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 A 试题 班级 姓 学号 第 1 页2013~2014学年春季学期大学化学A 期末考试试题(A 卷)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反应C(s)+O 2(g)→CO 2(g)的Δr H m Θ<0,欲增加正反应速率,下列措施肯定无用的是 ( )A.增加O 2的分压B.升温C.加催化剂D.减少CO 2的分压2.298K 下,对参考态元素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Δf H m Θ≠0,Δf G m Θ=0,S m Θ=0 B.Δf H m Θ≠0,Δf G m Θ≠0,S m Θ≠0 C.Δf H m Θ=0,Δf G m Θ=0,S m Θ≠0 D.Δf H m Θ=0,Δf G m Θ=0,S m Θ=03. 若升高温度后,反应的K Θ值升高,则此反应 ( )A. Δr H m Θ>0B. Δr H m Θ<0C. Δr S m Θ>0 D. Δr S m Θ<04. 298K ,下列反应的Δr G m Θ等于AgCl(s)的Δf G m Θ的为 ( )A. 2Ag(s)+Cl 2(g) ═ 2AgCl(s)B. Ag(s)+ 1/2Cl 2(g) ═ AgCl(s)C. Ag(s)+ Cl(g) ═ AgCl(s)D.Ag + (aq)+(aq)+Cl -(aq) ═AgCl(s) 5. 下列过程中,ΔG =0的是 ( ) A. 氨在水中解离达平衡 B.理想气体向真空膨胀 C.乙醇溶于水 D.炸药爆炸6. 升高温度,可增加反应速度,主要因为 ( ) A.增加了分子总数 B.增加了活化分子百分数 C.降低了活化能 D.促进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7. 碳燃烧反应为基元反应,其方程式为C (s)+O 2 (g)→CO 2 (g)则其反应速率方程式为( )A. υ=kc (C)c (CO 2)B.υ=kc (O 2)c (CO 2)C. υ=kc (CO 2)D.υ=kc (O 2)8.0.10 mol·kg-1 NaCl、MgCl2、乙二醇和醋酸溶液中,沸点最高的是()A. 乙二醇溶液B.NaCl溶液C.MgCl2溶液D. 醋酸溶液9. 反应CO 2(g) + H2(g) CO(g) + H2O(g) 在1260 K时的= 1.6。
若在此温度下系统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力为p(CO2) = p(H2) = 2.0×102 kPa,p(CO) = p(H2O) = 1.0×102 kPa,则反应进行的方向为()A. 正向进行B. 逆向进行C. 处于平衡D. 无法判断10.配制pH=5.0的缓冲溶液,选用最佳缓冲对为()A. HAc–NaAc,p KΘ(HAc)=4.75B. HNO2–NaNO2,p KΘ(HNO2)=3.37C. HCN–NaCN,p KΘ(HCN)= 7.75D. NH3⋅H2O–NH4Cl,p KΘ(NH3⋅H2O)=4.7511.已知(Cu2+/Cu) = 0.34 V,(I2/I-) = 0.535 V,(Fe3+/Fe2+) = 0.77 V,(Sn4+/Sn2+) = 0.15 V。
则在标准状态时,上述4个电对中最强的氧化剂和最强的还原剂分别是( )A.Sn2+,Fe2+B.I2,CuC.Fe3+,CuD.Fe3+,Sn2+12.某氧化还原反应组成的原电池的标准电动势> 0,由此可判断该氧化还原反应()A. > 0,< 1B. > 0,> 1C. < 0,< 1D. < 0,> 113. 下列各组量子数中,合理的是()A.n=1, l=0, m=1B. n=3, l=2, m=-2C.n=2, l=2, m=1D. n=4, l=-2, m=014. 元素Mo(原子序数为42)所在周期、族号与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是()A.第六周期VIII族, 5d76s1B. 第五周期VIB族, 4d45s2C.第五周期VIB族, 4d55s1D. 第六周期VIIB族, 5d56s215. 在H2O分子和CO2分子之间存在的分子间作用力是()A.取向力,诱导力 B.诱导力,色散力C.取向力,色散力 D. 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大学化学A 试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2 页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1. 系统分为三种类型:( )、( )和( ),封闭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在封闭系统恒压只做体积功的条件下,反应中体系的焓变在数值上等于( )。
2. 稀溶液的依数性是指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 )和溶液具有一定的渗透压。
3.某基元反应2A+B=A 2B ,其反应速率表达式是( ),反应级数是( )。
若其他条件不变,将容器的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则反应速率是原来的( )倍。
4. 反应N 2(g) +3H 2(g) =2NH 3(g) ,已知某温度下反应速率v (NH 3)=0.2 mol ⋅dm -3⋅h -1 ,则v (H 2) =( )。
5.对于反应N 2(g) +3H 2(g) =2NH 3(g),在298K 时,Δr H ө m (H 2O,g)= -92.2kJ ⋅mol -1 ,若升高温度100K ,则Δr H ө m (),Δr S ө m (),Δr G ө m ( ), K Θ( )(填增大、减小、不变、基本不变)。
6.恒温恒压条件下,放热反应的( )小于零;标准态,298.15K 时,稳定单质的( )和( )等于零;在0 K 时,纯净完美晶体的 ( )等于零;自发进行的反应的( )小于零。
