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产生的原因
太和县刘协小学宫素芳
关键字:农村,小学教育,教师资源,留守儿童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迅速的发展着,农村小学教育也取得了不错的提升。
但是,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小学教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小学教育一直是其中的软肋,制约着教育水平整体的提升。
农村小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小学教育。
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教师素质偏低、小学办学条件差、家庭教育缺陷等等,都严重制约了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入学儿童减少,学校分布不合理,办学规模萎缩。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年轻夫妇观念的转变,使得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学龄儿童逐年减少,农村小学在校人数日渐萎缩。
农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的政策的实施。
为了给孩子更好的起点,越来越多的农村的年轻夫妇宁愿把孩子送去较远的城镇小学。
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就读。
很多流入地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就读,还不用额外交纳赞助费、借读费等,同当地学生一样平等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样家长能随时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城镇私立小学在招生方面,也想方设法争抢生源,提供一系列的优惠和高质量的服务。
等等这些让农村小学招生越来越困难,小学生数目也日渐减少,使得学校不得不缩小规模。
各镇中心校也就开始让较小规模的小学进行合并或者停办。
就说我校周边的小学校自2004年至今共合并停办四所,即使某些原因保留的小学人数极少一班十多个,老师少,不得不采取包班教学。
着不但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学生学习效率肯定也会大打折扣。
家长更加不信任学校。
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整体年龄偏大。
缺少新血液,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
“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高中从初中调教师,初中从小学调教师,调走的是学历层次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
这样层层“掐青苗”,留在小学教学岗位上的很多是上了年纪、体弱多病的教师。
加之没有新的教师补充,教师队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在校教师普遍学历不高素质偏低,初高中学历老师还大有人在。
优秀年轻的教师都在城镇小学或者被调至初高中从事教学。
另外,艺体类教师匮乏,小学教育中仅仅存在着德教智教。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的学习成绩独大的模式已经不合时宜。
农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些新课程的开设对小学教育软硬件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配备基本的师资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年龄普遍较大,体弱多病,精力不足,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编制不足,很多老师不得不承担多学科教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同时,农村家长为生计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现象严重。
孩子多由祖辈代管,或溺爱有加,或放任过度。
留守儿童的现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责任心。
但农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普遍偏低,更有部分教师职业素质本身就低,教学积极性不高,对学生不负责任。
3、小学办学条件差,城乡差异明显。
尽管近几年国家对小学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增大,但是,相对于城镇小学来说,农村小学的设施破烂不堪。
各地基本都将重点放在城镇中心小学,而对边远农村小学过问甚少。
长期的边缘化使农村的小学与城镇小学的硬件设施差距越来越大。
在很多农村小学,仅仅几间教室,在其中存在着不少危房,缺少修缮,严重威胁着学生的安全。
小学教学器材奇缺,显微镜、酒精灯等等其他最基本的实验室设备,还有很多地方都不具备。
微机室、
语音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功能性教室,很多地方都没有,有的只是空名头或者设备过旧,图书馆缺乏新书,计算机缺少更新维护。
学生体育活动用的操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缺失,对现代体育活动没有接触。
这些教育基础设施的缺失和陈旧,严重制约了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很多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
想改善教学却苦于没有设备、经费。
4、家庭教育制约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农村现在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的父母亲出门打工谋生计,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
我国农村的老人基本上是小学文化程度,这里所谓的“照顾”也就是生活起居意义上的照顾,根本无力胜任“留守子女”的思想?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任务,使得“留守子女”们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严重缺失,这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他们的身心健康?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把本应由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
留守儿童较为普遍的问题有:
a、学习较差。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b、性格缺陷。
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形成了自私自利,霸道等性格特点。
c、心理障碍。
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
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所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1、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减少教学内容,有的学校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大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教学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甚至把班级分为快班、慢班、实验班来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2、作为一线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存有三种心态:
(1)不敢管。
担心有的学生会产生敌对心理。
(2)不会管。
不可否认,有不少教师工作责任心很强,也很想把课堂教学组织得井井有条,秩序井然。
但是,在管理上往往不得要领,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要么性情急躁,动辄点名批评,批评多而表扬激励少,严而失度,简单粗暴,过后思想疏导又不及时或者不到位,使学生
难以接受,甚至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要么要求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课堂教学管理和组织能力不强,想管好而管不好,不能驾驭控制课堂,课堂教学秩序失控。
(3)不愿管。
有个别教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素质,课堂教学管理严和松对教师来说无关紧要。
有的教师认为天天抓课堂纪律,会分散教学的精力。
还有的教师认为,抓课堂教学纪律和管理会影响教学进度,与提高教学质量有些矛盾,且费力不讨好。
3、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状况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性格比较孤僻,在家主要跟上了年纪的祖辈生活,性格不如其他同龄人开朗、自信;另一类却调皮捣蛋,喜欢搞恶作剧,这主要是因为老人对孙辈的溺爱,不忍心管教,发展到后来就管不住了。
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留守儿童对关爱的渴求得不到满足,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失落、焦躁、担忧等得不到排解,长期积累,便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
4、农村小学的教师大部分是民办教师转正的,特别是一些男老师他们是家庭主要劳动力,一到农忙时精力会分散。
另外,农村教师工资待遇过低,影响了老师教学工作。
社会上彩礼之风盛行,一个教师几十年的收入甚至不够孩子办桩婚事,迫使老师不得不在课余另寻他路。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农村教育任重道远,应引起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