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治病原则
天地阴阳二气的运行反映于人身,则五运化 生五脏,六气化生六腑,是人得天地之全气。
地球上草木金石、禽兽昆虫,也是秉天地 阴阳之气而生,随五运六气而长,它们与人类 的不同在于不得天地之全气,仅得天地之偏气。 所以中草药的药性或偏于阴,或偏于阳,或偏 于寒,或偏于热。
辨证施治
辨证 施治
辨别
证候
进行治疗
可以减轻寒证的食物即为温热,如羊肉、狗 肉、鸽肉、肉桂、干姜等等,具有祛寒、温 中、补虚作用。
五味
中医讲的气味不完全是指食物本身所具有的 味道。更重要的是讲作用。
酸辛甘苦咸
五味的归经
味酸 --- 能入肝
味苦 --- 能入心
味辛 --- 能入肺
味甘 --- 能入脾
味咸 --- 能入肾
疾病的性质有寒、热、虚、实等不同,用
一群常常聚在一起的症状
辨证
辩证
辨症
证候
鼻塞、流涕、打喷嚏、明显怕冷、轻微发热、 无汗、口不渴
风寒在表
发热汗出,咳嗽较重,痰黄粘稠,口渴咽干,尿赤便 干,咽喉肿痛
痰热蕴肺
清泻肺胃,平喘化痰
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治疗原则:调整阴阳的不平衡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实则泻之─泻其有余
恢复阴阳平衡
不足 “阴虚生内热”──养阴清热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是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
气血瘀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 味。
Hale Waihona Puke 五味的作用—甘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 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
用于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 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五味的作用—苦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
“阳虚则外寒”──壮阳除寒
有余 “阳胜则阴病”──损其有余之阳 热盛而损及阴液 “热者寒之”
“阴胜则阳病”──损其有余之阴 寒盛而损及阳气 “寒者热之”
中医的治病原则
辨证施治 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故可 以物之偏补人之不足
具体到中医食疗学,他的基本原理就是辨证 施食。就是说要根据病人的具体表现,根据 病人的体质、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地域来给 予不同的食物。
可以用作食疗的食物
主食:大米、小麦等 菜肴:鸡蛋、羊肉、狗肉等;苦瓜、冬瓜等 调料:葱、干姜、生姜、蒜、辣椒、花椒、胡椒 水果:橘子、山楂、梨子、大枣、桂圆、西瓜 阴阳汤、百沸汤
药也必须有温(治寒症)、清(治热症)、补 (治虚症)、泻(治实症)等区分。但是发病 脏腑经络又是不一致的,如热性病症,又有肺 热、胃热、心火、肝火.... 等, 在用药治疗时, 虽然都需要根 据“热者寒之”的原则选用性
质寒凉的药物,然而还应该考虑脏腑经络的差 异, 如鱼腥草可清肺热、竹叶可清胃热、莲
子心可清心火、夏枯草可清肝火,就是由于它 们归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五行属性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生长化收藏 风暑湿燥寒 青赤黄白黑 酸苦甘辛咸
五味的作用—酸
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
乌梅敛汗止渴、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 五倍子涩肠止泻。
五味的作用—辛
泄的含义甚广,有专指通泄的,如大黄,适 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 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 黄连,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
五味的作用—咸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多用以治疗痰咳、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
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鸡蛋黄,又名鸡子黄,功效“养阴熄风”,用 于热病伤阴所致的虚风内动,也就是用于高 烧日久耗伤阴液而导致的抽搐 。
药物(食物)的四气五味
四气:也称四性,指食物寒、热、温、凉 的属性。
阳
五味:辛、甘、酸、苦、咸
阴
阳
阴
四气
中医四气把食物分为四大类,寒热温凉。 并不是指食物本身的寒热,而是指食物、 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作用。
可以减轻热证的食物即为寒凉,如绿豆、苦 瓜、西瓜、鳖肉等等,具有清热、解暑、解 毒作用。
《伤寒论》中的“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选了 它,另一中医名著《温病条辩》中的“大定 风珠”与“小定风珠”也都作为主药选用。
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
中医中药学认为,人与万物皆天地所生, 天为阳气,地为阴气,阴阳二气互相作用而 成金、木、水、火、土五行,又称为五运。 阴阳二气互相流行,形成火、热、风三阳气 和寒、湿、燥三阴气,中医学称为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