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温病学》笔记

最新《温病学》笔记

《温病学》笔记2019年10月17日阅毕第一章总论温病学形成的时期是清代中期,距今约260年时间。

温病与伤寒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寒邪,而温病是外感热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热邪。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太阳中风是表虚证,太阳伤寒是表实证,而太阳温病则属于表热证。

太阳温病为什么不恶寒呢?它是伏气发病,是冬天感寒,邪气伏在体内,郁而化热,到春天腠理开泄时,从里向外发,它不是新感受的邪气,它是郁热从里向外发,所以表现出来就是“发热而渴不恶寒。

”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

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伏气温病以里热为主,它可以没有表证,一发病就见高热,称为伏邪自发;有的伏气温病初起也可以有表证,但不是单纯的表证,而是表现为表里同病,而且以里热为主,称为新感引动伏邪。

而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不同,它初起必然有一个明显的表证过程,然后再由表入里。

伤寒宗仲景,热病用河间。

暑证不分表里,不味清内,得寒凉而解,苦酸而收,不必用下。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伤寒是外感寒邪,温病是外感温邪,邪气的性质不同,其侵入人体的途径,寒邪是下受,温邪是上受。

其侵犯的部位,伤寒是先侵犯足太阳膀胱经,温病是先侵犯手太阴肺系。

其传变的途径,向里传变的过程,伤寒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温病是顺传于胃,或逆传心包。

中医历史:战国时期出现的中医学第一部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时期以后,中医学有几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它大概成书于公元150-219年间,这个过程距离《黄帝内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临床著作,它确立了中医学的辩证诊治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它是《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经典著作。

在《伤寒杂病论》之后,再一次重大的突破,就是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是“寒凉派”代表,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朱丹溪是养阴派的代表,从《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到金元四大家的出现经历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公分母之后就是温病学说的形成,这是又一次重大的突破,这个突破是明清时代完成的,实际上最好后完成于清朝的中期,与金元四大家又相隔了几百年的时间。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什么是温病?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邪气的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温病的特点:奇异的致病因素—温热邪气;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重、易伤阴液。

温病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

伤寒的足太阳表寒证非辛不散,非温不化,所以要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发散表寒;温病的表热证非辛不散,非凉不清,所以要用辛凉解表的药物清解表热。

第三章温病的成因与发病从伤寒病来看,病因是寒邪,寒为阴邪,其性下行,先犯足经,所以伤寒学派认为是中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

从温病来看,病因是温邪,温为阳邪,其性上升,先犯手经,所以温病学派认为手太阳肺经主一身之表。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气:先天之气,自然之气,水谷之气。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通过经脉输送气血,把脏腑互相联系起来,使人体构成了有机的整体。

五腑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实际上就是一身之气的功能活动在不同部位的具体体现。

宗气:积于胸中,在上焦的膻中部位,它的功能是“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是心肺两脏功能的综和。

中气:居于中焦,脾胃之气的统称,也就是消化系统的称谓。

元气:藏于下焦肾。

是一身之气的功能在泌尿生殖系统与新陈代谢系统的综合体现。

卫气:人体的一身之气对人体所产生的保卫功能,行于脉外,并脉而行。

在体表,它温煦肌肉、皮毛、抵御外邪,在体内它温煦五脏六腑腔隙,从而使人体保持恒定的体温。

是一身之气的功能在抵御外邪、调节体温方面的综合体现。

营气:行于脉中之气。

与血液一同在脉中运行。

一身之气进入血脉,推动血液不断运行。

在温病中,血的病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耗血---热邪消耗血液而导致血液粘稠;一种动血---热邪鼓动血液,使血溢出脉外。

卫分证是人体体表的保卫功能失常,气分证是脏腑功能失常。

都属于气病。

温病涉及到营与血都是实质性的病变,也就是对人体内有形的液态营养物质的损伤。

血的损伤称为血分证,或是血瘀,或是出血,都是血液严重受损的病变。

卫分证侯:温热邪气侵袭体表,导致人体卫外功能失常。

病机:温热袭表,卫外失司,肺失宣降。

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要点:发热,微恶风寒。

不是表闭而是“表郁”。

气分证:邪气在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的病变阶段。

病机:正邪激争,热炽津伤,脏腑功能失常。

特点:壮热(39度),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要点:壮热恶热,渴喜冷饮,舌苔黄。

营分证:热邪深入血脉病变的初期阶段。

病机:热灼营阴,心神被扰。

表现: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或斑点隐隐,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要点:身热夜甚(阳入于阴),心烦谵语,舌红绛。

血分证候:是热邪深入血脉病变的深重阶段。

病机:热入血脉,耗血动血。

表现: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狂谵妄,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非时经血、发斑、舌质绛紫,脉数。

