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幼儿常见病的预防教学目标:了解十种幼儿常见病的病因和症状,会简单护理相应患病幼儿并能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十种幼儿常见病的护理和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十种幼儿常见病的病因及相应症状。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安排:2课时新课讲授:导入:儿童时期是奠定人生健康基础的时期。
儿童的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保护我国儿童生命安全,促进其健康成长,是托幼园所工作人员肩负的重任。
然而,疾病是生命中的必然,尤其是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时期的儿童,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本节介绍了十种幼儿常见疾病的特征,让我们在了解其症状和病因的基础上,以平和的心态与它面对面,不怨天尤人,以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去寻求治疗和预防措施,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
一、上呼吸道感染(上感)上感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鼻咽部炎症。
广义的上感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等。
狭义的上感又称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成人每年发生2-4次,儿童发生率更高,每年6-8次,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较多。
(一)症状1、上感症状轻重不同。
多数儿童症状较轻,可有低烧、鼻堵、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症状。
年龄较小(3岁以下)可出现高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
2、可能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淋巴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
3、若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咳嗽加重、喘憋等症状时需及时诊治。
(二)护理和预防1、护理病儿宜卧床休息,多喝开水。
饮食应有营养、易消化。
对高热病儿可用药物降温法和物理降温法结合,使体温降至38℃左右。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室温适中。
2、预防加强锻炼,增强幼儿体质。
避免诱因,如避免受凉、淋雨、过度疲劳;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上感流行时应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所出入。
二、腹泻腹泻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
因为婴幼儿正处在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需要较多的营养物质;但是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肠负担较重,所以容易发生腹泻。
多见于夏秋季,可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
(一)病因1、食物或食具被细菌污染或感染病毒、霉菌等病原体而引起胃肠道发炎;2、喂养不当、腹部受凉、吃冷食过多、牛奶过敏;3、消化道以外的全身疾病,如患感冒、中耳炎、肺炎等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二)症状1、病情轻:一天腹泻几次,大便呈蛋花汤样,体温、食欲尚正常。
2、病情重:一天腹泻十几次或几十次,大便里水分多,尿量减少,眼窝凹陷,口唇发干,皮肤弹性差,甚至会发生昏迷而危及生命。
(三)护理和预防1、护理给患儿吃一些易消化、有营养的食品;注意腹部保暖;每次便后用温水洗臀部。
已有脱水,无论程度轻重,均应立即送医院治疗;无脱水,可服“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是经专家科学配制的,不需再加糖或其他成分,切忌用滚开水冲服,以免使其发生化学变化成为有害物质,应根据袋上注明的量,倒人适量凉开水,搅匀后给患儿饮用。
2、预防发现腹泻患儿时,应进行隔离治疗,做好消毒工作。
做好日常饮食卫生工作,生吃的瓜果、蔬菜,一定要保证清洁卫生。
合理喂养婴幼儿,合理添加辅食,合理断奶。
悉心照料婴幼儿,避免腹部着凉。
若是由消化道以外的疾病引起,则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三、龋齿俗称虫牙、蛀牙。
龋齿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广,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
WHO已将其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一)病因1、口腔中细菌的破坏作用;2、牙面、牙缝中的食物残渣;3、牙齿结构上的缺陷,如牙釉质发育不良、牙齿排列不齐。
当残留在口腔中的食物残渣在乳酸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酸,腐蚀牙釉质,就形成龋齿。
(二)危害龋齿的病变过程较缓慢,病初牙釉质不光滑、色泽灰暗,容易堆积牙垢,而感觉不到疼痛;进一步破坏到牙本质时,则对冷、热、酸、甜等刺激都会感到疼痛;当龋洞扩大到牙髓时,会经常发生剧痛。
若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最终结果是牙冠乃至整个牙齿完全丧失。
(三)预防1、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2、少吃酸性刺激食物,临睡前不吃零食;3、少吃含糖分高的食物,如糖、巧克力、饼干等;4、不可吃太多的过于坚硬的食物,以免牙齿磨损;5、常参加体育锻炼,定期检查口腔;6、平时饮食应多摄入富含钙、无机盐等营养食物,尽可能食用高纤维粗糙食物。
四、弱视弱视是儿童视觉发育障碍性疾病,是指眼球没有器质性病变而戴矫正镜片后视力仍达不到正常。
(一)病因1、先天性弱视。
2、斜视性弱视。
斜视是指眼睛在注视某一方向时,仅一眼视轴指向目标,而另一眼视轴偏离目标。
由于斜视,大脑视觉中枢难以形成正常的视觉形象,出现复视(双影),为排除这种视觉紊乱现象,大脑就抑制来自偏斜眼的刺激,偏斜眼逐渐形成弱视。
3、屈光参差性弱视。
指双眼屈光度不等,导致两眼视网膜成像大小清晰度不同。
4、形觉剥夺性弱视。
由于某种原因,某只眼因缺少光刺激,视觉发育停顿。
