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讲 女权主义批评

第十三讲 女权主义批评


肖瓦尔特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要“描述从勃朗特时代
起到当今的英国小说中的女性传统”,以填平奥斯汀、
勃朗特、乔治· 艾略特、沃尔夫等大作家之间的断裂与
鸿沟。
由于该书发掘了过去许多长期被湮没的英国女性创作 资料,有力地展示了女性文学的持续不断的传统,被 称为女权主义“划时代的著作”。
该书的另一贡献,是把女性文学传统看成一种“文学的亚文化
其次,弗吉尼娅· 沃尔夫明确提出“双性同体”的思
想。
她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 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
是在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
这种双性和谐合作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保证。这个观点也 在一定程度上同男性中心的单一批评标准相对抗,而且也可 看作是对性别二元对立进行解构的一种最初尝试。
群”,并根据亚文化的共性,将女性作家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女人气(1840—1880、模仿主流传统)、 女权主义(1880—l920,反抗主流传统的价值、标淮,争取自己独立价
值与权利)
女性(1920以来,摆脱依赖对立面而转向内心、自我发现)
此著对女性阶段的创作最为肯定,并在理论与史实两方面都对 女性文学史研究有较大突破。
再次,弗吉尼娅· 沃尔夫从经济地位等方面考察妇女
创作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弗吉尼娅· 沃尔夫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的经济地 位、社会阅历、文化教养等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 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
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这是妇女创作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种社会学批评,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作的压制, 又在方法论上直接启发了当代女权主义批评。
可见,在吉尔伯特和格巴看来,历来男性作家笔下的
女性形象,无论是天使还是恶魔,实际上都是以不同
方式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这反映出父权制下男性中 心主义的根深蒂固和对女性的歧视、贬抑。
该书还分析了从简· 奥斯汀到爱米莉· 狄金森等人创作,
探讨了她们采取的在遵守父权制文学标准的方式下向
父权制发起挑战的复杂而微妙的写作策略。
这样,波娃就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者的文学作品所虚 构的种种“女人的神话”,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 歪曲表现。这为后起的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极好的范 例。
二、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
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60年代未到70年代中期,其代表人物为凯
特· 米勒特;
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有卡
‘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这个“女人形成”论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 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权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性》还从存在主义观点出发,对蒙泰朗等五位 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作了精辟的剖析。
波娃认为,在蒙泰朗作品中,男人是超人,女人只是作为低下 的参照物来证明男人的高尚,这是一种因果的颠倒;劳伦斯的 作品虽在性上肯定了男女的完美结合,但其中男性是引导者, 女性只能充当被引导者,体现了变相的男性骄傲;司汤达的作 品能用更加人性的眼光来看待妇女,但最终女性仍须依附于男 性。
其次,克莉丝蒂娃提出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对男权中心具有颠覆性
的符号学。
她认为象征秩序与父权制的社会文化秩序相联系,而符号学则 产生于前俄狄浦斯阶段,与母亲、女性密切相关;符号学不是
西蒙· 德· 波娃 (1908—1986)的
著作《第二性》
(1949年),主要 后被奉为“女权主义 的宝典”。
讨论妇女的生存状况,
《第二性》上卷深入探 讨了女性的生活、地位和 种种神话,下卷主要说明
当代妇女从少到老的实际
生活经历,研究她们的共
同身心状况与生存处境。
《第二性》提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
中表现出来的性别权力关系,即大男子主义的性暴力 和女性的受压迫、遭损害,并对四位男性作家的“阳 物崇拜”态度给予了严厉批评。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形象
米勒特主要是从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性别权力
关系中所处的受支配、受奴役的地位入手,来揭露父
权制社会男性控制、支配女性的政治策略,其重要性
在于首次引入了一种女性阅读的视角,“我们第一次
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
在此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 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男
权中心主义(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就有大量的性
别歧视存在;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
从而对之加以批判。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 动力而发展起来的,但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权政治运 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提倡一种女权主义写作方式。
