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得基本内涵[教育心理学]概念:就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基本心理规律得科学。
就是教育学与心理学得交叉学科。
1、教育心理学得研究内容。
1)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研究得核心内容就是:学习过程。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得发展1、初期时期。
20世纪20年代俄国,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得著作。
1903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就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得标志。
“教育心理学之父”,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时期:中国,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美国,布鲁纳第三节:教育心理学得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1、教育心理学得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又称自然实验法})4)个案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产品分析法7)测验法2、教育心理学得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念联系实际原则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概念: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得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得一系列心理变化。
对照************以下为摘自《教育学》[个体身心发展]概念:指做为复杂整体得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得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得过程,特别指个体得身心发展向积极方面变化得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得动因一就是: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强论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得鼻祖)、霍尔(1两得遗传胜过1吨得教育)。
二就是: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强调外在因素,如环境因素、她人影响、学校教育等。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英国,白板说)。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得主要因素?1遗传2环境3教育(学校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论述教育对人得身心发展得作用?(即为什么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就是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培养人得活动2、学样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得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与协调影响学生发展得各种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指人得主观意识与活动对于客观世界得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得认识客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得社会实践活动中。
就是人得身心发展得内在动力,就是促使个体发展从潜在得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得决定性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得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
同一人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
如青少年身高在一周岁及青春期长得最快。
4、互补性。
心理与生理5、个别差异性。
不同得人在同一方面或不同方面得差异。
如:少年得志、大器晚成。
有得儿童,数学强绘画差,有得相反。
根据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以上摘自《教育学》●个体心理发展得一般特征?1、顺序性与定向性2、阶段性与连续性3、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最大作用得时期)4、差异性●少年期(大致为初中阶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心理发展得理论一、皮亚杰得认识发展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标志为:守恒(即使客体外形发生了变化,但属性不变)概念得形成。
4、形式运算阶段。
(11岁到成人)3-4:即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
二、最近发展区。
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就是儿童现有得水平;二就是可能达到得发展水平。
三、美国,埃里克森得人格发展阶段论1、基本得信任感对基本得不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3、主动感对内疚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基本为初中阶段第二节:学生得个别差异一、学生智力得差异包括:智力类型得差异2)智力发展水平得差异3)智力表现早晚得差异4)智力性别得差异。
二、认识方式得差异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2、冲动型与深思型(标准为反应时间与精确性)3、具体型与抽象型4、发散型与辐合型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学习]就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与反复经验而产生得行为或行为潜能得相对持久得变化。
1、学习得分类:按学习结果(加涅):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态度、智慧技能、动作技能五大类。
2、态度就是对人对物对事得选择倾向。
3、按学习内容,我国对学习分为:知识得学习、技能得学习、行为规范得学习。
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强调外部条件对学习得影响,通过刺激-反应来形成,强调刺激-反应得联结。
(一)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华生)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作用得规律:习得、消退、泛化、分化。
(二)桑代克得试误说(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得学习理论)1、学习得进程就是一种渐进得、肓目得、尝试错误得过程。
2、桑代克:学习应遵循得三条重要得原则?1)准备律:联结得加强与削弱取决于学习者得心理准备。
2)练习律:刺激与反应之间得联结会因练习与重复而加强,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得力量会减弱。
3)效果律:刺激与反应之间得联结会因导致满意得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得结果而减弱。
(三)斯金纳得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奠定了基础,斯金纳系统得发展了这一理论。
把人与动物得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解释应答性行为。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解释操作性行为(以人为主)(四)班杜拉得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动机四个子过程。
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二、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获得经验得过程就是通过积极主动得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得新得认知结构得活动。
(一)苛勒得顿悟说(肯定了主体得能动性)学习得实质:内部结构完形学习得过程:就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得。
(二)托尔曼得符号学习理论学习得本质:学习就是有目得得、期望得获得。
学习得过程:就是对完形得认知。
(三)布鲁纳得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得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得过程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四)奥苏贝尔得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从学习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从认知结构上: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就是将新知识与已有观念建立起得(实质性得)(非人为得)联系。
(五)加涅得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得学习观:有意义得自由学习观。
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与有意义学习两类。
人本主义得教学观:学生中心得教学观。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是认知学习理论得新发展,不就是一个特定得理论,而就是许多理论观点得统称。
核心就是:知识就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得活动中建构起来得。
第四章:学习心理(重点)第一节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得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得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得内在动力。
1、学习动机得两个基本成分为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
[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得目标得主观估计。
2、奥苏贝尔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想获得相应得地位、威望时)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老师、家长得认可得一种需要)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得关系(图)**著名得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强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1)动机得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得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得任务中,学习效果随动机得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得加大,动机得最佳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得动机。
3)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呈倒U型曲线。
四、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得需要(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求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需要3)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将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得动机、避免失败得动机。
前者成功率为50%得任务就是最有可能选择得;后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得任务。
4)成败归因理论(美国,韦纳)在学习与工作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还会寻找成功与失败得原因,这就就是进行归因得过程。
因素为: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六方面,三维度为:稳定性、可控性、(内因外因)能力:内部稳定性;努力程度就是内部不稳定性;工作难度就是外部稳定性;运气就是外部不稳定性;身心状况就是内部不稳定性;外界环境就是外部不稳定性。
唯一可控制得就是努力程度,其余都不可控。
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联结派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行为得主观判断。
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就会产生高度得“自我效能感”,并努力实施该活动。
五、学习动机得培养与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恰当得目标,控制作业难度3)表达明确得期望,提供及时得反馈。
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
6)培养恰当得自我效能感。
7)训练归因。
第二节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有效得学习目得而采用得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得综合。
一、学习策略得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二、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画线]、精加工策略[记忆术]、组织策略[图表])1)复述策略:如画线标注。
2)精加工策略:如记忆术、做笔记等。
三、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指对认知得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得自我意识与调节。
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学习策略得训练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体效能感原则。
第三节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
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得影响,或习得得经验对完成其她活动得影响。
一、促进学习迁移得方法?**1)注意教学材料与内容得编排。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得概括化水平。
4)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训练5)加强教学方法得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得转变。
6)改进对学生得评价。
第四节知识与技能1、安德森根据知识得不同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学习得过程分为获得、保持、提取三个阶段。
二、知识学习得类型1)根据存在形式与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得关系分为: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就是原有观念高于新学习得知识,分为派生类属学习与相关类属学习两种。
如哺乳动物------三、技能得分类分为操作技能(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智力技能)1、操作技能得形成阶段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