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之我见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

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

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

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感知感悟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语文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

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


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1让学生感知课文
感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最浅层面,它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教学时,引导学生以课文题目、事情的来龙去脉、作者的创作方法等为切入点,进行思考。

以对课文内容在整体上有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感悟作好充分准备。

1.1紧扣文章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精炼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它是发现问题的有效切入点。

可引导学生紧扣题目思考。

如:初学《狱中联欢》时,学生提出:监狱中怎么可以开联欢会?有哪些人参加了联欢会?各表演了什么节目?
1.2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

事情的来龙去脉包括时代背景、事情的前因后果等,它能促使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可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

1.3体会作者的创作方法。

创作方法主要包括写作顺序、表现手法、修辞等,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有利于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初学《白杨》时,学生提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
读中整体感知,才能为进一步发现打下扎实的基础。

否则,学生是很难有所发现的,必将使教学陷入尴尬的冷场。

2让学生感悟课文
感悟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深层面,它是学生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自我加工,而获得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理性认识。

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充分的感知后,可引导学生以困惑、情结等为突破口,深入探究,准确把握文章内涵。

2.1立足于自我困惑。

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提出。

它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钟情于千千情结。

情感总是与认知相互交织在一起,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痛恨……教师应善于捕捉契机,引导学生抒怀。

3让学生鉴赏课文
鉴赏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高级层面,它是人们对一个美好事物进行感受、理解、评判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形象、情操等。

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准确的感悟后,可将欣赏和批判为立足点进行思考。

在鉴赏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持续发展。

3.1引导欣赏。

欣赏就是感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乐趣。

它有利于学生吸取课文的精华,可引导学生从课文
的成功之处进行思考,学会欣赏。

如:学完《落花生》后,学生提出: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抓住议花生详细描述,突出了重点;作者拿桃子、苹果、石榴和花生相比,鲜明地表现了花生默默无闻的可贵之处;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了各个人物的形象;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即借花生的品质表明自己的心迹。

3.2鼓励批判。

批判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出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

它是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生活经验进行评判教材。

它有利于学生不迷信教材,批判性地学习知识。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课文的不足。

如:学完《穷人》后,学生指出:第二小节桑娜的沉思中,用“她”不合理,应改为第一人称“我”。

学完《草原》后,学生提出:作者表现了草原人民好客,但只选择了大人,代表的面不广,应增加孩子们的活动。

学完《鸟的天堂》后,学生提出:作者十分喜爱鸟的天堂,结尾却只写感到有一点儿留恋,不太恰当。

学完《我的战友邱少云》后,学生提出:课文开头写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现,而后面写我扭转头一看和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敌人并没有发现,不太真实。

当然,学生的批判可能还很稚嫩,甚至是错误的。

教师不能直接否定,应先给予赞赏,再引导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甚至形成争论。

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才能形成深刻的体验。

让学生发现问题,充
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

然而,只有当发现的问题被提出时,一切才能成为可能。

否则,那仅仅是发现而已。

总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起点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并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