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的思想主张


中文名李耳 别 名李伯阳、老子、老聃(dān) 国 籍中国(周朝春秋) 民 族华夏族 出生地春秋时期楚国苦县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571年(庚寅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471年 职 业哲学家、史学家 信 仰道家 主要成就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性命双修 道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作品《道德经》、《老莱子》 尊 号太上玄元皇帝 庙 号圣祖
经典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 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 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哲学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相互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 来源于事物的规律。德源于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道,无为会转化成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的实现利益。
历史书上的老子思想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 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 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他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 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主要著作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 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 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 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 子校注》等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 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 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 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 厉乡曲仁里人,[1]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 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 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 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2] 。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谢谢观赏������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