7. 一元弱酸HCN 溶液,加水稀释, HCN 的解离度将( ),溶液的c(H +)将( ), HCN 的解离常数将( )。
将0.1mol ⋅L -1NH 3⋅H 2O 中,加入少量NH 4Ac 固体, NH 3⋅H 2O 的解离度将( ), pH 值将( ),这种现象称为()。
8.在酸碱质子理论中,( )是质子的给予体,( )是质子的接受体。
这种共扼酸碱对,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 ( ) 。
共扼酸的酸性越强,其共扼碱的碱性( ),其电离常数K a 和K b 的乘积为( )。
9.物质H 2O 和H 2PO 4-的共轭酸分别是( )、( ),其共轭碱分别是( )、( )。
10. 原电池中氧化—还原反应是( )进行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必然伴随着( )的过程;对氧化—还原反应,若以电对的电极电势作为判断依据时,其自发条件必为( ); 某原电池一个电极反应为: 2H 2O → O 2+4H ++4e -,则这个反应一定发生在( )极。
11.元素24Cr的外层电子构型是(),该元素在周期表中属于第()周期,()族,()未成对电子,最高化合价是()。
12.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逐渐(),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逐渐()。
13.下列过程需要克服哪种类型的力:NaCl溶于水(),液态NH3蒸发(),SiC融化(),干冰的升华()。
14.离子晶体晶格结点上交替排列着()、(),微粒间的结合力是()。
15.元素氧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H2O分子中O原子采用()杂化类型,H2O分子的空间构型为(),H2O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有( )、()、()、氢键。
因为H2O分子为()分子且O 原子电负性(),原子半径(),所以H2O分子间易形成氢键,使H2O的熔点比同族氢化物的熔点()。
三、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每题1分,共15分)()1. Q和W是过程函数,而∆U是状态函数。
()2.在可逆反应中,放热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 稳定单质在298K时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熵均为零。
()4.某化学反应的Δr G mΘ>0,此反应是不能发生的。
()5. 化学反应的焓变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加。
() 6. 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是否使用催化剂,其平衡常数KΘ都是一个定值。
()7.因K sΘ (AgCl)=1.56×10-10 > K sΘ(Ag2CrO4)=9×10-12所以AgCl的溶解度比Ag2CrO4大。
()8.室温下,饱和H2S溶液中,c(H+):c(S2-)=2:1。
9.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电对的电极电势与还原剂电对的电极电势差值越大,()(1)反应进行的程度就越大;()(2)反应进行得就越快。
()10.在原电池(-)Fe|Fe2+(1mol⋅L-1) || Ag+(1mol⋅L-1) |Ag(+)中,向银半电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氨水,发生化学反应后,原电池的电动势将会降低。
()11.s电子云是球形对称的,所以s轨道上的电子在核外是沿球壳表面运动的。
()1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13.在SiO2晶体中,不存在独立的SiO2分子。
()14.诱导力只存在于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
大学化学A 试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 3 页四、计算题(1小题7分,24小题6分,需写出计算过程,只写结果答案无过程不得分)1.已知制造煤气的主要反应C(s) + H 2O(g) =CO (g)+ H 2(g) 及下表数据(固体C 以石墨计) C(s) H 2O(g) CO (g) H 2(g) Δf G m Θ(298.15k)/ kJ·mol -1 0 -228.59 -137.15 0 Δf H m Θ(298.15k)/ kJ·mol -1 0 -214.82 -110.52 0 S m Θ(298.15k)/ J·mol -1·K -1 5.74 188.72 197.56 130.6 ① 说明反应在1073K 和标准条件下,此反应能否自发。
② 求1073K 时的标准平衡常数K Θ。
③ 求在标准条件下反应自发进行的温度。
解:①Δr H m Θ(298.15k)=131.30 kJ·mol -1 (1分) Δr S m Θ(298.15k)=133.70 J·mol -1·K -1 (1分) Δr G m Θ(1073K)= 131.30 kJ·mol -1-1073×133.70×10-3=-12.16 kJ·mol -1(1分) Δr G m Θ(1073K)﹤0,所以该反应正向自发 (1分) ② = 1.363K Θ=3.91 (2分) ③自发进行的温度T ﹥131.30/133.70×10-3=982K (1分)2. 某地区酸雨的PH 值为3.3,酸雨的成分为HNO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