要点:出血症与舌质绛紫。

三焦辩证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上焦证侯: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的病变。

一是温热邪气侵袭体表导致卫外失司,肺失宣降。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属卫分证。

二是热邪壅肺的里热证,临床表现是身热、汗出、咳喘,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燥,脉数----属气分证。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卫分证与气分证邪浅、病轻,以实证为主,主要反映舌苔上;营分证、血分证因为损伤了血中的津液,甚至于损伤血液,舌象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舌质上。

望舌苔主要是望舌苔的薄厚,以观察浊气的多少,望苔色白、黄、灰、黑的变化,以判断热邪的浅深轻重;望舌苔的润燥,一般情况下润者多为津液未伤或有湿邪,燥者多属热盛伤津。

望舌质,主要是观察其颜色红、绛、紫的变化,以判断营血损伤的程度。

舌苔如地上初生之草。

草的生长需要土壤、阳光、水分、肥料,舌苔生长也一样土壤是舌体、胃阳是阳光、水份是不体内的津液、浊气是肥料。

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斑:斑为出血所致,血已经溢出脉外,不在血脉中,用手按压血液没有回路而不能褪色。

斑为阳明热毒。

发斑的机制是气分高热窜入血分,形成气血两燔之势,热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瘀于皮下而形成皮下紫斑。

发疹的机制是卫分风热窜入营分,形成卫营同病之势,卫有邪阴,营有热逼,使血液瘀于肤表的细小血络之中而形成丘疹。

斑的发出部位是肌肉;疹的发出部位是皮肤。

胃主肌肉,所以也有人说斑发于胃,肺合皮毛,所以也有人说疹发于肺。

红轻、紫重、黑危。

斑宜清化,疹宜透发。

疹的形成机制是卫营同病,斑的形成机制是气血两燔。

8月31日第六章温病的治疗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关于风温病之卫外失司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轻解,疏风透热。

方药:银翘散温病之肺失宣降临床表现: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辛凉轻解,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热邪壅肺证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咳喘,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的三个作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

9月1日肺胃热炽证临床表现:壮热恶热,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煽,舌红苔黄燥,脉浮洪或滑数有力。

治法:辛寒清气,泄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

在风温病的发展过程中,风热邪气首先犯肺,出现卫分证,或导致卫外失司,治疗用银翘散;或导致肺失宣降,治疗用桑菊饮。

进一步发展,就由卫分传入气分,导致热邪壅肺,轻证用麻杏石甘汤治疗,重证用白虎汤治疗。

白虎彪悍,邪重非其力不举,用之得当,原有立竿见影之妙,若用之不当,祸不旋踵。

白虎四忌:白虎本为达热出表,叵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肺胃热炽,津气两伤证临床表现:壮热,大汗出,渴喜冷饮,微喘鼻煽,倦怠乏力,背微恶寒,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芤。

治法:清气泄热,补气生津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白虎退邪阳,人参固正阳白虎汤内加人参三钱(9克)虚脱亡阳证临床表现:身热骤退,大汗不止,喘息气微,精神萎靡,甚或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舌淡白,脉微细欲绝,或散大。

治法:补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生脉散、参附汤。

肠腑热结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湒然汗出,大便秘结,或下利清水,气味恶臭,腹部胀满硬痛拒按,时有谵语,舌红苔黄燥,甚则焦燥,脉沉实有力。

治法:攻下热结,通腑泄热。

方药: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谓承气汤。

痰热阻肺,肠腑热结证临床表现:潮热,便秘,痰涎壅滞,喘促不宁,舌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治法:化痰宣肺,通腑泄热。

方药:宣白承气汤肺热下移,肠热下利证临床表现: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舌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下利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痰热结胸证临床表现:高热,面赤,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便秘,溲短,舌苔黄滑,脉洪滑。

治法:清热化痰,降气开结。

方药:小陷胸加枳实汤。

肺热发疹证临床表现:身热,皮肤发出红疹,咳嗽,胸闷,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宣肺,凉营透疹。

方药:银翘散去豆鼓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热陷心包证临床表现:身热灼手,四肢厥逆,痰壅气粗,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或四肢抽搐,舌蹇,色鲜绛苔黄燥,脉细滑数。

治法:清营养阴,豁痰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丸或紫雪丹、至宝丹热入心包肠腑热结证临床表现:身热,神昏,痰壅气粗,四肢厥逆,便秘,腹满痛拒按,渴欲冷饮,饮不解渴,舌蹇,质绛苔黄燥,脉沉数有力。

治法:豁痰开窍,攻下热结。

方药:牛黄承气汤。

即用前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9克),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第二章春温热郁少阳证临床表现:寒热往来,热重寒轻,或但热不寒,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肋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黄芩汤加豆豉元参方热郁胸膈证临床表现:身热不甚,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舌苔略黄,脉略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