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
1、试分析《七子之歌——澳门》歌曲中多次呼唤母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些乐句在旋律上有什么差别?
答:第一段音乐旋律平稳,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母亲进行的一种倾诉。
第二段音乐仿佛是在呐喊,表现了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
最后一乐句,深情而又肯定,把渴望回归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单元天山之春
王洛宾(1913—1996)作曲家,民族音乐家。
曾任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
1937年开始,长期从事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整理工作,
成为开发我国西北民族音乐宝库的先驱者,被誉为“西部歌王”。
木卡姆:又称“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古典大曲。
它是由民歌、歌舞及器乐组成的大型套曲。
在民间,多用于习俗节日、喜庆婚礼、娱乐晚会等场合。
《乌夏克木卡姆》这套大曲由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第一部分为大曲;第二部分由3-4首叙事歌曲和3-4首间奏曲组成的叙事性套曲;第三部分为2-7首歌曲。
其中的叙事歌曲被称作“达斯坦”。
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
演唱者多自弹自唱,用冬不拉伴奏。
冬不拉弹唱可分为歌唱性弹唱与说唱性弹唱。
前者歌词固定,旋律悠扬宽广;后者歌词即兴排练,旋律多简洁、明快。
1、《新疆之春》作品主奏乐器是:小提琴;伴奏乐器是:钢琴。
2、作品第三段旋律与第一段旋律形成了重复再现的关系。
3、《新疆之春》第一段节奏由疏而密,继而疏密交替,旋律多用同音反复,钢琴铿锵有力的伴奏,表现一种热烈、欢乐、酣畅,富于激情的音乐情绪。
第二段音乐采用新疆舞蹈手鼓伴奏节奏,用双音奏出,给人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强烈印象。
4、《新疆之春》创作于1956年。
乐曲采用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音乐语言,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及欢欣鼓舞的乐观情绪。
乐曲的感情乐观好爽,乐思奔放流畅。
冬不拉弹唱《褐色的鹅》,歌曲借用天鹅自由飞翔、凌波戏水、高唱赞美之歌的形象,抒发了哈萨克族人民歌唱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思想感情。
歌曲《桑塔。
露琪亚》属于船歌体裁,给人一种摇晃的感觉。
歌曲情绪开朗、奔放、热情洋溢。
歌曲拍号为3/8拍,表示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
强弱规律为:强弱弱
现代意义的船歌,也包括与威尼斯船歌相类似声乐曲或器乐曲,如舒伯特的歌曲《在水上歌唱》,肖邦的钢琴曲(op.60),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六月》。
1、帕瓦罗蒂,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有“世界首席男高音,高音C之王,HighC之王”的美誉,音色晶莹、明亮、富有穿透力。
2、多明戈,西班牙男高音,有“歌剧之王”的美誉,音色丰满华丽、坚强有力。
3、卡雷拉斯,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擅长抒情歌曲,音色流畅抒情、清峻柔美。
最高音可达High F
伏尔加船夫曲
1、歌曲速度如何?旋律如何?音乐情绪如何?
答:速度徐缓,旋律朴实,小调调性,情绪忧郁
2、歌曲中重复最多的是哪个乐句?
答:5 3 6 3 0 / / 哎呦嗬
3、音乐力度有何变化特征?对音乐形象塑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用?
答:力度变化为ppp < ff > ppp ,采用由弱到强又由强到弱的处理方法,复又远去,直到最后消逝在远方,从而形象地描绘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近的情景。
4、男低音的音色特点如何?
答:低沉、浑厚。
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音乐结构:A + B + 尾声(带尾声的单二部曲式)
作品赏析:
A段为a小调,3/4拍,行板。
旋律优美,采用轮指的手法奏出,其伴奏音型为分解和弦。
B段为A大调,旋律显得高雅,深沉
两段交替重复后,音乐出现尾声。
第四单元《当兵的人》
军旅歌曲的主要特征:
1、节奏:鲜明
2、情绪:激昂
3、歌词:精炼、贴近军人生活,朗朗上口,有渲染力,能显示出军魂军威。
《当兵的人》
1、歌曲演唱者的音色属于人声分类中的哪一种?
答:男高音刘斌演唱
2、全曲共分几段?
答:全曲共分两段A+B 单二部曲式(有带再现因素)两段体
3、段落之间在音乐创作上形成什么关系?
答: A B为对比关系
A段鲜明生动地刻画了当代军人威武高大的形象。
B段音乐由高音转入中低音区,舒展亲切,是发自内心的倾诉。
4、歌曲歌颂了些什么?
答:歌颂了军人在和平年代的价值,唱出了新时期士兵的豪迈心声。
气势豪迈有力,展现军人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当兵的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最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