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测量系统分析

1测量系统分析

判定:针对偏倚之部份,判定之原则为: Ø 重要特性部份,其偏倚%须<=10%; Ø 一般特性,其偏倚%须<30%;应依据仪 器之使用目的来说明其接受之原因。 Ø 其偏倚%大于30%者,此项仪器不适合使 用。
28
分析和结果
29
偏倚较大时,可能的原因:
• 标准或基准值误差,检验校准程序。 • 仪器磨损,主要表现在稳定性分析上,应制定
q Gauge R&R由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作业者等的再现性构成, 是分析各种波动在测量系统中的百分比,从而判别测量系 统状况的标准。
18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突然发生、不可预测、可通过重复测量避免;
可能源于: v 环境因素的波动 v 测量位置的不同 v 人员作业的偶然性 v 仪器、设备的重复特性
测量系统分析
1
q 目标 理解测量误差, 理解计量型数据和计数型数据的测量系统分析
q 主要内容 • 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 •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
2
数据驱动
我们无法评价我们不知道的, 如果我们不能用数据表示,实际上就等于不知道 只有正确地认识,才能进行管理 我们无法管理时,只能依靠运气 - 摘自“The Vision of Six Sigma” (Mikel J.
位置变差:偏倚、线性、稳定性
关注精确度
宽度或范围变差 :重复性、再现性、GR&R
21
测量系统的波动
观测到的波动
实际过程波动
测量系统波动
长期过程波动
短期过程波动
零件样本间波动
测量系统波动
再现性 (作业者波动)
重复性
准确性
稳定性
线性
方差width
平均值(location)
22
测量系统变差的类型
1、偏倚 2、线性 3、稳定性 4、重复性 5、再现性
19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 不可能通过重复测量避免:
可能源于: v不同的时间 v不同的环境因素 v不同的测量方法(程序) v人员素质的差异 v校准错误 v仪器设备内在偏差
20
测量系统误差的分类
按误差分类: 系统性误差:偏倚、线性、稳定性 随机性误差:重复性、再现性、GR&R
按图形性质分类: 关注准确度
偏倚百分比=偏倚/过程变差(公差带)
零件的过程变差为0.70 mm (通过过去检查出的产品尺 寸获得)
准确度和偏倚案例
(例1)1位作业者测量1个零件10次,测量值如下:
X1=0.75 X2=0.75 X3=0.80
X6=0.80 X7=0.75 X8=0.75
如球规的 校准
X4=0.80
X9=0.75
q 计数值/定性值 - 数据不能用连续的标尺来描述 - 通过/不通过,好/坏 等
计量值和计数值 必须用不同的 方法处理
13
测量系统的类别
• Most industrial measurement system can be divided two categories, one is
variable measurement system, another is attribute measurement system. An
gage.
Variable Gage(连续性数据)
Attribute Gage (Go/No-go Gage) (离散性数据)
14
测量值的构成

