力,他们既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目的,也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较高能力才可能形成较高的创新能力。

实际上很多教师在培养这些能力方面都有很多的经验,甚至形成一些模式。

3.5创新方法的指导创新方法是获得创新能力的必要因素。

掌握了有效的创新方法才会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并使之得以发挥。

3.5.1启迪,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愿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愿望,一旦学生产生了创新的愿望,把要解决的问题当作创新的目标时,大脑就会建立起一个相对的“优势灶”。

这时人的神经系统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增强,更易刺激“兴奋灶”从而导致新观念,新思想的萌生。

要对有待创新的事物抱有追求,怀有强烈愿望还需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对创新目标明确,愿望强烈,才能激发自己的创新热情。

如学生就自己在日常学科学习中遇到的学习方法的问题确立解决目标进行创新,可能就会产生新的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