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学-2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温病学-2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多见气阴两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湿之证;后期既可燥化
伤阴,出现腑实、营、
血分证,亦可湿化伤阳,
出现湿胜阳微证。
治疗特点 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
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芳香、苦温、苦寒、淡渗
等方药。
包括病种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 湿温、暑温夹湿、伏暑、
烂喉痧、暑热疫等。
起病、传变 起病较急,传变较快,病程一般不长。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及病程特点
程较长,缠绵难解。
证候特点 热象显著,易出现化燥伤阴征象。初 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均不
起多见肺卫表证或里热亢盛;继之可 明显,而阳气被遏征象较
见气分、营分或热闭心包、热盛动风、著。初起多湿重热轻,继
风、热盛动血等里热证候;后期则 之出现湿重于热或热重于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
《素问·热论篇》: “今夫热病者,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皆伤寒之类也。”
(1)伤寒有广狭二义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凡由外邪引起的急性热
病都可称为伤寒。
《难经·五十八难》:
风寒性质——伤寒、中风
“伤寒有五:有中风种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发病的季节、四时主气或病 候特点而确立的。
1、根据发病季节命名:发于春季的称为春温,发于冬 季的称为冬温等。
2、根据四时主气命名: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 3、根据临床特点命名:伏暑、大头瘟、烂喉痧。
四、温病的分类
温病虽包括了许多病种,但根据它们内有的某些共同之 处,可以进行一些归类。现在常用的归类方法大致有以下两 种:
2、流行性
王叔和在《伤寒例》中说:“非其时而 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 此则时行之气也”。
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中说:“天行 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 乡,次则偏着一家。”
4、地域性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病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温病发生发展的总趋向和过程来看:多由表入
湿热疫、霍乱等。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 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 秋燥等。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 如春温、伏暑等。
暑温、湿温初起时虽以里证为主,但其临床见证与 当时主气的致病特点一致,所以一般仍将其归属于新感 温病。

病的方剂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风寒温热均在论中(《伤寒论》)。”认为温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 分类
陕西中医学院 温病学教研室 2006.4
请单击播放 按ESC键退出
温邪:
六淫化热:风热、暑热、湿热、燥热 伏寒化温 疠气 温毒
1、传染性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 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 所患者重,最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 受,有传染”。
无汗或少汗,苔薄白舌 无汗,苔薄白,脉浮
边尖红,脉浮数。
紧。
初起治法 辛凉解表。
辛温解表。
初起用方 如银翘散、桑菊饮等。 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附:关于“寒温之争”
(1)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主要观点
温病属于伤寒范围,不应另列门户
伤寒学派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可适用于温病
提出“阳明病即是温病”,白虎、承气就是治疗
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 叶天士:“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吴鞠通:“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中焦病不治,
则传下焦……。”
(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起病急,传变快 2、发热为主症 3、易化燥伤阴 4、易内陷生变
以上四个方面,是一般四时温病的共同特点, 但就某一温病而言,这些特点可显示出程度上的差别 及自己固有的特性,不同的温病各具个性,而有别于 其它温病。如湿热性质的温病只有湿热化燥化火,才 能导致阴津的耗伤。湿热化燥化火呈渐进性的变化, 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湿热未尽,而阴液已伤的复杂 证候。若湿热反从寒化,转变为寒湿病邪,又可伤人 身阳气,是湿热类温病的一种特殊表现。
三、温病的范围
(一)温病的范围
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温病的含义有所不同,所指的范围 亦有差别。随着时代的演进,对温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温病 的范围逐渐扩大,病种逐渐分化,至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 温病的范围已较为广泛,例如《温病条辨》:“温病者,有 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 有冬温、有温疟。”另外还有伏暑、痢疾、黄疸等。现在一 般把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 本教材论述的温病范围以四时温病为主,包括:风温(包括 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 烂喉痧、温疫、霍乱、疟疾等。另外属于温病范畴的疫毒痢、 急黄、麻疹、水痘、百日咳、白喉等,已归列于内科、儿科、 喉科等相关学科中。
1、根据病因性质是否兼湿,分为温热与 湿热两类。
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 暑热疫等
湿热类:湿温、暑温夹湿、伏暑、湿热疫、霍乱等
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比较表
温热类温病
湿热类温病
病邪性质 纯热无湿(如风热、暑热、燥热)。
湿热相兼(如湿热、暑湿等)。
发病部位 多为肺卫,亦可发于气分或营血分。 多为脾胃。
2、温病与狭义伤寒的证治区别
风温与伤寒(狭义)鉴别表
风温
伤寒
病因
风热病邪
风寒病邪
病机特点 初起邪犯肺卫,继则肺 初起寒束于表,郁闭
胃热盛,甚则热陷心营, 卫阳,继则寒邪化热
后期易伤肺胃阴液。
内传入里,后期易伤
脾肾阳气。
初起证候 呈表热证,发热重,恶 呈表寒证,恶寒重,
寒轻,口渴,咳嗽, 发热轻,头痛身痛,
温热性质——温病、热病、湿温
狭义伤寒——五种病之一,为感受风寒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2)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有别于狭义伤寒
在古代伤寒、温病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温病包括在 广义伤寒范围之内,两者是隶属关系;它与狭义伤寒,则 是外感病中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两者是平列关系。
外感温热之邪引起的温病与伤寒在临床表现上有明显 的差别,所采用的治法方药也截然不同。必须严加区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