一句话,它对男权(父权)中心文化进行颠覆。
女权主义批评:
英美派
法国派
此外还有黑人和女同性恋的女性批评等。
一、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1. 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
女权主义批评是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分不开 的,尤其是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20世纪60 年代),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
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1)它要求以一种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
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猛烈的批判;
(2)它试图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
文学史;
(3)它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
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
(4)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
首先,克莉丝蒂娃着重分析语言上、文化上妇女被压
抑、被排斥的地位,一切都属于男性,女性连在语言、 术语中也无丝毫的位置。
因此,克莉丝蒂娃在主张男女平等上显得更为激进,她甚至认
为不应也不可能界定“女人”。她认为要界定女人实际上是把
女人当物看待,这样就贬低了女性的价值与地位。而女性的这 种不可界定的边际地位,模糊了男女的明确界限.也就具有了 消解父权制男女二元对立的特殊意义。
被要求作为女人去阅读文学作品,而从前,我们,男 人们,女人们和博士们、都总是作为男性去阅读文学 作品”。
2. 桑德拉· 吉尔伯特和苏珊· 格巴的女权主义批评 桑德拉· 吉尔伯特和苏珊· 格巴于1979年推出了她们的 女权主义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世纪 的文学想象》。
该书一方面研究了西方19世纪前的男性文学中的两种
料,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
女权主义批评还接受新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
性文学与阶级、种族斗争之密切关系的思想等。
解构主义也为女权主义批评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 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二是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的先驱者的理
论创造。20世纪前半期,英国的弗吉尼娅· 沃尔夫和
女性形象的生命,把她们降低为男性的牺牲品。
吉尔伯特和格巴还分析了男性作品中的另一类女性形
象即妖女或恶魔。
如斯宾塞笔下半人半蛇的Errour、莎士比亚笔下的高
奈瑞尔、萨克雷笔下的贝基· 夏普等形象,认为她们体
现了男性作者对不肯顺从,不肯放弃自私的女人的厌 恶和恐惧,然而,这些女恶魔形象实际上恰恰是女性 创造力对男性压抑的反抗形式。
西方妇女解放运动有两次浪潮:
第一次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以20年
代美英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为高潮标志。
第二次女权运动是在60年代,它的大背景是法国和
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美国的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
黑人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和公民权运动等。
第二次女权运动超越了第一次女权运动争取妇女财产 权、选举权等目标,逐步深入到就业、教育、福利、 生育、政治和文化各领域,并努力上升到对妇女的本
普兰、莫尔斯、吉尔伯特、格巴和肖瓦尔特等人;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
1. 凯特· 米勒特的女权主义批评 凯特· 米勒特于60年代末推出了标志着女权主义批评 正式诞生的重要著作《性政治》。
该书从男女生理差异出发,重点揭露男性中心文学对
女性形象的歪曲,抨击传统的“阳物批评”,进而批 判男性的父权制社会。作者选用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 分析的依据。
朱莉亚· 克莉丝蒂娃(1914— )原籍保加利亚,大学时代学习
文学,做过记者,1966年获得法国一所大学博士奖学金,遂移 居巴黎。在巴黎,她得到过托多洛夫、戈德曼、巴尔特等结构 主义大师的指导和帮助,从中吸取了符号学、语言学的许多思 想,后来加入了法国后结构主义阵营。她广泛学习、研究当代 西方各种重要的学术思潮的成果与方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理 论和学说。
《性政治》全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性政治”,重点揭露在两性关系中,男性
拼命维护父权制,控制和支配女性的政治策略和行为,
表达了作者对性别之间权力关系的认识;
第二部分“历史背景”,概述了19至20世纪女权斗争
及其对手的命运;
第三部分“文学上的反映”,集中剖析在D· H· 劳伦
斯、亨利· 米勒、诺曼· 梅勒和让· 热奈特四位作家作品
法国的西蒙· 德· 波娃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
弗吉尼娅· 沃尔夫是著名的意
识流作家(《墙上的斑
点》)。她不但在创作上取
得了重大成就,而且为女权 主义批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的长篇论文《一间
自己的屋子》等文章,以 宏大的历史目光与开阔的 思想视野,对女性文学进 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
给当代女权主义批评以多
第十三讲
女权主义批评
一、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二、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
三、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
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