(二)危害正常视功能包括立体视觉,即物体虽然在两眼视网膜上单独成像,但大脑能将其融合成一个有立体感的物像,称双眼单视功能。
儿童弱视,不能建立完善的双眼单视功能,难以形成立体视觉。
缺乏立体视觉将难以分辨物体的远近、深浅等,难以完成精细的技巧,给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治疗和预防弱视、斜视的治疗愈早愈好。
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大于7岁的儿童治愈率明显下降。
因此,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弱视和斜视,就成为恢复患眼正常视觉功能的关键因素。
幼儿园应定期给幼儿查视力,并在生活中悉心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他们有视觉障碍的表现,如经常偏着头视物,或有斜视时,应及时通知家长,早带孩子去眼科诊治。
五、急性结膜炎(一)、病因俗称“红眼病”,为季节性传染病,春夏季较常见。
它的传播途径是日常接触传播,往往通过接触病人眼分泌物或与红眼病人握手或用脏手揉眼睛等被传染。
引发红眼病的病原体是细菌或者病毒,由细菌致病称为细菌性结膜炎,由病毒致病称为病毒性结膜炎,两者症状不尽相同。
(二)、症状1、细菌性结膜炎以结膜充血明显、并伴有脓性分泌物为特征,同时有异物感、烧灼刺痛及轻度畏光等症状,但视力不受影响。
患者在早上起床后分泌物黏住上下眼皮,双眼难以睁开。
2、病毒性结膜炎以结膜充血水肿,有出血点,并伴有水样或黏性分泌物为特征,同时伴有流泪、异物感,角膜可因细小白点浑浊而影响视力,或引起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感。
(三)护理和预防1、护理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洗眼睛,清除分泌物,再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
忌包扎眼睛,以免分泌物无法排出。
2、预防急性结膜炎传染性很强。
要重视预防和隔离消毒。
注意用眼卫生,教育幼儿不用手揉眼睛,手绢、毛巾等要专用,用后煮沸消毒。
用流动水洗脸。
成人为患儿滴过眼药须认真用肥皂洗手。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忌食鱼腥食物,忌食烤炸炙烧食物,忌酒。
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一)病因3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病。
又称“软骨病”,是由于机体缺乏促进骨骼钙化的维生素D而使骨骼发育出现障碍。
缺乏维生素D的主要原因:1、紫外线照射不足。
维生素D在婴幼儿饮食中含量很少,主要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吸收紫外线后转化而来,因此紫外线照射不足就会影响机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2、生长发育过快的小儿以及双胞胎、早产儿等需要维生素D、钙、磷较多,易缺乏而患佝偻病。
3、长期慢性腹泻的幼儿机体吸收钙磷减少。
4、人工喂养儿因牛奶中的钙不如人奶好吸收,也容易患佝偻病。
(二)症状1、神经精神症状患儿易激怒、烦躁不安、夜惊、多汗,形成“枕秃”。
2、骨骼症状(1)头部(颅骨软化、方颅、前卤晚闭);(2)胸部(串珠肋、哈氏沟、鸡胸、漏斗胸);(3)四肢(佝偻病手镯脚镯、“O”型腿、“X”型腿);(4)脊柱后凸或侧弯3、佝偻病患儿一般动作发育迟缓。
4、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条件反射形成迟缓,语言发展较晚。
(三)护理和预防1、护理佝偻病患儿体质较弱,应预防上感及传染病;应多晒太阳;按医嘱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不要勉强患儿站或走,以防止下肢畸形。
2、预防多参加户外活动晒太阳。
提倡母乳喂养并及时添加辅食。
积极治疗小儿胃肠疾病,以保证对营养的吸收。
北方秋冬季出生的婴儿满月后可适量服用鱼肝油或维生素D制剂,但鱼肝油是药品,用量需遵医嘱,不可滥用。
七、缺铁性贫血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贫血(一)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2、饮食中铁的摄入量不足;3、生长发育过快;4、疾病的影响,如长期腹泻、寄生虫病等。
(二)症状轻度的营养性贫血一般不容易被发现,年龄较小的孩子表现为脸色苍白、食欲不佳,稍大些的孩子表现为无精打采或烦躁不安。
若贫血严重可有食欲不振或异食癖。
长期贫血使机体缺氧,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还由于脑长期缺氧,而影响幼儿的智力发展。
判断贫血的标准是检查血常规(WHO标准):1、新生儿,如果血红蛋白低于14.5克,就属于贫血;2、6个月~6岁的孩子,如果血红蛋白低于11克,就属于贫血;3、6岁~14岁的孩子,血红蛋白如果低于12克,就属于贫血。
(三)预防1、注意孕母的营养,多吃含铁丰富的饮食,如蛋黄、肉末、肝泥等,用铁制炊具烹调食物;2、合理喂养乳儿,出生第3个月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注意纠正幼儿偏食习惯。
3、及时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4、有钩虫病的,要进行驱虫治疗;5、早产儿、双胎儿可补充铁剂。
八、肥胖症肥胖症是指皮下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相应身高应有体重的20%以上。
标准体重计算方法之一:【身高(cm)-100】*0.9kg。
轻度肥胖症:超过标准体重20%-30%;中度肥胖症:超过标准体重30%-50%;高度肥胖症:超过标准体重50%以上。
(一)病因1、儿童肥胖症与遗传因素有关。
2、热量过剩造成。
幼儿进食过多;或饮食中热量过多,食量大;或吃零食多。
3、幼儿运动量少而小,摄人热量多而不能及时消耗,剩余热量就转化为脂肪存入皮下,造成肥胖。
4、内分泌失调引起。
(二)危害1、使人行动笨拙;2、体型不美观;3、影响健康。
(1)易致扁平足,即使走路不多也会感到腰疼、腿疼;(2)由于腹部脂肪堆积,横隔上升,使呼吸不畅,易感疲乏;(3)会造成高血脂症,成为动脉硬化的发病基础;(4)延续到成人,易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患;(5)会带来种种心理问题,如孤独感、自卑感等。
(三)治疗及预防1、控制饮食改变饮食习惯,少吃或不吃高糖、高脂食物,少吃零食,多吃含纤维素多、较清淡的食物。
每日饮食应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不致因为进食过快没有饱腹感而进食量过大。
2、多运动每次运动应坚持一定时间,从15分钟到1小时左右;以跳绳、慢跑等不剧烈的活动为宜;重在坚持。
3、因内分泌疾病等所致的肥胖病,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九、蛔虫病又称似蚓蛔线虫,此病呈世界性分布,尤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