=
真值 (实际产品散布)
测量误差 (测量散布 )
测量值 (观测的散布)
Can you get the true value?
尽管有数据但它不总是代表真相,因此有必要确 认数据的可靠性.
Harry)
是否有数据就可信呢?
3
测量系统的意义
Ø 没有两个东西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 我们测量时仍然会得到不同的值。 Ø 在六西格玛管理中,数据的应用是极其频繁和相当广泛的。 六西格玛方法的 成败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 的数据的质量。 Ø无论是过程控制、抽样检验、回归分析、试验设计等都需 要使用数据。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数据, 需要对产生数据的测量系统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
准确度和偏倚(Bias)
测量值的平均值和真值的一致程度 • 真值:理论上的正确的值(基准值) • 偏倚(Bias):多次测量平均值和真值的差
真值
真值
偏差
平均值
准确度
平均
24
准确度和偏倚
计算步骤:
v选定基准值 X 0
v重复测量并记录 ( x 1 , x 2 ......
v观测平均值 x = ∑ X i
33
在整个测量范围内观察测量值变化
准确度改变 线性有问题
精确度改变 线性有问题
线性没有问 题
34
线性分析步骤
线性指数——最佳拟合偏倚平均值与基准值的直线的斜 率乘以零件的过程变差(或公差)
步骤: 1、选择5个零件(或master),其测量值要覆盖量具工作
量程; 2、获得其基准值; 3、让通常使用该量具的操作人测量每个零件12次; 4、计算每个零件的平均值和偏倚平均值; 5、画出偏倚平均值和基准值; 计算拟合优度
u 理想测量系统特性——零方差、零偏倚、对所测的任何 产品错误分类为零概率。
u 统计特性用于定义好测量系统: (1)有足够分辨力、灵敏度。10-1法则,即:测量精度 是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的十分之一; (2)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是受控的,没有特殊原因。 (3)测量系统的变异性与公差相比必须小。 (4)测量系统的变异性与总变差相比必须小。 (5)测量系统的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变差
例:计算以下列数据均值、极差、中位数、标准方 差、标准差: ⑴5678 9
例:请说明以下两组数据哪组变异较大 ⑴ 105mm 106mm 108mm 102mm 104mm ⑵ 1500m 1495m 1490m 1510m 1505m
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测量内容有两种形式 q 计量值/定量值
- 数据可以用连续的标尺来描述
维护或重新修理的计划。 • 制造的仪器或夹具尺寸不对。 • 仪器测量了错误的特性。 • 仪器校准不正确,复查校准方法。 • 评价人员操作仪器不当,复查检验方法。 • 仪器修正计算不正确,或应用的常数不对。
30
• 不同的测量方法 — 作业准备、加载、夹紧、 技巧
• 变形(量具或零件)
• 环境变化 — 温度、湿度、振动、清洁
极差:所谓方差则是指测量数据本身之间差异。最大 减去最小的。
均值:它是样本的算术平均值。X
中位数:
样本方差:表示数据波动.数据与样本均值的差的平方和除 以(样本-1).
样本标准差:表示数据波动.
变异系数:为了比较不同的指标波动,需要排除数据量纲的 影响.因而常用变异系数,它是样本标准差与样本均值的 比.
6
QS-9000 & TS16949的基本要求
Base on QS9000 & TS16949 requirements, all measurement system which were mentioned in Quality Plan should be conducted 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
4
测量误差可能导致
Ø 不合格产品被接收 Ø 合格产品被拒收 Ø 难以识别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Ø 控制图失真,不能提供正确信息 Ø 六西格玛项目失败
5
测量系统的影响也可能是:
测量系统的影响也可能是: COPQ Customer Compliaints Capability Testing and Inspection Costs Re-testing and Re-inspection Costs
5%, if it have linear ability?
32
线性(Linearity)
A measure of the change in bias over the range of instrument capability.
True Value1
Linearity is an issue here
AIAG handbook
7
测量系统分析2.1Fra bibliotek述 评估一测量系统时,应确定三项基本问题。 (A)本测量系统是否具备适当的鉴别力? (B)是否具有全时的统计稳定性? (C)测量误差(变异)是否微小?
2.1.1鉴别力 测量系统能发现并真实地表示被测特性很小变化之能
力,称为鉴别力。如最小的测量刻度太大而不足以辨别 制程变异,则为鉴别力不足。
• 应用 — 零件数量、位置、操作者技能、疲劳 、观测误差(易读性、视差)
线性(Linearity) 测量仪器准确度或精密度在仪器量程内的变异
测量仪器1: 线性有问题
测量仪器2: 线性没问题
0
真值
0
真值
Temperature testing and hardness measuring
If the measuring error is always
鉴别力不足的象征将会在R-CHART上显现出来,因 此,若使用鉴别力不足的测量系统所表现的R-CHART, 将可能造成型I误差。
为什么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确认目前的测量系统是否可接受 获得精确的测量数据 找出测量系统的变异源 确认改善测量系统的方向 以鉴别出整体的制程变异中,有多少是来自于测
量系统的变异
15
变差源
MSA以鉴别出整体的制程变异中,有多少是来自 于测量系统的变异
变差源——
⑴普通原因
⑵特殊原因
控制测量系统变差步骤:
⑴识别潜在的变差源
⑵排除(可能时)或监控这些变差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