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寒食日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
唐代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整体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
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由于后两句旨在描写宫廷生活,并且写得轻灵佻脱,所以历来颇受赏识。
[6]
赏析分歧
有意见认为全诗不过是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7] 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朝士,都偏爱此诗,很难说明诗人本意中含有讥刺[6] ;而有意见认为这是一首笔法巧妙含蓄的讽刺诗,作者后两句写夜晚之景,意在借古讽今。
通过刻画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嘲讽的目的;还有人认为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4]
艺术成就
该诗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
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
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水生波,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寻味。
《笺注》对此作有评述: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御柳斜三字引线,下汉宫传蜡烛便不突。
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
如飞字、斜字、传字、散字,不仅本身不可移换,而且相互照应。
徐增《而庵说唐诗》对此有细微的评述:不飞花,飞字窥作者之意。
初欲用开字,开字不妙,故用飞字。
开字呆,飞字灵,与下句风字有情。
东字与春
字有情,柳字与花字有情,御字与宫字有情,斜字与飞字有情,蜡烛字与日暮字有情,烟字与风字有情,青(轻)字与柳字有情,五侯字与汉字有情,散字与传字有情,寒食二字又装叠得妙。
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
作品评价
《批点唐音》:大家语。
《批点唐诗正声》:禁体不事雕琢语,富贵闲雅自见。
《载酒园诗话又编》:君平以《寒食》诗得名,宋亡而天下不复禁烟,今人不知钻燧,又不深习唐事,因不解此诗立言之妙。
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二语,犹只淡写。
至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上句言新火,下句言赐火也。
此诗作于天宝中,其时扬氏擅宠,国忠、铦与秦、虢、韩三姨号为五家,豪贵荣盛,莫之能比,故借汉王氏五侯喻之。
即赐火一事,而恩泽先沾于戚畹,非他人可望,其余锡予之滥,又不待言矣。
寓意远,托兴微,真得风人之遗。
《围炉诗话》: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
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
《唐诗别裁》:五侯或指王氏五侯,或指宦官灭梁冀之五侯,总之先及贵近家也。
《网师园唐诗笺》:不用禁火而用赐火,烘托入妙(末二句下)。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气骨高妙不待言,用五侯寓讽更微。
《大历诗略》:气象词调,居然江宁、嘉州。
《读房杂著》:韩君平春城何处不飞花,只说侯家富贵,而对面之寥落可知,与少伯昨夜风开露井桃一例,所谓怨而不怒也。
《诗境浅说续编》:二十八字中,想见五剧春浓,八荒无事,宫廷之闲暇,贵族之沾恩,皆在诗境之内。
以轻丽之笔,写出承平景象,宜其一时传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