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欧阳轶强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欧阳轶强

l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l清洁动物(Clean animal, CL) l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
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
2001版国家标准根据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级对实验动物等级进
行了重新设定。
v 小鼠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SPF动物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
3.饲养管理 SPF动物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万级空
气净化的屏障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 控制。
SPF动物的应用:
目前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 研实验,是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它 的应用价值在于它无人畜共患病,无主要 传染病,无对实验研究可能产生干扰的微 生物。各种疫苗生产所采用的动物应为SPF 动物。
3. 生物因素 空气中的微生物、社会因素和饲养密度等
4. 居住因素 笼具、垫料、给食器、饮水器等
5 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温度 20℃ -25℃,
日温差≤3 ℃
①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
在低温环境下性周期出现较迟,产仔数 减少,死胎率增加,泌乳量及离乳率均减少, 小鼠尾长缩短;高温下雄性小鼠出现睾丸和附 睾萎缩,精子形成能力下降,怀孕大鼠死亡率 增加。
3 实验动物环境控制与动物实验结果 的关系
发育环境
周围环境
基因型
表现型
演出型
发育环境:生物体的基因组成胚胎发育过程中 环境因素影响,如母体生殖期健康状况等
周围环境:气候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子, 居住因素,生物因素等
4 环境因素的分类
1. 气候因素 温度、湿度、风速等
2. 理化因素 光照、噪声、粉尘、有害气体等
定义:指不携带普通动物、清洁动物应排除 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 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
饲养条件:屏障系统内 大规模生产/隔离器内 保种 最初来源:将无菌动物/ 悉生动物转移到屏障系统 中饲养繁殖
SPF动物特点:
1、微生物特点 SPF动物除一、二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
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 研究实验干扰大的病原。 2、来源
常见人畜共患病病原体
l 细菌:沙门菌、布鲁杆菌、志贺菌、结核 分歧杆菌、钩端螺旋体
l 真菌:皮肤病源真菌
l 寄生虫:弓形虫
第四章 实验动物的环境生态学
一. 实验动物环境
1 实验动物环境的概念
实验动物环境:人工控制的,供实验动物繁 殖、生长的特定场所及相关条件,即围绕实验 动物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v 大鼠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v 地鼠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v 豚鼠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v 家兔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v犬
普通级
SPF级
v猴
普通级
SPF级
l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简称GF) 定义:指用现有的实验手段检测,动物的体表体
内不携带其它生命体(包括一切微生物和寄生 虫)的实验动物。 饲养条件:无菌隔离器内 来源:第一代通过无菌剖 腹产术,人工哺乳获得; 以后通过无菌动物雌雄交 配繁殖或无菌剖腹产术, 保姆鼠代奶扩群。
隔离器
种类 小鼠 大鼠 豚 鼠 兔 狗 猫 山羊、绵羊 猪 马 猴 鸡 鹌 鹑
培育者及育成时间
Pleasants,1959 Reyniers1946;Gustafsson,1948 Miyakawa1958; Tanami,1959; Wostmann1959; Luckey,1963 Glimsedt,1946 Bleby,1969 Smith,1961,1966 Whitenair,1960 Drummond等,1973 Reyniers,1942 Reyniers,1943 Woodard等,1965;Miles,1966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简称GN) 定义:又称已知菌动物,指动物体内带有明确
的微生物种类的动物。 饲养条件:无菌隔离器内 来源:人为将已知的微生物投给无菌动物,使
其体内带有已知菌 单菌动物 双菌动物 多菌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简称SPF动物)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简称CL动物)
定义:微生物控制级别介于SPF动物和普通动 物之间的动物。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 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 干扰大的病原。
饲养条件:屏障系统大规模生产 来源:SPF动物扩群 应用:各种科研、教学用大小鼠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简称CV动物) 定义:不带有严重危害动物自身健康和人兽共
各种环境温度对小鼠发育的影响
(1)温度
②影响代谢 温度影响代谢水平,摄食量与
温度呈负相关;影响呼吸和心跳
处理 日数
0 4 8 12 14 16 18 19 20 21
环境温度=23℃
非妊娠 (例数 6) 134.8±7.9
第三章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 寄生虫学 欧阳轶强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的危害
1. 造成动物及实验的损失 2. 污染生物制品 3. 干扰动物实验结果 4. 危害人类健康
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学控制的分类
按对微生物学质量的控制,可将实验动物分 为四类:
l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 GF)和悉生动 物(Gnotobiotic animal, GN)
实验动物设施:界定实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的生存空间、 维持其需要的建筑物和设备。
一. 实验动物环境
外环境
实验动物环境 内环境
大环境 小环境
一. 实验动物环境
2 实验动物环境监控的意义: (1)保证实验动物健康和质量标准化。 (2)为实验动物工作者提供适宜的条件, 并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受危害因素 的伤害。 (3)保障实验研究获得正确的结果。
患病病原体的动物。 饲养条件:普通开放环境 来源:经微生物学检查不带有上述病原体的动
物,或SPF动物降级。 应用:豚鼠、兔、犬、猴等大动物的实验研究。
实验动物常见感染性疾病
l 人畜共患病:指人类也可以感染发病的一 类动物疾病。
常见人畜共患病病原体: 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狂犬病 病毒、猴疱疹病毒I型(B病毒)、汉坦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相关主题